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说诗韵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3 00: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以简单社会生活,农业社会,村落社会,封闭社会为立足基础.
现在是复杂性社会,工商业社会,城傎社会,开放式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公用语言/通用语言.
几千年中国只有通用文字,没有通用语言.现在有了通用语言.是一件大好事.
有人不适应,是正常的.有人反对也是正常的.慢慢就适应了.
作为交流性语言,人们已经基本适应了.作为诗语言,暂时还没有适应,这不要紧,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有些人不适应并不奇怪,国家语委不适应就有点奇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2
贡献
13985
金钱
17057
发表于 2021-5-3 00:1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1-5-2 22:31
哭笑不得,有点尴尬.恰如入声.
入声也许还有翻身的机会.
如果汉语拼音发明了入声的声母,韵母.那入声不就堂而 ...

不要转义,你论的不对就是不对,北方某些方言也不是没有“入声”,南方某些地区也有方言没有“入声”的。
  
  你扯汉语拼音发明入声干什么?大条大条的国务院指示列出来,再告诉你北京话没有“入声”,所以以北京话为基础音的普通话自然没有“入声”。发明入声声、韵母的,还算是以北京话为基础语音么?

  辩事错了就是错了,别再用另一个倾向掩盖原来的倾向。

点评

发明入声声母、韵母----可不是我扯出来的. 我不过是借此为入声描绘一下再生前景罢了. 如果"以北京话为基础音的普通话自然没有“入声”''是事实,那事实就是中国通用语言没有入声了。 已经没有了还说它干什么?不说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3 00: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3 00: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1-5-3 00:12
不要转义,你论的不对就是不对,北方某些方言也不是没有“入声”,南方某些地区也有方言没有“入声”的。 ...

发明入声声母、韵母----可不是我扯出来的.
我不过是借此为入声描绘一下再生前景罢了.

如果"以北京话为基础音的普通话自然没有“入声”''是事实,那事实就是中国通用语言没有入声了。
已经没有了还说它干什么?不说了吧.

点评

一直在提醒你别转义。有哪个白痴会认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有“入声”?整个坛子里的诗友,每讲“入声”,都说普通话没有“入声”,不是吗? 你截取我的话该这样断章取义的? 普通话一样没有了北京话的胡同音,就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3 0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2
贡献
13985
金钱
17057
发表于 2021-5-3 01:17: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1-5-3 00:46
发明入声声母、韵母----可不是我扯出来的.
我不过是借此为入声描绘一下再生前景罢了.


一直在提醒你别转义。有哪个白痴会认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有“入声”?整个坛子里的诗友,每讲“入声”,都说普通话没有“入声”,不是吗?

  你截取我的话该这样断章取义的?

  普通话一样没有了北京话的胡同音,就等于北京人说话没有胡同音了?给灭了?

   掩耳,充其量盗铃,你掩眼吧,这容易盗得大件头的物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3 19: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里没有了入声,普通话流行全国(当然是推行的结果).文化空前繁荣.看来入声对文化几乎没有影响.
新文化运动以来,诗词大退步甚至叫大退出也行.说诗词退出,其实诗词并没有退出,只是由官方变成民间,由台面上转入了地下.民间或地下的诗词其实是在两股道上跑.平水是一股道,新韵是一股道.民间这样运行是有道理的,各有道理.对于自发的地下创作,这是正常的.
事实是混乱出来了.事实是混乱问题应该解决.民间也有试图解决者,但因为没有权威而没有解决.只好等待国家权威.也没有白等.国家权威终于出来了.国家语委出了中华通韵.
奇怪的是中华通韵,既不符合普通话的汉语拼音,也不符合旧韵要求.自身有问题也罢了,竟然公然的堂而皇之的提出双轨并行.貌似兼顾,实则投机.徒然加剧并延长混乱期而已.
没有中华通韵,诗韵也混乱,有了中华通韵,诗韵还混乱.中华通韵的作用是什么?费这个劲干什么?就是为了出一本没有用的书?国家语委很奇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09: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语委应该成为现行国语坚定的维护者,推行者,整理者,规范者.

点评

国家语委是豆腐渣工程的包工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7 15:25
国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甚至东方文明之根. 只要这个根是健壮的,树就能高大,花就能鲜艳,果就能丰硕. 现代是现代汉语时代.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进步或升华. 现代文明,甚至未来文明,都需要借助现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5 0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00: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1-5-4 09:55
国家语委应该成为现行国语坚定的维护者,推行者,整理者,规范者.

