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3-1 2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南浦铁犀
侯李平
东门塔外古亭阁,南浦神犀镇洣河。
夜宿江堤驱浊浪,晨观稻海荡金波。
擎天日月生新象,卧地春秋逝烂柯。
不待扬鞭耕垄去,山乡岁序起丰歌
南浦铁犀是南宋县令刘子迈所铸。刘子迈勤政为民,清明廉洁,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纷纷悄悄地送礼给他。他本想把礼一一地退回去,可又不知道退给谁。正在他为此事犯难的时候,他的夫人为他出了一个注意:你可以用这些礼金铸一座铁犀放到洣江河岸镇河妖回报老百姓。他觉得夫人的主意很好。于是,他用这些礼金加上自家的积蓄,请来能工巧铸了一座数千斤重的铁犀安放在南宋古城外的河岸边。从此以后,河妖再也不敢作怪,茶陵城也没闹过洪灾。
茶陵铁犀是茶陵八景之一,1953年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全国。每天来观光南浦铁犀的人络络不绝,诗人到此,诗兴勃发。
诗人侯李平先生以饱满的激情,铿锵的语调,精炼的文字,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文风,写下了这首赞美南浦铁犀,讴歌茶陵人民的佳诗!
首联开宗明义,下笔点题。介绍了南浦铁犀的地理位置和作用。联中“镇”,用得极准,份量很重,力重千钧。
颔联以时间点为轴,采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形象具体地描绘了铁犀驱浊浪,守望农业丰收的壮阔画面;热情地赞美了铁犀的伟大功绩。联中“夜、晨”用得极好,涵盖了日日夜夜的深意;“驱浊浪”和“荡金波”这对动宾词组一抑一扬,既富有节奏感,又富有动态感,使画面灵动起来了。“稻海”这个比喻词贴切形象。
颈联以铁犀的姿态为切入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巧用“烂柯”的典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铁犀的风采,它像饱经风霜,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挺立在河岸边,喜看人间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短的14个字,内涵极其丰富。
尾联更好。由此及彼,深化民俗民典,展现了一幅更加广阔的画面——铁牛不扬鞭,日夜自耕耘,风调又雨顺,丰收年年连。热情歌颂了茶陵人民,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铁牛精神。
全诗律韵和谐,字斟句酌,对仗工稳,层层深入,主题突出深化,内蕴外美,意境深远!
读后,我掩卷沉思,犹如彩霞历目,乐曲贯耳,琼浆沁心……
使我又自然地吟诵起:
“铁牛生来在茶州,不知流落几千秋。狂风呼呼毛无动,细雨霏霏汗直流。青草遍地懒动口,金鞭任打不回头。牧童尽力牵不去,天地为栏夜不收”……
真是诗味无穷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