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6|回复: 4

毛主席已经佚失的一首诗,仅流传下两句。

[复制链接]

601

主题

419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5
贡献
5531
金钱
1012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5-20 09: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主席已经佚失的一首诗,仅流传下两句,气势恢宏,至今无人能续娱乐卦师
关注

昨天19:15

[url=]大图模式[/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老覃昨天写了《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诗,说是毛主席专门为他写的,经考证:是真品》一文,里面有提到,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的一生创作过的诗词不计其数,在学生时代的创作高峰期,光写给同学周世钊的诗作就有50 多首。但周世钊不懂得珍惜,全部都佚失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诗词的佚失,也有毛主席自己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毛主席喜欢赋诗填词,但他是单纯的喜欢,他以兴会为宗,兴之所至,情之所动,信笔写就,或独自把味,或与友唱和,或出示赠人,很少保存底稿,时间一久,就忘在脑后了。

老覃在更早一些时候写的《一首被毛主席丢弃的诗,被人从垃圾篓里捡出,多年后,成不朽名作》一文中也说了,毛主席最早发表的诗是《七律·长征》,但并非正式发表的——为什么说是“非正式”发表呢?因为它不是单独以诗歌的形式发表的,而是出现在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的《长征》一章书里。

毛主席第二首正式公开发表的作品就是《沁园春·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在重庆和谈期间,《新民报晚刊》编辑吴祖光在柳亚子处读到了这首词,惊叹其“气魄之大乃人不可及”,在明知毛主席自称“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情况下,擅自在《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

毛主席的诗作成批量与读者见面的时间是1957年1月。

当时,中国作家协会创办了新中国首家诗歌刊物——《诗刊》。

为了把创刊号打响,主编臧克家想到了一个奇招:把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八首毛主席诗词一次性发表在创刊号上。

但这么做,必须要征得作者的同意。

为请,臧克家亲自执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请求毛主席“帮我们办好这个诗人们自己的刊物”,“给我们一些支持”。

臧克家还巧妙地开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他在信上附上了即将要发表的八首诗词,振振有词地说:这八首诗词没有公开发表过,在群众中口耳相传,“文句上颇有出入”,为了正本清源,“请求作者允许,发表一个定稿”。

毛主席的回信摆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2019建造师内部密卷,押题率屡超65,过关率95以上!1小时就能过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但为了支持《诗刊》,他还是同意了臧克家的请求,并随信附上了另外十首诗词。

这样,《诗刊》在1957年1月25日的创刊号一下子就推出了18首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清平乐·会昌》《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七律·赠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

不用说,《诗刊》的第一炮打响了,发行当天,5万册《诗刊》迅速售罄。

人民文学出版社借鉴了《诗刊》的成功,增补了毛主席于1958年春发表的《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即《蝶恋花·答李淑一》),在1958年7月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

这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也很火,累计发行达120 万册。

毛主席是在这年的12月21日下榻于广州的小岛宾馆,适时收到了这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

当晚,他重新检读自己的诗作,联系到众多诗家对自己诗作的解读不一,有的是南辕北辙,忍不住在书的天头地脚空白处写了12条批注,对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时的心境以及某些诗句的来历、本义等作了注解和说明。

这些注解中,有一条是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击水”做的解释。

称:“击水:游泳。”

提到游泳,毛主席又深情回忆自己初学游泳时,不怕风高浪急,一直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紧接着,他提到了一个这样的讯息:自己在初学游泳时,曾写过一篇关于游泳的长诗。由于时间久远,全诗已经遗忘了,只记得里面有这样的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主席是在什么时候学会游泳的,时间已难于考证了。

但很多资料可以证明,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经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等人到长沙的湘江游泳了。

也就是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首诗,至少诞生于1916年隆冬以前。

关于“人生二百年”的说法,有人说是来自于民国人因是子(即蒋维乔)写的书《废止朝食论》里面的一个典故,也有人说是源自于日本一本叫《人生二百年》的书;而“水击三千里”则是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之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心理咨询师可以干一辈子的黄金职业,为自已与家人都可以学习心理咨询师,欢迎咨询.


