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九门提督

讨论“余声有两,总归一入”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6 21: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这段又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其一说类,次说用,三说数

点评

“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这几句在接下来的举例说明时,确实没有体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6 2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054
贡献
28866
金钱
3567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6 21: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2-6 21:22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 ...

“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这几句在接下来的举例说明时,确实没有体现。

点评

我觉得没体现在25/24异声上就算了,没必要去钻牛角,理解了声韵上的类的区别就OK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6 2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6 21: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1-2-6 21:32
“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这几句在接下来的举例说明时,确实没有体现。 ...

我觉得没体现在25/24异声上就算了,没必要去钻牛角,理解了声韵上的类的区别就OK了

点评

其实,这些声论很著名,俺早就熟知,但对没有用到的,也就不再深究。最近,突然想到“总归一入”四个字,似乎很有深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6 2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054
贡献
28866
金钱
3567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6 22: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2-6 21:42
我觉得没体现在25/24异声上就算了,没必要去钻牛角,理解了声韵上的类的区别就OK了 ...

其实,这些声论很著名,俺早就熟知,但对没有用到的,也就不再深究。最近,突然想到“总归一入”四个字,似乎很有深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6 22: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2-6 22:33 编辑

征整政只、遮者柘只,这个四声相承按普通话是根本理解不了的,按广韵都有一些问题,毕竟六朝音跟切韵和广韵音是有距离的,这里姑借蒲立本的拟音说明

征整政只的只在入声十一陌,其拟音是iajk,如此无法跟征整政的拟音iŋ相承却跟遮者柘的拟音ia相承,但只有个俗读音质,质的拟音是it,如此才能基本四声相承,说其基本是因为作为后鼻韵母的征整政对应的塞音应是k而不是t。

遮者柘只的遮者柘拟音是ia,十一陌只的拟音是iajk,这个相承也基本没问题,同样,说其基本是因为作为阴声韵母是无对应的塞音的。

顺便说一下,徐珂说客家话是六朝古音,我觉得非虚言也,征整政只的只按文读音便是质,而遮者柘只的只白读音便是十一陌的拟音是iajk。

简说一下阴声韵阳声韵跟入声韵在广韵中的四声相承之对应关系,阴声韵无对应的入声,阳声韵分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和闭口韵,前鼻韵母如in、en、an、on、un所对应的塞音是t,后鼻韵母如ing、eng、ang、ong、ung所对应的塞音是k,闭口韵一律是m韵尾,m韵尾所对应的塞音是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7 07: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2-7 08:44 编辑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陈琳《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
--------------
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1、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沈约说的是五言句。五言句的特点是上二下三。
2、刘滔说的却是六言句:“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这与永明体诗句无关。)
3、刘滔的[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才提到二四也不能同声(不能同上去入,例句是二四皆同入声。)
4、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这声是指平上去入的字声。余有两声,指后面的上去声,将其入声归在一起,形成了平上去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平声在句子里有用处最多,在数量上平声字是上去入声字的大半。
5、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这是说平声在五言句中一般不用两个平声字即用三个平声字。也有少至一个平声字多至四个平声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2-7 08:43: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   
凡四字一纽。或六字总归一纽。(苏注:纽,《玉篇》:“女九切,结也,束也。”)
      皇晃璜    镬   禾祸和
      滂旁傍    薄   婆泼纟皮
      光广光  郭   戈果过
      荒恍恍    霍   和火华

……
苏星空先生列的这段就是“余声有两,总归一入”的出处,平上去都是两个,对应的入声是一个,所以入声少。九门说两指两类,我不知是那两类。
   余声有两,王利器校注的《文镜秘府论》解为上去两声,应该是误解。
   这段文字就是论述四声中入声少,平声多,并论述一平声,四平声如何安排在二,四关键位置上的,别无深意。值得考虑的是刘滔在举例二平声句常恐秋节至(平仄平仄仄),三平声句凉风夺炎热(平平仄平仄),这两个句子为何刘滔不强调应该二四平仄相对?可见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

点评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所提出来二四异声应从上面的这段话中去考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08:56
余声有两,王利器校注的《文镜秘府论》解为上去两声,应该是误解-----我之前没见王此文,但我的理解与王相同。 苏星空是用阳声韵的声纽证明的,但字还有阴声韵没有入声的,好像这不能全面解释平上去入四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0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7 08: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2-7 08:43
《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   
凡四字一纽。或六字总归一纽。(苏注:纽,《玉篇》:“女九切,结也,束也。 ...

