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孔子屡次求官不第的主要原因
请简述墨道法三家与儒家在思想观点上的差异之处
简述孔子屡次求官不第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前,是非常想当官的,因为他钻研的这两项学问,都是社会科学,不当官,他无法知道自己的学问是否适用。但他求官的路,是非常坎坷的,大多数是不得意告终。孔子做官生涯,总共是14年。在鲁国有一次,在卫国有两次,在陈国有一次,其中在卫国的最长,总共七年。分别是卫灵公和卫出公,服务于他们俩人。但和卫灵公的合作很不愉快。他最高的官职,是做到的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宰相。 孔子总共求过官的国家,有10国。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是闲暇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当官的空余时间去学习,学习的空余时间去当官。但他的这个主张,却没有得到实现。后人说孔子,说“累累然如丧家之狗”,就是说他到处求官,到处碰壁。其实也不是没有人请孔子当官,刚才说的三个国家是一部分,其他失败的,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认为这个君主不值得辅佐; 二是这个君主根本不理他;
三是他的政治见地和这个君主所崇尚的方式不同 。
简述墨道法三家与儒家在思想观点上的差异之处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遵从的还是儒家思想,儒家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学派。但是那三家没有一家认为儒家思想是对的,他们主要的争端,在于三个方面:
墨家和儒家主要争论,到底是仁爱治国,还是兼爱治国;
道家和儒家主要争论,是有为还是无为; 法家和儒家争论的是,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这里的法,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而是刑罚。 这是三大学派,和儒家的最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