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49|回复: 30

以实例说明对联的收脚字规则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发表于 2021-5-27 10: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云峰 于 2021-6-5 21:38 编辑

以实例说明对联的收脚字规则
朱云峰  
  本次红星诗会微刊下半月的征稿主题,是应时应景应急之作,用诗词对联的形式 ,吊挽袁隆平先生。故而除诗词外,收到了不少的对联。审稿时发现,内中虽然不乏佳构,但问题更多,令我大伤脑筋,不少人连对联的收脚字规则,尤其是多分句对联的收脚字规则,都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这里借这个话题哆嗦几句,以作普及与抛砖引玉之用,不妥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批评。  
  我认为,任何对联都应遵循这样一条铁律: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收脚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有联家认为,对联也是有平起仄收的,并举出我们岳麓书院的例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我觉得这只是前人搞的一个集句题词而已,算不上是什么对联,充其量,也就是对子而已(对子与对联是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就是我们后世那些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的最初形式。凡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可能都会见到过那时人们的大门(个人的集体的都有)与堂屋神龛上会贴着这样的对子: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
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当地一个知青点的门口所悬)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我们当地供销社大门所悬,曾经挂了好多年)
这样的标语口号,能算是对联吗?但那时的人就是把它们当作对联看的,不光是看作对联,更是看作春联,看作楹联,把它们堂而皇之地挂在大门上,贴在神龛边。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我认为那只是对子(即古人所说的对句游戏),并不是对联,更不是楹联。有人硬要说“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对联,那也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大家不妨姑妄听之。  
  著名学者,中国近当代哲学的奠基人冯友兰先生(也是一个对联大家,他为自己拟的自题联: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至今为时人所称道),看到岳麓书院大门悬挂的这个东西之后,曾经惶惑不已,特意完善了一下,把它整成了一副真正的各自成对的工整对联: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沅生芷草,澧有兰花。
并加上了“格物致知”的横批,可惜岳麓书院并没有采纳只是把它悬挂在书院讲堂里面的柱子上,所以也没有流传开来,毕竟那八个字已挂了几百年,影响太大了,而且现在大门上这金光闪闪的“岳麓书院”横批四字,是大宋真宗皇帝的御笔亲书,其身份地位自然不是冯友兰先生所能比拟的。但是似乎(我说的是似乎),为了弥补,岳麓书院后来还是在大门两壁另外悬挂了一幅湖南师大著名教授马积高先生(后世湖湘学子,只要是中文专业出身,应该对这一名字不会陌生吧)拟的一副对联: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这也算得上是一种非常少有的现象,真的是“通变为雄”了(怪不得人家要说湖南人虽然霸得蛮,但人家就是脑瓜子活,从这一小事似可略见其又“蛮”又“活”之一斑)。  
以上这些都是题外话,现在还是言归正传,讲一讲对联的收脚字。
对联都必须遵循“仄起平收”的铁律。此次征稿中,有作者就违反了这一条。如这一副挽袁隆平院士联:
千古留芳
为国忙,为民忙,心中总念两吨粮;
研农苦,研稻苦,土里常流千杯汗。
此联不讲其他的毛病,单说上联最后的收脚字是平声的“粮”字,下联最后的收脚字是仄声的“汗”字,这肯定是不行的。应如王争鸣会长这样:
挽袁隆平院士
手机屏上皆垂泪;
诗句行间尽写悲。
上联收脚字“泪”仄,下联收脚字“悲”平,这才是正确的。
  两分句对联各分句的收脚字,一般就是这样:
题袁隆平院士
邓爱祥
志在民天,盛世田间真国士;
情怀稻梦,中华楚地活神农。
上联收脚字“天、士”平仄对下联收脚字“梦、农”仄平。收脚字变格如“仄仄”对“平平”的情况,偶尔也有,但少见,当今联律并不推崇,比赛时评委大都会做出律处理。  所以两分句对联的收脚字,正格只有一种即上联:平+仄,下联:仄+平这样的形式。
三分句对联的收脚字,较为常见的情况是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如这副
挽袁隆平先生
朱云峰(邵阳)
国士无双,粒粒必收,唯期百姓三餐饱;
