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1-5-22 00:04 编辑
任何诗,都是情意理具足才叫诗,情和理实际上都是意的一部分,三者本是一体,也就没法分开来看,分开来看,只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容易理解。诗永远以表达意思为主要任务,所以意思永远是诗的总线,情和理的任务就是围绕这条总线,把意思说明白。 在这条总线不变的情况下,感性诗以情为主线,讲究直抒胸臆,直接用感情抓住读者,以理为暗线,让读者去去悟,可以说感性诗的理一点都不少。直抒胸臆属于人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那客观世界的景色就必然成为了所要反映的内容。也就是说,感性诗的表达多要借助客观形象,做为中间媒介来迂回表达,这就是借景生情的原理。这种借助具体形象表达的思维叫形象思维,也叫感性思维。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李白的《静夜思》等等。 同样以意这条总线不变的情况下,议论说理诗,以理为主线,情为暗线而让人自己感觉。运用的是抽象思维,也就不必要非要迂回表达,而是由作者自身的论述逻辑。比如说立论驳论,举证分析,总结归纳等等,有时间也可以借助形象和比喻的方法来辅助议论,就和写议论文相似。总是要有凭有据,逻辑严谨,不允许出现主观臆断和推理。总之,议论诗对人的理性素养要求较高,以讲明道理为主要突出方式。比如拙作《谈困难》,如下: 与人为善非空话,梦想还凭意志坚。
气魄胸怀吞万里,眼光认识越千年。
长征本就多风雨,渡海从来波浪连。
困难只能欺弱小,难欺正道对苍天。 哲理诗是对于感性诗和议论诗而言的,属于两者的结合体,是一种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表达方式。所以 ,前半部分有感性诗的形象思维特征,过了形象这个部分,就进入议论说理诗的部分,又要运用到议论诗的抽象思维。可以这样说,哲理诗有感性诗和议论诗的双重特点,而且这样的特点是明显的,是运用抽象思维从形象中抽取哲理。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等等。 总得来说,感性诗和理性诗的不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不是表达样式的绝对不同。比如,感性诗突出的是理性,那就是议论诗,议论诗突出的是情感,也可以是感性诗,主要看它们突出的是情感,还是理性。所以,感性诗和议论诗的不同是相对的,这处不可以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以免以偏概全。 (注意:以上部分是我根据老师曾经的教诲,加上自己的些许实践,总结归纳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主要的思想,来源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