余声有两,王利器校注的《文镜秘府论》解为上去两声,应该是误解-----我之前没见王此文,但我的理解与王相同。
苏星空是用阳声韵的声纽证明的,但字还有阴声韵没有入声的,好像这不能全面解释平上去入四声。

点评

《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中已有明言‘’上三字,下三字,纽属中央一字,是故名为总归一入。‘’ 又  凡四声,竖读为纽,横读为韵,亦当行下四字配上四字即为双声。若解此法,即解反音法。反音法有二种:一纽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09: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7 08: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2-7 10:12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2-7 08:43
《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   
凡四字一纽。或六字总归一纽。(苏注:纽,《玉篇》:“女九切,结也,束也。 ...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所提出来二四异声应从上面的这段话中去考察。

后面的论述,应是刘滔对用声法式的诠释,参见

五言一平声:九不足步 目击道
  二平声:玄满狭室 绿水涌波 雨数斜断 蒙县阙
  永所 咏殊未已 百咸所该
  三平声:披烛 兰半上阶 无更漏缓 天命多
  终缺九成 水众浍来 洊扬远声
  四平声:儒道推荣 非心尚贤


可见,五言一句之中,平声从一个字到四个字,位置都是居于二、四的要位的,这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平平仄平仄会被长期运用的原因了

点评

刘滔引的五言例句平声总在二四字,倒很有说服力!但为什么?理论根据在哪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1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7 09: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2-7 08:54
余声有两,王利器校注的《文镜秘府论》解为上去两声,应该是误解-----我之前没见王此文,但我的理解与王 ...

《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中已有明言‘’上三字,下三字,纽属中央一字,是故名为总归一入。‘’

又    凡四声,竖读为纽,横读为韵,亦当行下四字配上四字即为双声。若解此法,即解反音法。反音法有二种:一纽声反音,二双声反音。一切反音有此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7 10: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2-7 08:56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 ...

刘滔引的五言例句平声总在二四字,倒很有说服力!但为什么?理论根据在哪里?

点评

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1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7 10: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2-7 11:19 编辑

四声纽字,配为双声叠韵如后:
  朗浪落    黎礼丽捩
  [口冈]钢各 笄亻开计结
  养恙药    夷以异逸
  乡响向谑    奚{ 奚}喹缬
  两亮略    离逦詈栗
  长怅著    知亻知智窒
调四声谱虽不齐,但也可看出跟后世的四声相承不尽相同,此段论的是双声、叠韵的对应关系,不是论四声相承,红字为声紐,即不同的声母,横读则既是双声又是叠韵,可见在四声初期叠韵体现在入声方面仅取其韵腹而变通其韵尾相叠。

凡四字一纽。或六字总归一纽。(纽,《玉篇》:“女九切,结也,束也。”)
  皇晃璜    镬 禾祸和
  滂旁傍    薄 婆泼纟皮
  光广 光 郭 戈果过
  荒恍恍    霍 和火华
  上三字,下三字,纽属中央一字,是故名为总归一入。


这段论的就纯是声紐问题了,前三字、后三字均跟中央的入声同声母,应可回答其中“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何解释最合原意之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7 10: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2-7 11:0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2-7 10:00
刘滔引的五言例句平声总在二四字,倒很有说服力!但为什么?理论根据在哪里? ...