丰功不二,斤斤尤较,只为千秋普世谋。
三分句对联还有一种收脚字形式,即上联:仄+平+仄,下联平+仄+平,如这副:
袁隆平院士千古
李谷声
除饥馑,研杂交,四海苍生怀盛德;
命行星,称泰斗,千秋风彩灿长天。
但不管哪种形式,上联倒数第二分句的收脚字必定是平声(下联相对相反)。三分句对联收脚字偶尔也会有变格:平+仄+仄,仄+平+平这样一类的形式,与上面讲的两分句收脚字的变格一样,联界也不推崇。
   三分句以上就是多分句了,如这一副:
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
吉克强
隆德望尊,殚精渴虑,智慧树奇勋,人间此后无饥饿;
平畴阔野,沥血呕心,功成如已愿,禾下终于可纳凉。
上联:平+仄+平+仄,下联仄+平+仄+平。这种形式很好掌握,就是在不违反“仄起平收”铁律的基础上平仄交替。由于这个规则明代人李开先用得最多最具代表性,所以后人将它命名为“李氏规则”,又由于它像仙鹤走路的步伐一样,又有人称它为“鹤步格”。我们上面讲的三分句对联的第二种形式李谷声老师联与两分句对联的正格形式邓爱祥会长联,都属于这一规则。
多分句对联的收脚字格式,现在较为流行的是余德泉老师的马蹄律(格)。以上联论,即正格的“…平仄仄平平仄”,或变格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但这种最后两分句及两分句以上的收脚字全仄的变格,还是比较少见的,古人也只偶而为之。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几种正格。
  每比四句的,其正格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如梁启超挽康有为联: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
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每比五句的,其正格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湖南永顺关庙联:
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
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每比六句的,其正格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如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
江水滔滔,洗尽千古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俱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呈宫花草;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每比七句的,其正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清人赵仲飚挽李辉武联;
故乡云黯邺侯居,想手握虎符,心贻燕寝,每当秋深塞远,恨不随征雁南飞,终养事如何,凭谁早上陈情表?
大将星沉诸葛垒,叹水咽牛峡,路辟蚕丛,此后雨湿天阴,尚于见鸣鸢西指,灵魂归也未,使我长歌蜀道难。
……其他依次类推。
  总之,马蹄格的上联各句句脚平仄总规律是从句尾仄起,按下边规律向前推:“仄(这是铁定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再按照分句个数任意截段儿,下联在对应位置上与之相反。
除马蹄格与李氏规则外,多分句对联的收脚字规则,还有更为简单的一种。我们来看这幅作品:
贺何俊良母八秩大寿
霭霞四县产麒麟,豪爽凌霄,贤德香似梅莲,天护慈萱人不老;
华宴八旬添福齿,红歌播地,泰康朗如松竹,云弥寿树岁长春。
上联的收脚字是:麟+霄+莲+老,平+平+平+仄;下联的收脚字是:齿+地+竹+春,仄+仄+仄+平。这副对联的收脚字格式是没有问题的,这就牵涉到多分句对联中一种常见的简便式变格____“秤杆格”,不管是多少分句,上联前面句脚字全平,最后一个收脚字为仄声(下联正好相反),就好像一杆长秤一样,一头仅有一个秤钩,其余的就是长长的秤杆,所以称为“秤杆格”,又由于它是《对联话》作者吴恭亨记载其师朱先敏恂叔关于对联句脚字平仄安排的规则,所以当代大家余德泉教授将其称为“朱氏规则”
  综上所述,现在联界对多分句句脚平仄递换公认的正格有三种:一是一步一递换的“李氏规则”(鹤步格式);二是两步一递换(马蹄格式);三是尾句前各句脚都平或都仄的**格式的“秤杆格”(朱氏规则)。除这三种以外的其他变格形式,句脚是混乱的,不应该提倡。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尤其是一些奇巧联,机巧联并不包括在内。另外古人对课(也就是对对子或拟联),其实还有一条铁律:以上驭下,出句为准。上联在收脚字是仄声的基础上,无论怎样安排平仄都是可以的,下联只需要在相应的地方平仄相反(对)就行了,也就是说以出句(并非就一定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为准,在“仄起平收”的基础上,出句怎么出,对句就怎么对。因此古代楹联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这样非常极端以至于今天看来不合联律的对联并不少见。但这一铁律我们现在的《联律通则》并不认可,也不被方家所推崇,也没有推广的必要。初学从严尤应提倡,故我们拟联,还是应遵循通行的规则为是。
匆匆草就,纯属个见,尚请方家指正批评!

