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6|回复: 3

五言律诗句 仄平仄仄仄 例证/转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3 12: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9-16 18:03 编辑

@#$^&%!$# ……*&%¥&@34%#!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2: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5-23 23:32 编辑

《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14年三月版) 第二章第三节说:“在五言平平平仄仄 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诗词格律》明确限制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不可以有“仄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这就是搜韵指出平仄有誤,判定出律的依据。

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有非常多的反例的。可以说,王力先生的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笔者还要指出,很有趣的是,王力先生的书所参考的王士禛和趙執信这爷俩的几十首诗,竟然是“犯了律”的。
-----------------------
梅花山人按:此君还有别的无端指责王力先生之辞,此君应先去搞清楚什么是律句?什么是准律句?什么是小拗?什么是大拗?什么是特拗?什么是古风句什么是出宽对严?什么是拗救?

以一己之浅见、偏见而妄议前贤、妄议学者是今之个别所谓网络‘理论家’的流行病,读者诸君自当明辨之庶不致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2: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与绝句

  现在一般人都以为五言或七言八句,中间有两联对偶句,这叫做律诗。五言或七言四句的诗,叫做绝句。于是,绝句就不是律诗。又有人把律诗称为格律诗,于是绝句就好象不讲究格律的了。还有,一般人都以为律诗的“律”字是规律、法律的“律”。现代汉语从古汉语的单音名词发展到双音名词,于是在“律”字上加一个“格”字,成为“格律”。于是“律”字的意义更明确地表示为规律的“律”了。

  以上这些概念,实在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大约开始于南宋。在唐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的观念里,完全不是这样。

  律是唐代近体诗的特徵。唐人作诗,要求字句的音乐性。周顒、沈约以来的四声八病理论,为唐代诗人所重视,用于实践。四声则分为平仄两类,属于仄声的上去入三声,可以不严格区别,所以四声的理论,实际上仅是平仄的理论。唐代诗人认识到诗句要有音乐性,必须在用字的平仄上很好地配合,于是摸索出经验,凡是两句之中,上一句用平声字的地方,下一句必须用仄声字,尤其是在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使平仄“黏缀”,这样的诗句,才具有音乐性。律诗的“律”,是“音律”,“律吕”的律,不是“规律”的律。我们可以举殷璠在他所编《河岳英灵集》里的一节话:

  昔伶伦造律,盖为文章之本也。是以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焉。宁预于词场,不可不知音律焉。

  就是这一节,已经可以证明唐代诗人创造“律诗”这个名词,其意义是“合于音律的诗”,也就是“有音乐性的诗”。殷璠的意思是说:诗的声调合于音律,就会产生诗的气势,表明诗的节奏。(这两句是说诗的外形,即语言文学。)一首诗由于平仄黏缀得好,吟咏之时就容易透发作者的才情。(这一句是说诗的音乐性与内容的关系。)

  既然如此,凡是一切要求讲究平仄、避免八病的诗,应该都是律诗。不错,唐代诗人是这样看的:绝句也是律诗。韩愈的诗文集是他的女婿李汉编定的,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元稹的《元氏长庆集》,都是作者自己编定的。这三部书中的诗主要是按形式分类,总的分为“古诗”和“律诗”两大类。讲究平仄的五七言绝句,都编在“律诗”类中,不讲究平仄的古体绝句都编在“古诗”类中。这就可以证明唐代人以为近体绝句也是律诗。

---------------------------
施蛰存《唐诗百话》节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9 14: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