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4|回复: 28

“知人论世”新解新用

[复制链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发表于 2021-5-30 1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人论世”新解新用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解诗总是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将别人的诗读成自己的一首诗。(参见姚斯《接受美学与接理论》)换言之,读者从诗中读出了什么,主要是跟读者是个怎样的人有关,而不是跟作者这个人怎么样有关。鲁迅先生有云:“《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名言,形象地阐述了六十年代才出现的接受美学的观点,大有先见之明。
      依据这样的观点,再读孟子“知人论世”之说,觉得不妨作一新解。对孟子之说,传统批评一直奉为圭臬——解读诗文,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方能解出诗文旨意。所谓新解,便是将了解作者其人替换成了解读者其人。如果我们觉得难以接受读者(批评者)对诗的解读时,不妨对读者(批评者)来一番“知人论世”,再来评判其解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能被接受。
      且看一例。韦应物有诗《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宋末诗人谢叠山解云:“‘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此诗人感时多故而作,又何必滁之果如是也。”(见《唐诗品汇》)对谢叠山的解读,后来的批评家多持否定意见。明代唐汝询批曰:“谢注谓四语皆比,穿凿殆甚。”(《唐诗解》)清代诗人沈德潜批曰:“元人谓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辈难与言诗。”(《唐诗别裁集》)
      谢叠山解读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很值得一辩。
      谢的解读中包含着对自己的肯定:“此诗人感时多故而作。”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解出了诗人的用意。依传统批评,能解出诗人的本意,那便是正解。但是,唐汝询、沈德潜是不同意的,他们认为这首诗中根本不存在跟时局有关的寄托,所以都不客气地嘲讽否定了谢解。谢的自我评价,受到传统批评家的批评,那么,按接受美学能认同吗?当然更不能认同。对于接受美学而言,所谓诗人的本意从诗句中是根本解不出的,解出来的都是读者之意图。自称得了正解,这在接受美学那里是非常荒谬可笑的说法。
      那么将谢的解读作为读者意图来看,按接受美学能认同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谢叠山、唐汝询、沈德潜虽然同为批评者,但其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不同,对同一首诗作出不同的解读,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要探讨谢解的合理性,就不妨探讨一下谢叠山其人其事,对他来一番“知人论世”,从而知晓他是怎么从诗中读出那些“君子”“小人”“季世危难”的寄托来的。从《宋史•谢枋得传》可知,谢枋得(号叠山)是宋末元初人,为人豪爽,性好直言,以忠义自任。出仕后,因直言政事得罪权臣贾似道而遭贬谪。复出后,率众抗元,但南宋大势已去,终究无力回天。谢长恨奸佞当道,贤人被弃,眼睁睁看着南宋走向灭亡。入元后,拒绝出仕,隐于民间。最终被逼北上,绝食而亡。这就是谢叠山其人其事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有此背景的谢叠山读前人诗句,自然很容易加入自己的经历感伤而构成自己的一首诗,一首讽谕诗,用以讥讽“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的朝政,抒发季世危难多、君不能用贤人的憾恨。这便是谢叠山解读的由来——将韦应物提供的文本“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也恰如鲁迅所言,是“革命家看见排满”。这种“锤打”,传统批评不能包容,而依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却正是合理的解读之一。
      那么,怎么看待唐、沈对谢的否定呢?谢叠山是从决死的战场上走下来的诗人与批评者,而唐汝询是一位盲人学者,沈德潜也是埋头治学之人,谢的伤痛与忧患非唐、沈之所具,故而谢之解读也就不是唐、沈所能知。也就是说,唐与沈否定谢解,也是他们的经历与经验所决定,按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归结起来,由这个例子或许可以做个结论:有谢叠山其人,才有谢叠山其解——传统批评的“知人论世”在现代批评中完全可以新解新用。

头像被屏蔽

0

主题

744

帖子

4095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理论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92
贡献
1038
金钱
1729
发表于 2021-5-30 19: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30 19: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这“知人论世”从诗评延及诗评者,也是别开生面了。
但所论也有一定的道理,唐、沈非谢又安知谢之感受?作诗存乎个感,解诗有时也存乎个感,此或可作诗无达诂的一个诠释吧

以芝兰香草而喻君子,以日月、夫妇而比君臣,古已有之,谢叠山之解并不是凭空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5478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63
贡献
5815
金钱
7547
发表于 2021-5-30 19:33: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颇新颖,读来受益。不过,作者所创作的那首诗是第一文本,读者读诗时,不管如何加入“自我”,都要以第一文本为依据。过分强调个性化解读,“穿凿殆甚”的事就难免发生。如果说,人们要知谢叠山其人及所处之世,尊重他对《滁州西涧》的解读,那么谢叠山是否也要考虑一下韦应物其人及其所处之世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5478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63
贡献
5815
金钱
7547
发表于 2021-5-30 19:5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大军 发表于 2021-5-30 19:43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还是 ...

然也。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可解出命案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5: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青 发表于 2021-5-30 19:25
读此篇,予偶,“接受美学”乃一新词。临时抱佛脚,刚刚小“恶补”了一下下,哈哈。 ...

谢谢您的鼓励。俺也是一知半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5: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30 19:26
先生这“知人论世”从诗评延及诗评者,也是别开生面了。
但所论也有一定的道理,唐、沈非谢又安知谢之感受 ...

谢谢乔松先生。西方新的文艺批评理论确实可以启发我们多个视角读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5: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毅忠 发表于 2021-5-30 19:33
观点颇新颖,读来受益。不过,作者所创作的那首诗是第一文本,读者读诗时,不管如何加入“自我”,都要以第 ...

谢谢先生读贴赐评。作者其人其事在传统批评中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但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两种不同的批评观,怎么取舍,全在乎读者个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5: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大军 发表于 2021-5-30 19:43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还是 ...

谢谢您读帖赐评。解诗与破案恐怕不能类比。破案有唯一的真相,解诗如果把作者意图看作唯一真相的话,新的批评观认为,那就永远不会有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4

帖子

36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8
贡献
70
金钱
179
发表于 2021-5-31 16: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扩大而言,则对论诗者也适用“知人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59
贡献
1107
金钱
2358
发表于 2021-5-31 18: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人论世,先生提供的也是一种思维角度,但诗词的解读一般说,应以作者的主观为客观,而读者不可以客观为主观,否则,可能是解而未解。呵呵,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大军 发表于 2021-5-31 09:55
第二点,如果你主张并认定主楼主张,强调读者意义,则5#的读者观点是你需要维护支持的,对吧?身体上也得 ...

先生好。您的兼顾读者与作者的观点我并没有反对,我的观点与您相近,只是我觉得读者意图较之作者意图更为重要。但这并不是说读者可以任意解读一个作品而不受任何限制。接受美学对读者意图的合理性也是有界定的,简要地来说,那就是应该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您举了一个寓言故事作为例证,我只是觉得这个例证不够妥当。因为斧子丢了,真相只有一个,而诗歌是多义多解的,一首诗可能解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不能说其中只有一个是正解,999个都是误解。真诚地感谢您回帖讨论——各持己见的讨论能给人更多的启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1-5-31 10:18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词所不可少的,不知其个人周遭际遇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只能晓得文义而无从知道其言外之意 ...

感谢先生读帖赐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确实是解诗的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珩舸 发表于 2021-5-31 16:35
扩大而言,则对论诗者也适用“知人论世”。

在这里见到宋兄很开心。问好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大 发表于 2021-5-31 18:32
知人论世,先生提供的也是一种思维角度,但诗词的解读一般说,应以作者的主观为客观,而读者不可以客观 ...

感谢武先生读帖赐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9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