作者简介:朱云峰,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职业中专教师,武冈市作家协会会员,武冈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武冈市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邵阳市楹联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7 11: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任何对联都应遵循这样一条铁律: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收脚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有联家认为,对联也是有平起仄收的,并举出我们岳麓书院的例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欢迎来访,观点可榷
对联有分类,你所指的应是符合格律的律联吧?就算格律联的收脚字也有例外,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格律联大部分遵循起句仄收、对句平收

点评

欢迎讨论!你举的这个例子与岳麓书院大门的例子有相似性。其实是一句流行一时的标语口号,用来作为一比上联自然是可以的,可惜我无冯友兰之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7 1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12: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7 11:06
我认为,任何对联都应遵循这样一条铁律: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收脚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 ...

欢迎讨论!你举的这个例子与岳麓书院大门的例子有相似性。其实是一句流行一时的标语口号,用来作为一比上联自然是可以的,可惜我无冯友兰之才!

点评

姑算是标语口号吧,但平韵近体外也还有些广义律诗的仄韵格的存在,对吧,总不能把仄韵格上的对联都划归为非对联吧,如 面上有凉风,眼前无俗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7 1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7 12: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5-27 12:07
欢迎讨论!你举的这个例子与岳麓书院大门的例子有相似性。其实是一句流行一时的标语口号,用来作为一比上 ...

姑算是标语口号吧,但平韵近体外也还有些广义律诗的仄韵格的存在,对吧,总不能把仄韵格上的对联都划归为非对联吧,如

面上有凉风,眼前无俗事。。。

点评

这个叫对仗,不是对联,对仗与对联还是有区别的,但都属于对课的范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7 1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59
贡献
1107
金钱
2358
发表于 2021-5-27 1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般说,联语尾字仄起平收是规律。但确实有平起而仄收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19: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7 12:34
姑算是标语口号吧,但平韵近体外也还有些广义律诗的仄韵格的存在,对吧,总不能把仄韵格上的对联都划归为 ...

这个叫对仗,不是对联,对仗与对联还是有区别的,但都属于对课的范畴。

点评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百度 对仗指(律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7 2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7 2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5-27 19:57
这个叫对仗,不是对联,对仗与对联还是有区别的,但都属于对课的范畴。 ...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百度

对仗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1]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百度

对联与对仗诸多重叠,所以在叙述时概念和分类要力求明确。

能明白你所说的对联仅指实用于书写或张贴的楹联而不含律诗中的对仗,但也难以否认格律联本从律诗的对仗演变而来甚至于可直抄律诗中的对仗用之于书写或张贴门、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7 20: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5-27 20:34 编辑

如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此便是平脚起仄脚收之例
如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也是。
如    上联:重阳行婚礼赏心悦事天作美; 下联:淑女配才郎佳偶 良缘人撮合。
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平脚起仄脚收之例的,所以说‘’任何对联都应遵循这样一条铁律:仄起平收。‘’是可榷的

点评

第一个说得过去,第二第三都存在大问题,尤其丁丁冬冬泉,五个平声字,要对也需五个仄声才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7 20: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2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7 20:31
如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此便是平脚起仄脚收之例
如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也是。
如    上联: ...

第一个说得过去,第二第三都存在大问题,尤其丁丁冬冬泉,五个平声字,要对也需五个仄声才好。

点评

用之于实用的楹联本身就种类繁多,此其一,平起仄收也可偶见,此其二,甚至于全平全仄对或同平同仄对也偶可见,此其三,所以可以说所谓的铁律是把话说得太绝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7 2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7 20: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5-27 20:54 编辑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5-27 20:40
第一个说得过去,第二第三都存在大问题,尤其丁丁冬冬泉,五个平声字,要对也需五个仄声才好。 ...


用之于实用的楹联本身就种类繁多,此其一,平起仄收也可偶见,此其二,甚至于全平全仄对或同平同仄对也偶可见,此其三,所以可以说所谓的铁律是把话说得太绝对了,你可以如此提倡,但他人也有他人的自由,对吧

点评

确实有点绝对,但这是《联律通则》规定的,《联律通则》第五条规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7 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21: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7 20:52
用之于实用的楹联本身就种类繁多,此其一,平起仄收也可偶见,此其二,甚至于全平全仄对或同平同仄对也偶 ...

确实有点绝对,但这是《联律通则》规定的,《联律通则》第五条规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点评

所谓通则是共同的法则也是通用、通常的法则,事实上对联创作也大多遵循这个法则,但出现特例也要客观对待,古今都可能并不缺乏一些别出心裁的 于网络交流或于征联活动提出遵守《联律通则》是可行的,有要求而不遵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7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7 2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5-27 21:13
确实有点绝对,但这是《联律通则》规定的,《联律通则》第五条规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

所谓通则是共同的法则也是通用、通常的法则,事实上对联创作也大多遵循这个法则,但出现特例也要客观对待,古今都可能并不缺乏一些别出心裁的

于网络交流或于征联活动提出遵守《联律通则》是可行的,有要求而不遵守的话自可排除在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7 21: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5-28 11:43 编辑

