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1-5-31
威望61
金钱186
贡献96
中级会员
 
威望- 61 点
贡献- 96 次
金钱- 186 枚
|
第三讲 辨“四声”,调“平仄”
第一节 什么是四声
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以高低、升降为主要的因素。汉语有声调,是其一大显著特点。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话,就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个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筑生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而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关于按即现代普通话写格律诗词是否恰当,仍处争论中,这里不想多谈)。近体诗的格律既然定了,至于你用什么韵,不是重要的。唐宋人依据长安话为当时的官方语言的发音写诗填词,我们也可以用现在的发音填词写诗。只不过是要注明你用的是古韵还是新韵罢了。
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根据政治中心的迁移而变化的,唯一没有根据政治中心首都改变官方语言的就是宋朝,他们的首都虽然在开封,但还是沿用了长安话为官方语言。在商朝时期,官方语言主要是古代的豫北话,这些人的后代继承语音者就是现在的鲜族,在韩国叫做韩语。实际上韩语就是古代的殷商官方语言。从西岐的周王朝统一天下后,官方语言一直是长安话,主要是依据陕西话为蓝本加以规范的话。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外交上联系用语文字是依据秦语音为蓝本的话,这是因为秦国是周朝的发源地和政治中心的继承者。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规范了依据长安话为官方语言的上古音,后来的中古音主要是继承了上古音,基本还是依据长安话为蓝本的官方语言。隋唐时期是长安话为官方语言的的第二个鼎盛期。第一个长安话为官方语言的时期当属于秦汉,它奠定了中国语言的基础。
元朝的建立,政治中心北移至北京地区。自此以后的一千年间,历经元明清以及到新中国的成立,中间除了民国政治中心在南京外(官方语言仍为北京话),官方语言一直是北京话。北京话融合了历史上的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发音方式,但仍然继承了大部分长安话,也就是说中国语言的变化是顺序渐进的,我们今天听不懂闽粤地方语言,是因为北京话改变了古代长安话,让中国人习惯了近古音和现代音。
唐宋时期的音律是很丰富的,许多地方语言发音也被用在诗词创作上。这就是我们按照明清人总结的唐宋诗词格律来鉴别唐宋诗词,发觉他们有许多错误的原因。诗词本来就是唱的,这就像现在有许多地方戏一样,发音不同曲调不同,但它的音韵规律也就是宫商角徵羽,宫商角徵羽就是戏曲歌曲的基本格律。我一直认为,我们不能按照后人编写的韵书去检索唐宋人写的诗词对不对。唐宋人写的诗词,无论好与坏都是唐宋的诗词。后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人家是不是近体诗词的。
我们今天感觉平水韵的发音学起来很困难,感觉离我们很远的样子。其实,在明初,大家还是讲的基本是平水韵的语言,只是在个别字词上读音有了变化。由于明朝的强大,北京话渐渐取代了平水韵,人们在明清时期除了读书写诗填词对对子用平水韵外,人们在生活中的语言已经和平水韵大不相同。比如,白字,在平水韵里念bo是今天的三声,属于上声仄韵。但是今天的现代音里念bai,变成了平韵。像这种颠覆性的变化的字毕竟是少部分的,中国人的语言不是断档的,我们用现代音读唐宋诗词大部分发音还是准确的。只要我们熟悉古韵了,就渐渐能找出古今韵声调相反的字,这些字我们记住了,就不会在新旧韵之间发生错误了。
汉语在其历史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音、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范围为周秦及两汉)、中古音(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至现在)。
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我们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的。这方面在第二天谈韵时已经做了一些说明。《切韵》系统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即:
(1)平声:到后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2)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
(3)去声:到后代仍作去声。
(4)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入声在目前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
关于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这个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难点。不能很好的辨别四声,对于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许多人学诗词格律觉得困难,原因之一就是与入声的掌握上比较困难有关。呵呵,那既然要学习,还是多下点工夫吧(关于入声有一些规律可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至于为何这样划分,是根据古韵的发音规律规定的,我们现在写诗填词可以不去管它,知道哪是平声、哪是仄声,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够了。如果非要知道为什么,按王力《诗词格律》里讲,是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两大类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