国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甚至东方文明之根.
只要这个根是健壮的,树就能高大,花就能鲜艳,果就能丰硕.
现代是现代汉语时代.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进步或升华.
现代文明,甚至未来文明,都需要借助现代汉语这个根去生长.
这个根如何才能健壮?
一是让汉字形音义统一并使之居于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具体办法是不让任何破坏或影响汉字形音义统一的做法有存在的可能.
二是将古代汉语的精华转化为现代汉语的精华.具体办法是加强成语教育,复活尚有活力的古代词汇.三是规范字义.
三是把方言精华转化为现代汉语的精华.具体办法是广泛整理方言,择其精华,收进词典.
四是从外来语汇中吸取精华.具体办法就是汉字化外语可为我用的精华.
这才是国家语委的基本职责.因此国家语委不应该去弄一个四不象的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现代汉语形音义统一的异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6 07: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返回来说诗韵。因为诗是韵文。
诗韵的作用是什么?是使诗具有音乐性。音乐性是诗艺术性的源泉之一,是诗区别与其它文体的标志之一。没有音乐性的诗和其它文体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诗的音乐性青来源于诗的平仄节奏,来源于诗句尾韵(即押韵)。平仄间错,使诗具有节奏美;押韵使诗具有和谐的回环音。节奏音与回环音凭空生长出诗的音乐性,凭空生长出诗的艺术性。
诗的音乐性,应该属于诗的形式的范畴。在形式这个范畴中,它又是内容。
诗的音乐性是读(或吟哦)出来的。
读诗是当下人的工作。古人已经不能读诗,未来人现在还不能读诗。
当下人读诗只能按时音来读,因为时音是他们的基本工具。
中国人的时音是什么?一是普通话,二是方言,三是平水音。普通话是全国性语音,方言是地方性语音,平水音是阶级性语音。
如果你的诗是写给全国人的,你就应该用全国性语音,如果你的诗是写给本地人的,你不妨用地方性语音,如果我的诗是写给复古派的,你当然也可以用平水音。
中国汉字是通行的,而你又以汉字写诗。如果你用地方音,别的地方的人读你的诗就会感觉别扭,如果你就平水音,非平水者,读你的诗,就会感觉别扭。你没有必要以自己的所谓高雅,让异己者感到别扭。因为在中国,如果不是普通话音,你的异己者也太多了。
用普通话写诗很困难吗?其实绝大多数字音是相同的。这只是个选择问题,也就是选择别人别扭还是选择自己别扭的问题。选择别人别扭是自私的表现。
国家的文化氛围如此,国家的语音氛围如此,国家的教育基础如此,异动其实是不明智的。有人口口声声说要复兴中国诗词,却做着无法复兴中华诗词甚至破坏诗词复兴的工作。岂不可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4

主题

8251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94
贡献
7790
金钱
1613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5-7 15: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1-5-4 09:55
国家语委应该成为现行国语坚定的维护者,推行者,整理者,规范者.

国家语委是豆腐渣工程的包工头。

点评

同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7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7 21: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铜川 发表于 2021-5-7 15:25
国家语委是豆腐渣工程的包工头。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7 2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中华诗词,当然要靠现在的诗人.现在的诗人正在写诗,没有诗还说什么复兴?现在的诗人还是以前诗词和以后诗词的连接者.没有连接也无从说复兴.
复兴中华诗词更要靠现在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诗人,他们是未来诗词的创作者和传承者.

现在的诗人分为两派,新韵派/平水派.现在的诗词因而混乱不堪.以混乱不堪来复兴中华诗词.中华诗词已经无所适从.
学生是教育的载体.现在的教育是新韵教育.学生学的是普通话.本来问题有望解决.但国家语委却以通韵和双轨制为蚁穴,让汉语新堤承担漏洞.这是什么?是中华诗词在下一代也没有解决混乱的可能.
国家语委.心乱了身乱了,身心两乱.虽然自己不觉得奇怪,但难免让人感觉奇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1-5-8 2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和国: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1955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国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制定标准后于1956年2月6日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3] 现代标准汉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称呼不同但内涵一致,均为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经改造的栾平方言也.实非北京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1-5-8 2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沿革
折叠商
据记载当时均持中原雅音,直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所需,这也表示在很早以前人们都已经有了"雅音入市"共同的心愿。

折叠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折叠汉
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折叠晋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为南朝沿袭。