不管如何,“自信人生二百年”和“会当水击三千里”组合成诗,可谓博大恢弘,充满了豪迈之情和对未来前程的无限信心,让人读之拍案叫绝。

老覃在《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诗,说是毛主席专门为他写的,经考证:是真品》一文中讲到,毛主席曾在1921年写有《虞美人·枕上》一词寄给爱妻杨开慧。

杨开慧烈士在1930年11月14日牺牲后,《虞美人·枕上》一词也就佚失了。

但在杨开慧的同学兼闺蜜李淑一曾读过这首词,记得其中两句。她在1957年把自己的旧作《菩萨蛮·惊梦》寄给毛主席后,向毛主席索要当初他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

毛主席对《虞美人·枕上》这首词只记得大概,他根据记忆中的大致意思重写了一首,从而使新作《虞美人·枕上》得以流传于世上。

对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首诗,毛主席是无论如何也续写不出来了。

关于诗歌的创作,是讲究灵感的。

这个灵感,与时代、环境、氛围以及人的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晚唐大诗人郑綮的诗作产量很高,但在当了相国以后,遭遇诗友索诗,他大为苦恼地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处何以得之!”

毛主席在1949年12月访苏的时候,也曾对陪同自己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谈论过这个问题,说在艰苦环境下可以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但“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

很多诗家都偏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两句诗,不忍其为残诗,纷纷尝试过补全,但最终只能是狗尾续貂,自取其辱。

现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两句诗只能以《七古·残句》为题,收录在《毛主席诗词》中了。

但也已经成为了不朽名句,为亿万人所传颂。

举报/反馈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0 09: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应当是写游咏的。
----------------------------

也就是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首诗,至少诞生于1916年隆冬以前。

关于“人生二百年”的说法,有人说是来自于民国人因是子(即蒋维乔)写的书《废止朝食论》里面的一个典故,也有人说是源自于日本一本叫《人生二百年》的书;而“水击三千里”则是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19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5
贡献
5531
金钱
101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10: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诗馆的孤独生存之路
2014年01月26日07:35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一家诗馆的孤独生存之路


漫画/赵春青



曾少立

  注解:

  诗词是有格律的,所谓格律,通俗点说就是写作的基本原理。知道原理了,即使从来没听说过“两情若是久长时”这句词,也不会念错。因为只有这么念才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诗词基本格律,也就是二四六位置的字要平仄相间。

  甘棠国诗馆创作讲座每个周末在网上如期举行,近两年来,这个传统诗词学习QQ群从1人发展至32人,延续下去实为不易。

  32位诗友的老师叫曾少立,是网上很有名的旧体诗人,其诗作因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而被称为“李子体”,他也因此被学生们叫做“李子老师”。2011年,曾少立从一家待遇不错的公司毅然辞职,靠专门教授传统诗词写作为生,在国内干这行的他算是独一人。但一路走来,曾少立不得不承认,在国内教诗词写作太难了。

  一听说交钱很多人不再来了

  传统诗词学习QQ群是甘棠国诗馆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家诗馆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甘棠诗社。

  跟曾少立学写诗的,有教师、公务员、厨师、白领、私营企业家等。在安徽淮北市一家报社当记者的汉唐是QQ群里的活跃分子,“我上高中时就喜欢读旧体诗词,也学着写过,但不懂得押平水韵,不懂格律。”汉唐还记得大一时,买过一本语言学家王力的诗词格律书,但是怎么也看不懂,“王力写得太枯燥了。”

  直到几年前,汉唐注意到曾少立的博客,这个名叫 “轻舟千里外,曾载少年郎”的博客,瞬间打动了他。“李子老师的诗词,完全是遵守旧有形式,但语言又与当下非常契合,特别有生活味儿,像他写的‘小凳门前端大碗,夕阳红上腮帮’,我现在还能背。”

  随着诗词爱好者的网上切磋越来越频繁,有诗友提议曾少立在网络上教学。“李子老师在2012年建了一个群,我进QQ群时只有5个人,他会经常通过群批改学生的习作。”汉唐说,“平水韵与格律诗的押韵”、“入声字的记忆技巧”、“格律诗的对仗”等等,每一讲都有一个主题,而这些都是书本上、大学课堂上很难细讲的东西。

