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7|回复: 18

唐律简论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发表于 2021-7-15 06: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15 11:44 编辑

  唐律简论




  大道至简。唐律早就有简明自洽且可操作的声律系统,那就是求正容变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此口诀的合理性,我早就在网上发表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合理内核》一文。大家可以参阅。




  以理推知,此体系的律句拗句是可以有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法则的:二四六异声〔指平仄〕者为律句和准律句,二四六同声者为拗句和准拗句,律句和拗句各占百分之五十。——按:我们可以把唐律的此体系称之为“音步异声体系”。〔暂拟名〕。




  以上声律体系是有二进制的递归模式支撑的。




  按照排列组合,五言诗平仄格式是二的五次方。共32种格式,律句加上准律句共16式;拗句加上准律句共16式。七言诗是二的七次方,共128式,律句和准拗句64式,拗句和准拗句64式。




  唐律的近体诗以律句和准律句为主,不排斥少数拗句加入以求变化之美;拗体诗以拗句和准拗句为主,不排斥少数律句加入。




  律句的声律风格是流美婉转,拗句的声律风格是刚健沉着。准律句是声律风格近似于流美婉转的句式,相似度有高下之分,一三五异声程度高者,其流美婉转的声律风格强过一三五异声程度低者,所以前者在近体诗中运用率较高,后者运用率偏低,这就是所谓拗救理论所追求的境界。




  律句和拗句的简明口诀:




  二四六异声者为律句,一三五宜异声,但可不拘。
  二四六同声者为拗句,一三五宜同声,但可不拘。




  由于二四六是两字音步的步尾,一三五是步头,上面的口诀也可以是:




  相邻步尾异声者为律句,步头宜异声,但可不拘。
  相邻步尾同声者为拗句,步头宜同声,但可不拘。




  ——第二套口诀可适应于唐诗宋词和元曲。
  
  合理的理论体系必须经受创作实践的检验的。大家可以统计古人自己编写的近体诗专集和专辑,检验这一理论体系的吻合率。
  
  
  此外,汉民族声律系统是一种先天八卦的八种原型结构〔另文专论〕。对联杂志主编傅海青女士在自己的声律理论讲座的序言中就引述了我的这一研究成果。〔按:对联杂志已经发布了我的五朵金花,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令王士祯、董文焕、赵执信、王力等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拗句法则,竟然如此简单:
  
  二四六异声者为律句,一三五宜异声,但可不拘。
  二四六同声者为拗句,一三五宜同声,但可不拘。
  
  不但近体律句拗句之分的基本法则只需简简单单的两句口诀,而且马蹄韵的律格和拗格也有类似的两句口诀,以后再论。
    
  而上述规律是我根据五朵金花的五条基本原理推衍而出,由此可以体现五朵金花五条基本原理的威力之一斑。

  ——上述研究,也是《诗词赋联形式通论》获奖的理由之一。
  
  
  按:本文为唐律研究的总纲,以后另文详论。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0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令王士祯、董文焕等清代大儒以及后世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拗句法则,就包含在上面的两句口诀里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1: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15 11:40 编辑

  令王士祯、董文焕、赵执信、王力等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拗句法则,竟然如此简单:
  
  二四六异声者为律句,一三五宜异声,但可不拘。
  二四六同声者为拗句,一三五宜同声,但可不拘。
  
  不但近体律句拗句之分的基本法则只需简简单单的两句口诀,而且马蹄韵的律格和拗格也有类似的两句口诀,以后再论。
    
  而上述规律是我根据五朵金花的五条基本原理推衍而出,由此可以体现五朵金花五条基本原理的威力之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15 22:1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文献《文镜秘府论》有诗章中用声法式,对律句平仄作了说明,不允许三平尾,孤平存疑,特拗句是优选句。除了现有的标准律句外,一三不论的也是允许的律句,这样得到十五种律句:
标准律句: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一三不论:
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


此外现称为特拗句的“平平仄平仄”却是首选句型,而三平尾“仄仄平平平”则不允许,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似乎不允许,因为二平声句型没有孤平句,但三平声句型里却出现了孤平句“水潢众浍来”,何伟棠断为“仄平仄仄平”,认为应列入二平声句,因此存疑。

除十五种律句外列出的三种律句:“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这是违反了二四分明的大拗句,唐代却是允许的。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贡举条式有“失平侧(即失平仄)”一条印证了大拗句是允许的,贡举条式失平侧这么说:

诗每句第二字与第三第四字俱用平声或俱用侧声则为失平侧,若第三字用平侧以间之者非然,叠用四句亦当合抹。

按这个规定,唐代二四同平,同仄的四个句型都算律句。





附《文镜秘府论》诗章中用声法式五言句型,(平仄为今人注):

五言一平声:九州不足步(仄平仄仄仄)。目击道存者(仄仄仄平仄)。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平平仄仄仄)。绿水涌春波(仄仄仄平平)。雨数斜塍断(仄仄平平仄)。蒙县阙庄子(平仄仄平仄)。永惭问津所(仄平仄平仄)。咏歌殊未已(仄平平仄仄)。百行咸所该③(仄仄平仄平)。
三平声:披书对明烛(平平仄平仄)。兰生半上阶(平平仄仄平)。无论更漏缓(平平平仄仄)。天命多赢仄(平仄平平仄)。终阙九丹成(平仄仄平平)。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④。洊雷扬远声(仄平平仄平)。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平仄平平平)。非关心尚贤(平平平仄平)。

点评

此外,近体诗不能单看平仄声律,还要看句式,句数,用韵。对仗等多个要点。 多个要点综合之后,就可以排除大多数古体诗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15 22:57
大道至简,用不着那么复杂,二四六异声的就是律句,同声就是拗句。近体诗以律句,不排斥拗句也就够了。所管它大拗。特拗,稍许几个无所谓。 诗体的范畴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几个诗论家约束得了的。唐律求正容变,变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15 22: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22: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15 22:54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15 22:19
唐代文献《文镜秘府论》有诗章中用声法式,对律句平仄作了说明,不允许三平尾,孤平存疑,特拗句是优选句。 ...