折叠隋
最早能够找到的官方推广共同语政策在隋代。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折叠唐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有学者认为,根据中古音韵所拟的唐诗读音,便与今日的粤语极为相近,指粤语为唐代正音并不为过。

--参见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4] 之附录《唐诗拟音举例》,中华书局,1956。

折叠宋
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而在北宋亡国后,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基于《广韵》著《平水韵》。

折叠元
元代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元代朝廷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大都汉语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元代盛行杂剧和散曲,这是两种接近口头语言的新的文学形式。

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都是大都人,他们的作品《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反映出当时大都话的面貌。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编写的,书中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北京话,因此,大都话成为近代普通话开始形成的最原始基础。

折叠明
明朝开始以官话为官方语言,以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为基础(称为"中州音"),形成汉语共同语系统,称为"正音",并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当时的"南京话在明代占据重要地位"。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南京话又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张卫东等学者认为"明代官话有南北两支的差别",而以南京官话为主导。[5]

折叠清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初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中叶后,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标准音。[6]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中国深受刺激。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1909年清政府把官话称为国语。1911年清朝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以京音为准的官话为国语,取代原来明代官话《洪武正韵》的地位,并加大力度推广。

折叠民国
辛亥革命之后,国语这个词得到当时北洋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称呼。但是,清王朝的覆灭使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因此,民国初期出现两场关于国语的争论。

1912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

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

1918年(民国7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南京大学(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与南京高师)教授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其主张以北京话作为国语标准基础的意见得到当时多数人支持。

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当时对于一省一票制度争论也很激烈,来自江苏的汪荣宝声称,"若每省一表决权,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王照反问:"此语做何解释?"汪不语,王照接着质问:"是否苏浙以外更无读书人?"北方会员坚决要求每省一票,威胁说如果通不过就自行解散退出会议。最后在教育部代部长董鸿炜推动下,终于通过了一省一票制度。这个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读会议结果的关键。 该会从清代李光地的《音韵阐微》中选出一批比较常用的汉字,对每个字都用每省一个表决权、多数票决定的办法,在1913年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读音,又对"俚俗通行"的汉字和化学新字、度量衡译音字等600多个,同样审定了读音。这样审定的汉字读音用当时新制定的注音字母注音,称为"国音"。

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钱玄同
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钱玄同
国音统一会议终于在5月22日闭幕,由于会议期间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在5月7日后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当时对于浊音和入声尤为激烈,江苏代表汪荣宝夸张地说:"南人若无浊音及入声,便过不得日子。"同样是江苏的代表、会议议长吴敬恒也语出惊人:"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则的多数票决定"国音"。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官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它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参考南京语音),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这次会议审定的汉字读音被后人称之为"老国音"。并从1918年开始推行。

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号召"废孔学不可不废汉文",提出以国语罗马字代替汉字的主张。1923年,钱玄同在《国语月刊》第一卷《汉字改革专号》上发表〈汉字革命〉长文:"我敢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何以故?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足以表示活泼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有汉字作梗,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于国语故"。紧随其后,一大批留过洋的知识分子,诸如蔡元培、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周辨明、许锡五等人,纷纷发表汉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罗马字拼音的方案,掀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浪潮。 所谓国语罗马字,就是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的声、韵、调。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国音"的比较复杂的语音成分就成了它的最大障碍。因此,主张国语罗马字的学者,要求统一汉字语音,以北京音为标准,修改国音,去掉"老国音"的尖音和入声等语音成分。

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马裕藻、周作人、刘复、钱玄同、胡适等人提出的议案《国语统一进行方法》,其中第三项为"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该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课本看作传布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苏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最后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后发行,确定了国音声调。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由王璞在上海发音,阴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短而不促,仿自北京读书音。国语留声机片是赵元任在美国发音,上海商务印书馆制作发行,阴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则为标准南京音。


胡适在教育部第三届国语讲习班、南开学校、南开大学、教育部第四届国语讲习所讲授《国语文学史》。1927年4月北京文化学社以南开油印本讲义作底本出版《国语文学史》。胡适说"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需先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后把白话的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胡适1918年写《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文学革命的目标归结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大字,又加以解释曰:"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真正有功效有势力的国语教科书便是国语的文学,便是国语的小说诗文剧本。…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国语,就是将来的标准国语。这就是说:我们下手的方法,只有用全力用白话创造文学。白话文学的真美被社会公认之时,标准化的国语自然成立了。"《教育部令第八号》通令小学读本"宜取普通语体文,避用土语,并注重语法之程式。"北京大学国文系以胡适、周作人、余平伯的散文以及徐志摩的诗歌为教材,极大的推动了新文学运动。到了"五四"运动以后,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的高潮掀起,北京教育部也竭力提倡国语,白话语体彻底占领了小学教育的阵地。