  “孔夫子教学生,还要束脩呢,诗馆的学费真的不高。”汉唐说,即便是这样,很多人一听说要交学费就不再来了,所以真正跟着曾老师学的人一直不算多。

  一对一学员两年仅有7名

  除了诗词学习QQ群,甘棠国诗馆还开展诗词咨询服务、一对一诗词教学。

  诗馆成立之初,曾少立就把法律咨询的理念移植进了诗词教学,“有些高端人士面向公众或与亲友交往时,需要引用诗词或展示自己写的诗词,心里没底,怕出错误闹笑话,于是想找专业人士把把关。”曾少立说,还有些人想找古人写的某类诗词。比如,他曾遇到某领导撰写讲话稿,要引用爱国主义的诗词,或表示廉洁的诗词等,他就根据客户讲话的具体情境,提出一些建议。“但这块业务开展得不好,目前长期客户只有五六位。”曾少立说。

  两年来前后有7名学员接受了曾少立一对一的诗词教学。经济学专家涂先生学诗词写作一年有余。从国外学成归国后,他一直对国内的学术环境有些不适应,内心颇有些失意。通过与曾少立谈诗论道,涂先生拾起儿时的喜好,“我沉浸在像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样的动人意境中,人也变得开心了。”而曾少立实话实说,他的这位学生诗写得还很一般,但这些自然不是两人特别在意的地方。

  “一对一的学员,大部分人其实没怎么认真学。只是他本身所在的圈子,大伙儿对传统诗词大多一无所知,他只要稍微懂一点,立即就显出高明来了。”曾少立认为,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人们对诗词知识的普遍欠缺,诗词乱用错念的情况在社会上很普遍。“像电视剧中就有演员把‘两情若是久长时’错念成‘两情若是长久时’,这就是因为导演、演员没有诗词的基本知识。”

  实用主义令传统诗词教学遇冷

  “我们是从零起点开始,教大家怎样自己动笔写作诗词,不是纯知识性地介绍,不是理论研究,也不是赏析古人作品。”曾少立在博客里“游说”其诗词教学独到之处,但无奈生源一直不多,目前他靠诗词教学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已。

  诗词教学遇冷,曾少立并不意外。他认为,社会上流行的实用主义倾向是诗词教学遇冷的现实背景。“大家对传统文化中一些‘实用’的东西,兴趣明显要大,比如养生、风水等等。但这些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处于边缘的。”曾少立还讲到,即便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比如儒家经典,很多人也是以一种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的方式来对待,讲究的仍然是实用主义,《百家讲坛》于丹讲过的《论语》,就是一个例子。

  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导致社会普遍存在功利心和浮躁之气,“诗词功利化色彩很淡,带不来实际的利益,而诗词写作门槛又很高,因此愿意学的人很少,生源自然不多。”曾少立说。

  诗词写作传统的丢失,也是诗馆生存不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曾少立有一个观点,在古代,写诗词是一个读书人的基本功。“而现在的职员,一千个里面恐怕也找不出一个会写诗词的,就是大学文科教授,也没几个会写。现在即使想在中小学语文课中增加诗词写作内容,也实现不了,因为没人会教,语文老师都不会写。”

  此外,如今很多人只认虚衔不认作品,人们往往没有能力从作品来判别一个人的水平,于是只好从头衔、职称等来判断,也让诗馆生存显得尴尬。“像大学教授、诗词学会的会长或理事、在媒体上有知名度等等,这些我基本都没有。”曾少立笑着说。

  不过,曾少立依然看好传统诗词教学的前景。“与几十位诗友打过交道,大部分人还是纯粹出于爱好。”他说,正是这部分人的广泛存在,让他想把诗馆继续办下去。 记者 路艳霞

(来源:北京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19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5
贡献
5531
金钱
101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10: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名诗僧的名字叫做志南,历史上对于这个人记载并不多,甚至志南这个名字都是他出家之后的名字,他的原名更是无人知道。大家对他的了解仅仅是知道他是和尚而已。但是他的这首《绝句》却被人们所铭记,全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整首诗主要是在描写二月早春的景色,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0

主题

744

帖子

4095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理论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92
贡献
1038
金钱
1729
发表于 2021-5-24 15: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9 19: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