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格+律。格,规格,格式,风格;律,规律,规则,律法,声律,方法。诗词格律,某种诗或词的格式和规则。
格律诗词,讲究格式和声律的诗词,一般指唐代近体诗和宋词。永明体诗虽然也是讲究声律的诗,但因在规格上没有统一,仍不能归入格律诗词。
为什么会产生格律诗词?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1,形成固定的诗句形式:五字一句,句内语法结构特点是“上二下三”(古时竖排版);
2,发现每个汉字发音有一定的声调,可以归结为四声两类:平声,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3,发现诗句内节点间声调抑扬变换比较好听。
古代在诗经诗歌诞生时就发现汉语多双音节词。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于是产生了两个双音节词组的诗经。若再加一个单字,就成了五言诗: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到南朝齐梁是,五言诗已经十分繁荣。沈约老先生发现汉语发音声调的变化可以提供不一样的乐感。他说:“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玄黄律吕,各适物宜。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为了实施这种调声要求,沈约还规定了“四声八病”理论,在诗作实践中实现了句子的律化和句间的相对(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永明体诗。到唐朝之初,永明体诗律句使用已经十分普遍。
其实在声律实行之前,诗句之内节点处的声调变化已经存在。例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若汉字声调按抑扬(平仄)二元花考虑,则这五字句共可组成32种句型(2的5次方)。其中二四位节点处平仄交替为律句,那么有50%的句型为律句。这是自然几率。
若是实行沈约的声律,那么实际诗中律句就会远远大于50%,这就是永明体中律句广泛存在的原因。
但是永明体与近体有几个主要的差距还在于:
1,永明体实现了诗句的律化,和一联两句之间的相对(平头,上尾),一篇诗中单数句与双数句押韵的平仄交替,以及单数句句尾的四声不同,只是没有规定联与联之间的粘对关系,也即没有完成平仄粘对律。
2,没有规定诗篇的体式(句数)和主要修辞方法对偶的使用规定。
这些都是到唐中宗后期由沈宋解决的。
律诗的出现为古体诗增加了一种可供选择的体裁。并非所有人写诗必须用近体。只是说明格律诗词是实践中形成,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声反对就会消失的。因为有千千万万的作品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