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4-6 2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毳毳 于 2015-4-8 23:04 编辑
评 :鹧鸪天 感春 作者:寒江月
四月东风信笔题,又裁细柳舞楼西。
晚烟寻径生乡梦,高树扬花满客衣。
桃雨醉,水云迷,童心杳逐故林飞。
谁栽野草争春色,淡抹浓妆景不齐。
注解:
1、东风:指春风。
2、信笔:指随手写,不甚经意。
3、细柳:初生的嫩柳条。
4、乡梦:思乡之梦。
5、客衣:指客行者的衣着。
6、故林:故乡的树林。
7、争春:争艳于春日。
译文:
四月时的春天随手写来,楼外初载的嫩柳随风飘舞着。傍晚的炊烟在小径上空缭绕,不由得让人想起家乡的景色,思乡之情油然而起。树上的花随着风儿落在了身在他乡的游子身上。
落下的桃花如同下雨仍然美得让人陶醉,流云水影还是那样使人着迷。那颗孩子般的心已经飞回了故乡那曾经栖息玩耍过的树林。不知是谁栽种的野草长得那么旺盛,使得家乡的绿林显得荒芜,景色不甚美观。
赏析:
这首作品先景后情,上阙说了春天的美好,由美景引起了身在他想游子思念家乡之情,3、4分句对仗工整,景情相融。
下阙两个三字句对仗过片衔接上阙的准备过片,用笔娴熟优美且自然,下阙的第三分句将读者随着游子思乡之心引到了故乡,为下面的内容做了铺垫。下面的结句部分作者用了一个大幅度的转折,与前文相比异军突起:“谁载野草争春色,淡抹浓妆总不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正是整首作品的亮点所在。这么美好的春色让人陶醉,令人思乡,怎么一下子笔锋一转写了与前文完全不同的景物,值得深思!
作者是用前面的美好反衬和突出后面要说的内容。一年之计在于春,面对这令人振奋的季节,作者让人们看到的却是家乡林田杂草丛生的景象,主要的劳动力都到城里去了,家里只剩下留守的少数弱劳力。这个现实在蒸蒸日上的春天怎不让人忧心忡忡!
这首词,使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了当今农村的现实问题,写诗从上一眼能看到底,而填词却提倡像这首作品一样,峰回路转才更有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