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味难求兀自求 于 2021-8-28 15:10 编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党史表明,毛太祖那般伟大,也不是百分百伟大光荣正确。学界人士更不必说,《人间词话》著作者、“不隔”说首倡者静安先生又何尝没有迂腐的一面呢?观其大略,看其主流可也。 学养才能与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颂的中唐贤相陆贽有云:“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斯言信然。 人之才行如是,古代文化亦然。古代先贤也好,传统文化也罢,那是中华文明之根,理当给予充分尊重甚或敬畏,这是第一位的,也是必须的。没有敬畏之心,便会飘飘然,便会找不着北,便会自以为神,进而大肆造神、封神、害人。 但是,必须指出,这只是宏观而言,只是泛泛而论。不问青红皂白地推而广之,便有失偏颇了。对于具体的人和事,尚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应对照业已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扎扎实实地微观审视才是,否则何以分清精粗、识别真伪呢?因盲目敬畏、过度敬畏、无条件敬畏而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所谓继承、传承、照搬,可乎?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诸如此类惨痛的历史教训还少吗? 还是这个说法:“敬畏该敬畏的,质疑该质疑的。既有必要的敬畏,又不轻信,不盲从,这个问题是敬畏与质疑的首要问题。事实表明,盲目敬畏的危害其实更大,其结果便是造神、封神、害人。” 须知,敬畏与质疑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对师尊也好,对先贤也罢,如果除了敬畏还是敬畏,凡事都依祖宗规矩,凡事不思些许变通,凡事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不是敬畏,而是不肖弟子、不肖子孙了。这样的家族不会光宗耀祖,这样的民族不会续写辉煌,这样的国家不会富裕强大,这样的文化则只能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真敬畏,创作出既属于自己又属于这个时代乃至千秋万代的诗章才是真敬畏,大度地放开一代代青少年被残忍捆绑的手脚,任其鱼跃、任其鸟飞,任其凤翔、任其龙腾,任其以青春之朝气为老气横秋的中国当代古典诗词注入一剂强心针,进而将中华诗词文化在包括舌间耳畔层面在内的真正意义上发扬光大,才是如假包换的真敬畏。否则,本来十分严肃的敬畏一词,便难免沦为掩饰自身无能或某个小圈子无能的代名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