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门外汉 于 2021-11-1 14:28 编辑
众所周知金筑子老先生诗词理论功底深厚,治学严谨,且有独特见解。在论坛上老先生可辩可论,不骂不顶见品格。就写诗,金老把滇西茶马古道诗的不足理解为“我没有亲历过茶马古道,只在云南沾益段见过石路上的马蹄凹。”门外汉感觉正是当下诗词创作的误区。据 一味版主说:老金的诗在别处也发过,前边还有个小序如下:
我想写一首滇西茶马古道的诗,介绍其悠久历史。先打算用古风写,古风不讲平仄,可以转韵,长短不拘。试写了几句,觉得不成,难有惊人的句子。原因是我没有亲历过茶马古道,只在云南沾益段见过石路上的马蹄凹,那是千百只马蹄踏在同一个地方磨成的。当时照有图片,三十多年了,现在找不着了。转为写排律,又觉得没有太多的内容,最终写成了这首律诗。自己觉得尾联还有一点自己的感慨,算是诗中有我。
门外汉感觉这个小序正是当前大多诗友写诗的共同特点(包括俺五花姐),写个题材必须把他的历史渊源,人情风貌研究透了方可下笔,所以出现了乱典晦涩,但作者自感高深。暂不多论,举例浅议。
一、《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否要求作者把黄河、羌笛、玉门关的历史历史渊源,人情风貌都了解写的?也许有人抬杠王之涣就是了解透彻的,但玉门关典故多了,诗中有典吗? 二、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学士对定惠院历史渊源,出现过什么高僧也许了解也许不了解,但词中没有,但又有人可以抬杠,美其名曰:不了解也写不出来,仿佛不用点典故,就不能彰显自己的高深学问,一笑之。
对老金的诗,有个同志说的有道理“抓住你看见马蹄凹的那个刹那的感觉以及所思所想就可,”这也是俺赞扬小子规大哥诗作的原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