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6-1 16:57 编辑
诗的逻辑
一首诗,是作者用语言完成的感情表达。这表达分事由的叙述和情感的表现。叙事,是作者眼中心中的叙事,这眼中心中的叙事是需要一个立足点的,好比一蝠画,你不能在一幅画面上从正面、侧面、背面画出不同的场景。景物的远近浓淡,那是因画家的感情寄托,因人而不同。然而诗与画又不尽相同,诗人可以通过叙述改换立足点,画家则不能。例如: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等于一幅画,就是一个立足点。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叙事诗,对庐山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作者交待得很清楚。叙事可以多个立足点转换。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两联是杜甫登高在一个立足上看到听到的。后两联是杜甫转入叙述自己的身世情况,多个立足点转换:万里悲秋、多病登台、两鬓繁霜、新停酒杯。
今人有一首诗:
月令人孤 井院疏桐挂小蟾,落花香淡曳轻烟。
孤窗瘦影清輝冷,危柱空廊离曲旋。
隔水隔山思未断,经风经雨鬓先斑。
嫦娥何不相怜我?依旧无情照梦寒。
“月令人孤”,就是在说月下孤独的人。这人如何个孤独呢?这个人看到感到:井院疏桐挂小蟾,落花香淡曳轻烟。孤窗瘦影清輝冷,危柱空廊离曲旋。“瘦影”谁的?是你自己,何时从院子回到孤窗去了?又在孤窗里向外看:危柱空廊离曲旋;不但看到而且听到“离曲旋”。“ 小蟾”、“ 嫦娥”;“ 清輝冷”、“ 照梦寒”,词意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