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为什么?‘’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在刘滔看来,二四的位置最重要,二四同声病重于蜂腰;运用上,一平声或在第二或在第四,必须占据要位,两平声则必须占据其二的要位,不得同时占据二四,既犯蜂腰又重于蜂腰,三平声则可,四平声又不可同时占据二四,五连平则弃之不用,弃用五连平,这也是大同句律与汉魏古风的一个分野,

但为什么三平声就可同时占据二四,刘滔这里没细说,理解上可以理解为三个平声应可参差而用,可视为是对一简之内,音韵尽殊的反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7 11: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五可同平声,不可同上去入。同上去入就是两头大中间细。为什么平声不是大,上去入才是大!为什么不同上去入又是不同大?

点评

二五可同平声,元兢此说可参照上尾,两头粗,中间细应是无论两仄夹平还是两平夹仄都含其中,这样才符合蜂腰的基本定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1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7 11: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2-7 12:12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2-7 11:39
二五可同平声,不可同上去入。同上去入就是两头大中间细。为什么平声不是大,上去入才是大!为什么不同上去 ...

二五可同平声,元兢此说可参照上尾,根于其分句之末也。两头粗,中间细应是无论两仄夹平还是两平夹仄都含其中,这样才符合蜂腰的基本定义。两仄夹平中的仄指上去入,四声碎用的仄当避同上去入即即避了两头粗,中间细而不犯蜂腰,也是参差而用之一简之内音韵尽殊的反映。

但为什么两平声、三平声就可同时占二、四,这也的确是犯蜂腰,刘滔有所侧重?如弃用五连平一样选择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7 2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滔提出“若二四用声亦不能善”并非是二四交替的开始。而只是指出五言诗句中二四两字若同入声,是比蜂腰更严重的病犯。他举例是“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刘滔的理由是:四声之中,入声字最少,但其余仄声还有去上两声,三声加平声形成一纽,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三声可与平声平衡。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与仄三声相比,占全部汉字的大半。

点评

“余声有两,总归一入”这八个字就是如下所示: 征整政→只←遮者柘 余声:根据例子来看,应该是 平、上、去。 两=(征整政)+(遮者柘)。此处看似提及声纽,其实恐怕不然。此处讨论四声,可能不是字面上这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22: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054
贡献
28866
金钱
3567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22: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2-7 21:53
刘滔提出“若二四用声亦不能善”并非是二四交替的开始。而只是指出五言诗句中二四两字若同入声,是比蜂腰更 ...

“余声有两,总归一入”这八个字就是如下所示:


征整政→←遮者柘


余声:根据例子来看,应该是 平、上、去

两=(征整政)+(遮者柘)。此处看似提及声纽,其实恐怕不然。此处讨论四声,可能不是字面上这么简单。

点评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 以前我是翻阅过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因为平时很少使用,所以终究还是不太明白其中联系。应是来自这资料,供各位作为参考: [attachimg]31437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1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2-8 0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mmexport161273322063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2-8 05: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mmexport1612733228175.jpg

点评

卢盛江的两者谓上下两组而非上下两字应是对的,颇合沈约的调四声谱之原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22: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8 07: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北山引文看,后人对于“余声有两”:是两个上去声,还是两组声纽,是有争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8 09: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引秘府论校考:若论文字多少,平声第一、入声第二。???

点评

所谓入声“有音无字”排第二?无字根据什么排?意思基本清楚了,入声字最少,才会成为四声之纽的重复用字。所以一句中重复出现入声或者上去声,是不正常的。要按照语言中平仄的正常情况安排诗句的平仄,免得失衡。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10:45
俺现在似乎明白了一些,那八个字正好是用来解释“入声最少”——为啥最少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054
贡献
28866
金钱
3567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2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2-8 09:14
北山引秘府论校考:若论文字多少,平声第一、入声第二。???

俺现在似乎明白了一些,那八个字正好是用来解释“入声最少”——为啥最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8 10: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2-8 09:14
北山引秘府论校考:若论文字多少,平声第一、入声第二。???

