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楹联首席版主
精华33
注册时间2017-11-12
威望5461
金钱74058
贡献64665
首席版主
大中华楹联首席版主
 
威望- 5461 点
贡献- 64665 次
金钱- 74058 枚
  
|
发表于 2021-3-4 09: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山居士 于 2021-3-4 10:36 编辑
关于新韵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如康熙字典解释
"語"字:
【唐韻】魚舉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等。前一个是声母,后一个是韵也,两个一拼切成一个新的音。这就是这个字的读音。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民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了。
大概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时,并没有推广全国统一的标准语音,所以,后来中国的汉字虽然一样,而各个地方的读音却不同,更兼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当时生产力又不发达,人们交通不便,跨区域交流合作又非常少,受地域限制,于是不同的方言流传至今,形成了我国几大地方语系。
但有一点就是每朝每代大多都是以京城的语言为官话!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也遇到不少困难,虽然都在竭力遵循《平水韵》,但在押韵时总是遇到韵书的同韵字在现在读音中的不同音,比如,十三元中的“元”与“魂”、九佳中的“佳”与“淮”、六鱼中的“鱼”与“书”、五微中的“飞”与“衣”等,想到在古人时肯定是一个声调。但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就属于不同韵母,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同韵字在格律诗也是要尽量不用(不同押),因为,同押后的诗,读起来肯定别扭。
宋初许敬宗等人奏议,把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清代将平水韵改称为“佩文诗韵”,也是一百零六韵。
"诗到唐时已做绝”,如果说唐诗宋词是滔滔大河,那么以后的诗词就是涓涓细流,虽然也有个别大家,但是它究竟不代表文学的主流。
但如果用《中华新韵》去赏析唐诗宋词元曲,你肯定如入五里雾中,还不够添乱?其次,古典诗词的创作需要大量的“诗的语言”,这些“诗的语言”来自于大量的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积淀。当你诗词读多了,自然会认可那些词句的音律,即使是一些发生了变化的读音你也就不觉得它别扭,反而习以为常了。(双山居士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