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1-5-31
威望61
金钱186
贡献96
中级会员
 
威望- 61 点
贡献- 96 次
金钱- 186 枚
|
第二节 诗的结构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最著名的长律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大家可以去读一下。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比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相对。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个人看法: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由三个段落或四个段落构∴,就叫三叠或四叠。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有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还有可商榷的地方。
词发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渐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文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由于元朝统治者极力排斥汉文化,他们把代表汉文化鼎盛象征的唐宋诗词当成了洪水猛兽,极力的排斥和压制。为了避免被迫害,许多的文人都开始写戏曲,因为戏曲是不被认为是高雅文化的,元朝统治者认为戏曲不会发展唐宋文学和汉文化。元曲大多悲愤低沉,苍凉压抑感极其严重。但还是变相继承了宋词的结构和韵律。所以说元曲是宋词的延续,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为了演唱的,元曲和宋词一样大多在教坊和青楼演唱,并且载歌载舞。所以说我们不能轻易的把苏子瞻,李太白等人去青楼简单的归化为是去狎妓。在唐宋时期,官方也是有歌舞团的,这一些大多是皇家的,平时一般的官员是不能去的。一般的人做了新的曲牌填了词,要找演员帮他唱出来,只能去青楼。过去的青楼有许多歌妓,她们大多卖艺不卖身,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歌手。
由于古代的歌唱人员大多生活在青楼,才造成了人们歧视他们,把他们称为戏子并竭尽其能贬损他们的人格。好的歌妓往往会成为词曲大家的知音,结为连理成为佳话。比如,苏轼就娶了王朝云做小妾,王朝云一生只伴着苏轼漂泊,最后死在惠州。
从曲的乐词结构形式来看,比较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 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与南曲之别。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