所谓入声“有音无字”排第二?无字根据什么排?意思基本清楚了,入声字最少,才会成为四声之纽的重复用字。所以一句中重复出现入声或者上去声,是不正常的。要按照语言中平仄的正常情况安排诗句的平仄,免得失衡。仄:上去入三声。
    蜂腰病的重点在于讲诗句的平仄声均衡布局问题,而不是节点平仄转换问题。当时沈约刘滔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和现在关注的“声律”问题重点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8 12: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2-8 10:45
所谓入声“有音无字”排第二?无字根据什么排?意思基本清楚了,入声字最少,才会成为四声之纽的重复用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2-8 1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四声相承的演变 - 道客巴巴
http://www.doc88.com/p-9089005559495.html

点评

看了《论四声相承的演变 - 道客巴巴》一文,才顿然醒悟:今人去考究于中唐时期日本留学和尚空海的《文镜秘府论》,很艰得出统一的识。汉语四声平上去入,本来是沈约等人根据自己的江东语音四声相承定位的,到了隋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1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7
贡献
3598
金钱
5026
发表于 2021-2-8 17: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2-8 17:18 编辑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
以前我是翻阅过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因为平时很少使用,所以终究还是不太明白其中联系。应是来自这资料,供各位作为参考:
韵镜10.jpg 韵镜11.jpg



点评

我看了这资料方明白“入声字少,有声无字”的道理。古人以四声为一纽,因平声多,所以以平声为准发出的同音四声,肯定有第四声无字的。这就形成了以“只”为入声的另外多个“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17: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8 17: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2-8 12:30
论四声相承的演变 - 道客巴巴
http://www.doc88.com/p-9089005559495.html

看了《论四声相承的演变 - 道客巴巴》一文,才顿然醒悟:今人去考究于中唐时期日本留学和尚空海的《文镜秘府论》,很艰得出统一的识。汉语四声平上去入,本来是沈约等人根据自己的江东语音四声相承定位的,到了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已经不尽相同。但历代诗人由于写诗的传承性使然,用韵和声调仍依永明体的定位,并不去遵守《切韵》的规定。唐代的许敬宗只得奏请官方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依《切韵》韵部进行“同用”、“独用”。这一同用独用之后,四声的相承关系就各不相同了。人们写诗依据的是沈约传承下东的、宋末才产生的“平水韵”的书面语音,谁也不可能准确读出一种沈约制定的标准声韵出来。正因为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标准读音,才会使历朝历代人都依其书面语音传承不变!宋代的《集韵》、明代的《正韵》都力图改变沈约四声相承的定位,但都无人用于新规定写诗;诗的书面语音是历代传承的硬件,诗的书面语音不变,历代的新韵书再合理也改变不了诗的书面语音传承!

点评

很久之前我就介绍过,经过五胡乱华,中原雅音流变得比较快,到沈约时沈试图重整中原雅音,但原中原士族毕竟久居江左,与江左语音难免混杂,故沈约的四声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江左味;又到了颜之推、陆法言时代,因不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2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8 17: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2-8 17:16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
以前我是翻阅过有关这方面的资 ...

我看了这资料方明白“入声字少,有声无字”的道理。古人以四声为一纽,因平声多,所以以平声为准发出的同音四声,肯定有第四声无字的。这就形成了以“只”为入声的另外多个“纽”~~

点评

这个论点不成立!汉语是先有音而后有字,字义因音义而造字。入声某个音如果没有相对应的义,这个音本身就失去意义,因此古人也不去造这个无义之音相对应的字。同样,上去声也可以发生有声无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18: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8 18: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2-8 17:56
我看了这资料方明白“入声字少,有声无字”的道理。古人以四声为一纽,因平声多,所以以平声为准发出的同 ...

这个论点不成立!汉语是先有音而后有字,字义因音义而造字。入声某个音如果没有相对应的义,这个音本身就失去意义,因此古人也不去造这个无义之音相对应的字。同样,上去声也可以发生有声无字!

点评

上去声也可以发生有声无字! ------字少的音部会发生吗?“隻”算是一例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2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8 21: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2-8 18:32
这个论点不成立!汉语是先有音而后有字,字义因音义而造字。入声某个音如果没有相对应的义,这个音本身就 ...

上去声也可以发生有声无字!
------字少的音部会发生吗?“隻”算是一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