大道至简,用不着那么复杂,二四六异声的就是律句,同声就是拗句。近体诗以律句为主,不排斥拗句也就够了。所管它大拗。特拗,稍许几个无所谓。

诗体的范畴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几个诗论家约束得了的。唐律求正容变,变格对于拗句的容忍度,只能考察唐宋变格近体诗的各种拗体之后,再制定一个参考值。这一工作还需要统计数据。据我初步观察,王维的《终南别业》被王力视为全篇古体,可它被历代重要的近体诗专辑或专集收录,而终南别业按二四六法度考察,有一半是律句,一半拗句。这可能就是半律半拗的变体的极致了。

总之,我们一定要牢记,诗体的范畴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的研究方向就是考察约定俗成对拗句的容忍度。、、

以上意见,供大家参考。

点评

建议你认真研究一下《诗章中用声法式》,它包含了一三不论,二四分口诀,律句,特拗句等各种拗句都包括了,与唐诗契合度很高,我怀疑这就是唐诗句律的定义,再加上粘对律,就构成律诗了。 大道至简说的好象不错,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16 0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22: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15 22:19
唐代文献《文镜秘府论》有诗章中用声法式,对律句平仄作了说明,不允许三平尾,孤平存疑,特拗句是优选句。 ...

此外,近体诗不能单看平仄声律,还要看句式,句数,用韵。对仗等多个要点。正所谓约句准篇,回忌声病。
多个要点综合之后,就可以排除大多数古体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23: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令大家困惑的不是句数、字数。押韵、对仗等要点与近体诗不同的诗体。而是那些表面上像是绝句、五七律和排律,而平仄不合的变体。我们只要对这些特殊变体进行考察之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界线就很明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23: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部分近体诗变体对于拗句的容忍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主要是考察实践,再有是诗论家们对近体变体的论述,再作综合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23: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欢迎大家这样平心静气地讨论商榷,群策群力,总会找到合理的声律理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16 08:18: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7-15 22:51
大道至简,用不着那么复杂,二四六异声的就是律句,同声就是拗句。近体诗以律句为主,不排斥拗句也就够了 ...


建议你认真研究一下《诗章中用声法式》,它包含了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口诀,律句,特拗句等各种拗句都包括了,与唐诗契合度很高,我怀疑这就是唐诗句律的定义,再加上粘对律,就构成律诗了。

大道至简说的好象不错,但如果诗律能简化为一两句话的话,唐人为何还要列《诗章中用声法式》?诗律其实是考古性质,而不是归纳总结,甚至创新性质,唐宋元明清五朝创作了大量律诗,我们不能说在一个不会创作律诗的时代却发现或发明了诗律。

点评

我国自古以来文艺创作重实践轻理论,所以古代优秀作品多,而理论专著极少。大都是一些心得笔记式的散论。唐代是近体诗的顶峰,如果当时没有成熟的近体诗形式规律,哪可能出现唐代顶峰? 所以,挖掘唐律是还原唐代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16 0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953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38
贡献
3142
金钱
4584
发表于 2021-7-16 09:45: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一三五不论,而是一三五要论,二四六分明,

点评

据我的研究,唐律的大纲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再加上一点简单补充说明,以弥补此口诀的不足。 清人发现古代近体诗里有些与此口诀不符的现象,又不明古人的真实做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绕出一套修正一三五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16 1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953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38
贡献
3142
金钱
4584
发表于 2021-7-16 09:4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觉楼主绕来绕去,又绕回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09: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16 08:18
建议你认真研究一下《诗章中用声法式》,它包含了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口诀,律句,特拗句等各种拗句都包括 ...

我国自古以来文艺创作重实践轻理论,所以古代优秀作品多,而理论专著极少。大都是一些心得笔记式的散论。唐代是近体诗的顶峰,如果当时没有成熟的近体诗形式规律,哪可能出现唐代顶峰?
所以,挖掘唐律是还原唐代之所以成为顶峰的要务之一。也是帮助当代人更方便地写作近体诗的要务之一。
挖掘唐律当然需要考古 ,但也不能忽视近体诗形式内在的规律的探究,而这些规律的探究,不是单纯考古所能完成的。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有文字可查近体诗律,最主要的有个体系,一套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基础的”二四六异声体系“,二是清代王士祯、赵执信等人为首的”拗救体系“。近体诗律是一种应用理论,而应用理论的合理与否,是要受创作实践的检验的。


考察这两套体系的合理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钩沉史籍,理清近体诗律的源流 ,先生的主张以及龚组培教授就是走的这条路,另一条途径是分析这两套理论体系内在的规律,考察它们是不是能自圆其说,考察它们能不能经受唐代诗人近体诗创作的检验,即考察它们在唐诗中的吻合率。能自圆其说且吻合率极高的理论体系就应当是逼近唐人创作实际的体系,若不能自圆其说,且根本不能经受唐近体诗作检验的体系,就只可能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了。
我一直是采用上述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的。


以上看法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3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09
贡献
1673
金钱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1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许多 发表于 2021-7-16 09:45
不是一三五不论,而是一三五要论,二四六分明,

据我的研究,唐律的大纲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再加上一点简单补充说明,以弥补此口诀的不足。
清人发现古代近体诗里有些与此口诀不符的现象,又不明古人的真实做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绕出一套修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足”的拗救理论,远离了唐人的真实做法,把后人引入了歧途。


我正在继续写有关的论文。届时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2: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