1924年北京临时政府成立,章士钊任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反对国语运动和新文学,与以南京东南大学为中心的学衡派形成夹击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的声势。钱玄同的学生魏建功在《国语周刊》上发表《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一文。

国音常用字汇
国音常用字汇
1928年钱玄同提出"请组织《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案"。7月12日,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成立"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王璞、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汪怡、白镇瀛等六人为起草委员,逐字审改《国音字典》,正式采用北平地方音编成《国音常用字汇》取代《国音字典》。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1935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改组为国语推行委员会,开始进行国语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教育工作。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1937年,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辞典《国语辞典》由黎锦熙、钱玄同主编、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出版。

折叠新中国
1949年主持教材工作的叶圣陶力主将小学"国语"科改称"语文"。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讲解用的语言,仍用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土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再次强调:"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是词的声音。这首先要求依照普通话的语音进行教学;在方言区域须特别注意正音工作。"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新中国的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在军队中推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语言规范化的通知》。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补充了对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7]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有"普遍"和"共通"的含义。

1982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呼吁推广普通话,提出"所有学校都应该是推广普通话的阵地"、"中学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1990年国家语委明确以广东、福建两省和上海市作为南方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地区。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普通话"。1991年派出专门的调查组深入广东、福建的一些地区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两省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提出建议。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确立了普
普通话宣传标语
普通话宣传标语
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14年9月21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河北省滦平县举行。

2014年是国务院确定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7周年。李卫红说:"17年来,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会专家认为,推广普通话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1-5-8 21: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叠史源
2016年10月23日《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这个小县城》报道:回答一个谜题,北京专家进村采集语音为什么选择滦平县?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什么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600多年形成标准音

200多年的历史断层,"洗"掉了滦平原先的方言;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又让滦平成为北京官话的推广区。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作出了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决策:迁都北京。固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军事隔离区,实际上也是一片无人区,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

清朝,包括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皇庄、王府直管的王庄和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纷纷建立"口外庄田"。

"口外建庄"的过程,恰好与北京官话的普及同步。这一过程也需要追本溯源。早在明朝,官方语言为南京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标准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移入数十万人口,随之而来的南京官话又成为当时北京官话语音的基础。--满清入主北京以后,朝廷积极学习汉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化。满族人学说的北京话,逐步成为清代推广的新的北京官话。这个时期,恰好是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的高峰时期。

王国平认为,庄田与京城交往密切,受当时北京官话影响较大。滦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带,大量来源多样的移民没有强势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可以说在清朝时滦平就是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清朝高级贵族群体在滦平纷纷建立"口外庄田",在空白区域形成一个新的贵族区。北京官话是北京雅音,区别于北京胡同音,雅音以当时有文化的贵族群体为主要使用人群(并带动其他人模仿学习),学习汉语韵典,在语速、气流、韵味等方面有讲究,形成高雅音质】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滦平话,受北京官话影响很深,演变中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比如直接、清晰、明确。也许这些恰好符合推广的标准吧。"从清末到民国,再经过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的北京官话最终成为新中国普通话的前身[9] 。

另外,值得了解:清朝政府为什么推行雅音?除了交流的功能(关外的皇太极时期就对八旗子弟设立了翻译考试科),还有科举考试里汉语用韵的要求。清朝科举考试有三个目的:一是为选官取士以管理庞大的国家,二是为了从汉族等多民族的文化人里获得优秀人才,三是有助于以经书来统一思想、加强思想统治。入关后,顺治二年进行了首次科举考试,康熙时期还采用"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等等。一般科举考试必考的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都要求汉语用韵:八股文因为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被称八股文,对偶句要用韵。试帖诗主要是要精通结构和用韵。因此,有北京官话能力就拥有一种优势,有文化的群体和贵族群体出现学习汉语雅音的气氛,懂雅音成为某种高级身份的标志,导致他人模仿。汉语韵书著名的有《唐韵》、宋代《广韵》、明初的《洪武正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9 1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如此详实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楼主| 发表于 2021-5-10 21: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太大了,南腔北调.没有一个通行音或公用音,就没法交流.
有了通行音或公用音,一是在理智上予以拥护,二是在公共文化活动上遵行.
诗是全国性文化,是历史性文化,不要以爱诗的名义把诗绑死.活的诗才是有生命和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01: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