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2-27 11: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撇开诗格就韵而言,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
唐朝初年(所谓初唐),诗人用韵还是和六朝一样,并没有以韵书为标准。大约从开元天宝以后,用韵才完全依照了韵书。何以见得呢?譬如唐韵里的支脂之三个韵虽然注明同用,但是初唐的实际语音显然是脂和之相混,而支韵还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初唐的诗往往是脂之同用,而支独用(盛唐的杜甫犹然).又如江韵,在陈隋时代的实际语音是和阳韵相混了,所以陈隋的诗人有以江阳同押的;到了盛唐以後,倒反严格起来,江阳绝对不能相混,这显然是受了韵书的拘束。其他像元韵和先仙,山韵和先仙,在六朝是相通的,开元天宝以後的—近体诗也不许相通了。这一切都表示唐以後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於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
这个切韵通过许敬宗的奏请同用独用就具有了官定的意义和规范的意义,宋代的科考更指明了用官韵,清代也是,怎么可以说格律诗得到人们的喜爱,并经久不衰与科举考试关系不大,把格律诗的辉煌归功于科举考试是说不过去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