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欧德绪 于 2021-5-27 09:18 编辑
好诗还是恶诗 ——读徐凝《庐山瀑布》诗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徐凝跻身其中,但并不那么耀眼。不过,其传世作品中,有一首还是很有知名度的,那就是《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就凭这首诗,至少扬州人永远不会忘了徐凝。 徐凝登上诗坛,曾得白居易、元稹的赏识,其名字也响亮过一阵。据传白居易主政杭州,在向朝廷推荐贡生时,对徐凝与张祜两位才子,推谁为解首(第一名)还有过犹豫。张祜的诗名,在后人眼里自然比徐凝要响得多。《唐诗三百首》选张祜五首诗,徐凝是空白。但是在两人刚出道的竞争中,张祜却完全落了下风。当时,张祜在一次宴席上直言自己应该是解首,徐凝不慌不忙地问他有什么好句可以胜人。张祜亮出了自己的两联诗:“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这第一联写的是北固山甘露寺,“日月光先到”,写寺据北固山最高处;“山河势尽来”,写寺处山河间地势最好处。第二联写的是金山寺,写寺庙掩映于四围树木之中,闻钟声方知江中有寺。这两联都是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写寺庙,生动地写出了寺庙的特点,应该是很不错的诗句。正当宴席上众人点头赞许时,徐凝却道:“好是好,不过我有更好的。”徐凝亮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诗句,就是《庐山瀑布》中的后两句。其全诗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张祜一惊而语塞,自知落了下风。宴席上众人也为徐凝之佳句而倾倒,谁为解首一下子没了悬念。(事见《唐摭言》。唐人笔记《云溪友议》中也有记。) 其实,对于后世的旁观者来说,徐凝的诗句到底有多好且不说,徐凝的自信是毫无疑问的。在唐代,李白题咏庐山瀑布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早于徐凝大几十年就传诵于世了,徐凝敢亮出自己题庐山瀑布的句子,他想胜过的不只是张祜,更是想在李白跟前争一席之地。得到白居易称赞,又见众人倾倒,徐凝当是非常得意——众人谁不知李白名句,还为我叫好,那就是认可了我的一席之地。这是比争得解首更大的荣誉。 但是,徐凝永远不会想到的是,白居易这么大的腕叫的好,在两百年之后,还是有唱反调的出现了,而且那人竟是宋代诗坛最重量级的人物苏东坡。他读到徐凝的诗,立马就写下:“帝造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他将徐凝的诗定为恶诗,并解释说“恶”就是“尘陋”(俗气浅薄)。他还说,白居易虽涉浅易,但不至于为徐凝叫好,那叫好的故事是假的。(事见《诗话总龟》卷九、一八)还有传说,苏东坡曾戏称徐凝的诗“此是白乐天奴子诗。”(《冷斋夜话》)与苏轼同时还有一个叫吴聿的学者,在他撰写的《观林诗话》中,称徐凝的“一条界破青山色”是从前人赋中得来的,前人的好句,在徐凝的诗中却显得很是“鄙恶”。吴聿与苏轼,谁的评论在先,难以考证,但两人都唱白居易的反调是肯定的。 徐凝的诗到底是好是恶,这就需要细细品读他的诗了。“虚空落泉千仞直”,想象高山之泉仿佛是从天空中落下,那么长那么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夸饰飞瀑之气势,响着雷声奔入江河,一刻也不停息。“今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描写飞瀑的形象,如白练飞在空中,而且穿越古今而未变。“一条界破青山色”,再用比喻作描绘,瀑布挂在青青一色的大山上,犹如在大山上划出了一条白而亮的界线,将山一分为二了。平心而论,这首诗用夸张、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形貌与气势,称之为一首好诗并不为过。至于尾句出自前人赋句,也是平常之事,哪有“鄙恶”之味。当然跟李白的名句相比,在想象的奇特与瀑布气势的表达上还是不能相提并论。但评价一首诗,总不能说比不上最好的,那就是坏的吧? 苏轼——文坛上这么大的人物发了话,谁还能说什么呢?有,世上打抱不平的人总会有的。而且,这个人比起苏轼,份量一点也不轻。他就是王安石。介甫公看到苏轼的诗,随手也来一首:“界破青山无俗气,子瞻何事逞专横,只缘方寸多俗物,信口雌黄贬徐凝。”王安石说话比苏轼更不客气,他直接就给这位苏老弟戴了两顶帽子:专横、信口雌黄。如同苏轼有同盟军吴聿(还有其它,不一一提及),王安石也有得力支持者——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基(也还有其它),他有句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见《眉庵集》)在他看来,徐凝的《庐山瀑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完全是可以平起平坐的传世之作。这般怼苏轼而抬高徐凝,未免又有矫枉过正之嫌了。 一首诗,几位顶级大腕的评价差异这么大,用见仁见智恐怕是解释不过去的。在后人眼里,更像是几位大腕隔空互怼。除了白居易没怼谁,苏轼就是怼白居易,王安石就是怼苏轼,其他人也是各自站队,各有所怼——不只是论诗,更有情绪的宣泄。根据几种诗话所记,白居易当时对徐凝是不无偏爱的,推徐为解首,张祜心中不服。苏轼觉得乐天不公,更不认同徐凝的诗可在李白诗前得一席之地,为突出两人间天壤之别,应是故意称为“恶诗”。王安石是路见不平,拍案而起,直接开骂。至于矫枉过正的评说,大多数人恐怕也不会接受。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徐凝当年得了解首后的经历。徐凝的仕途并未就此打开,在外浪迹多年,终究以白身回归乡里。归乡前他以诗辞别白居易:“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头归。”仕途一无所成,确实非常遗憾。但《全唐诗》录存一卷,102首诗,诗人徐凝又何憾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