|
我在“押仄韵古体诗的历史传承”中总结了古代仄韵诗的特点是:
一,严押押仄韵上去入之一韵到底。 二,白脚平仄自由。
---而一旦“白脚”也使用了仄声,那么就与“韵脚”形成同仄----“切响”对“切响”,违背了沈约的“浮切转换”理论。那么若是“白脚”全换为平声,这问题就解决了吗?且看现代人写的一首仄韵诗:
观南京路步行街空空荡荡视频 金嗣水
长街闹市无人走,呼啸寒风空巷吼。
万户驱霾里弄攻,一城避疫宅中守。
如今年货不须争,当下物资凭网购。
生计年连乐岁丰,瘟神送罢新春后。
------暂且不挑押仄韵的毛病,仅就算该诗是一韵到底的,这种押韵的方法和近体诗也是有距离的,毛病出在白脚“攻”“争”“丰”同平声,类似“鹤膝”,显得与韵脚搭配单调。全诗白脚与韵脚只有“平“”上”2声,读起来有点油滑。这显然是与沈约四声论相矛盾的:
沈约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一首诗中哪里可能限制使用某几种声调呢?可见押仄韵诗先天不足,是不可能成为平仄二元化的完美的近体诗的。
至于此诗,可以算是反向模仿律诗的古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