对联都必须遵循“仄起平收”的铁律。此次征稿中,有作者就违反了这一条。如这一副挽袁隆平院士联:
千古留芳
为国忙,为民忙,心中总念两吨粮;
研农苦,研稻苦,土里常流千杯汗。
此联不讲其他的毛病,单说上联最后的收脚字是平声的“粮”字,下联最后的收脚字是仄声的“汗”字,这肯定是不行的。
-----------
譬如此次征稿,如先行界定必须遵守《联律通则》的话上面这联自可被排除出去。



点评

上仄下平,这副联上下对调可也,非流水对。楹联现在声律规则别急着打铁劵。现在主要矛盾是新词语体联与声调谱相适应的磨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8 1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3

帖子

25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69
贡献
580
金钱
979
发表于 2021-5-27 23:3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律規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感,而平声字韵味舒长,顺畅、有稳定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8 1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小问题上存异但总的来说是认同先生之观点的,推荐了

点评

谢谢首版,真心欢迎这样的讨论与辩论!真的是:愈辩愈明。果然是:抛砖引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8 1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2: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8 11:42
虽小问题上存异但总的来说是认同先生之观点的,推荐了

谢谢首版,真心欢迎这样的讨论与辩论!真的是:愈辩愈明。果然是:抛砖引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发表于 2021-5-28 17: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的好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90
贡献
3156
金钱
6221
发表于 2021-5-28 18: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7 21:31
对联都必须遵循“仄起平收”的铁律。此次征稿中,有作者就违反了这一条。如这一副挽袁隆平院士联:
千古留 ...

上仄下平,这副联上下对调可也,非流水对。楹联现在声律规则别急着打铁劵。现在主要矛盾是新词语体联与声调谱相适应的磨合。

点评

还是有失律的地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8 19:11
前面说过了,除了先行界定,楹联分类繁多,即便律联也可能出现特例,如何取舍是各自的自由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8 18:27
三山侃侃堂主人   左海淡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8 18: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侃石 发表于 2021-5-28 18:11
上仄下平,这副联上下对调可也,非流水对。楹联现在声律规则别急着打铁劵。现在主要矛盾是新词语体联与声 ...

前面说过了,除了先行界定,楹联分类繁多,即便律联也可能出现特例,如何取舍是各自的自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9: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侃石 发表于 2021-5-28 18:11
上仄下平,这副联上下对调可也,非流水对。楹联现在声律规则别急着打铁劵。现在主要矛盾是新词语体联与声 ...

还是有失律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3

帖子

25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69
贡献
580
金钱
979
发表于 2021-5-28 23:04: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不明白先生为什么一定要行联律規定,联脚要上仄下平,原来是声韵,仄声字洪亮,平声字悠长。支持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5 20: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6-5 22:00 编辑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偶然翻看旧帖,供先生参考

点评

照片我放在文章后面了,网上很多文章都把这副名联的上下联搞反了,但只要稍有楹联知识的人,看一看这个图片后就能明白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5 21:44
如果你到内乡县衙的三省堂去看一看,就会发现这是一副标准的仄起平收楹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5 2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21: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5 20:57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 ...

如果你到内乡县衙的三省堂去看一看,就会发现这是一副标准的仄起平收楹联。

点评

网上就是这么报道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5 21:39
上联: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5 2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21: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6-5 21:34
如果你到内乡县衙的三省堂去看一看,就会发现这是一副标准的仄起平收楹联。 ...

上联: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点评

下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5 2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21: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6-5 21:35
上联: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下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点评

这副对联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期间所撰写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5 2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21: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6-5 21:36
下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对联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期间所撰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5 2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6-5 22:00 编辑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6-5 21:34
如果你到内乡县衙的三省堂去看一看,就会发现这是一副标准的仄起平收楹联。 ...

网上就是这么报道的

点评

我估计有些人即使能明白,也不会说的,毕竟谁也不是几岁的小女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5 2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21: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5 20:57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 ...

照片我放在文章后面了,网上很多文章都把这副名联的上下联搞反了,但只要稍有楹联知识的人,看一看这个图片后就能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5 2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云峰 发表于 2021-6-5 21:44
照片我放在文章后面了,网上很多文章都把这副名联的上下联搞反了,但只要稍有楹联知识的人,看一看这个图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83

帖子

22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9
贡献
473
金钱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21: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5 21:39
网上就是这么报道的

我估计有些人即使能明白,也不会说的,毕竟谁也不是几岁的小女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9 20: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