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生香首席版主
精华31
注册时间2014-10-5
威望3841
金钱40456
贡献33243
首席版主
韵生香首席版主
 
威望- 3841 点
贡献- 33243 次
金钱- 40456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2-2-18 19:5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光芒 于 2022-2-18 19:54 编辑
在元夕节夜里,词人看到杭州城里街道上行人稀少,不由得想起往日的繁华来,于是他以一首缅怀之作《忆秦娥》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元宵节(烧灯节)前夕,杭州城街道上行人稀少,触发了词人对往昔情景的回忆:往昔的杭州城,每到上元节,人们通宵达旦地花灯夜游,那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这是词人记忆犹新的,如今的上元节风雪交加,行人稀少,今非昔比,真是一片苍凉的景象。
词人触景生情,下片直抒胸臆:年华易逝、好景难留、人生苦短,这已经是很让人很悲痛的事情了,偏偏又让他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历史变迁。可是这一切词人又能怎么样呢?
他仰望星空,只见明月如故,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对明月寄情了,只能将一片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之情寄托给明月了。
刘辰翁的《忆秦娥》一词,上片写景,描写的是杭州城元宵夜风雪交加、行人稀少的萧索景象;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词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忆秦娥》词情哀苦,音调悲怆,表现了词人触景伤怀的沉痛心情。
刘辰翁的元夕词大多以寂寞冷清的意境,诉说今昔强烈对比反差中的际遇与情怀,既表达了惨痛哀怨的心情,也体现出词人节义凛然、故土难忘的情怀。
如《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一词: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
长记小红楼畔路。
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
禁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词中前三句写现实的眼前梅树残雪、雨送黄昏的凄凉景象。继而描绘想象中宋亡之前的元宵佳节的欢乐场景。下片写从欢乐的回忆跌入现实,自己“天涯”漂泊,鬓边已现白发。
结尾几句以景衬情,写出了词人处境的凄凉孤独,与先前所绘梦中想象的元夕之夜的喜庆热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对故土故国无比昔年的情怀。
从1276年元宵节到刘辰翁去世的二十年时间,他不间断地写下近30首与元宵节相关的词作,记录了每年元宵的天气情况、人们的情绪和节日习俗的变化。
可以说,刘辰翁每次遇到元宵节,总想长歌一曲,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悲伤的情感和基调成为刘辰翁元夕词的主旋律。这种感觉像极了一句歌词:“每次看到你,却又惊雷起,长烟落日山河壮,你在飘渺云里、画里,长歌一曲……。”
宋元之际的一系列沧海桑田的世事给刘辰翁带来精神上的深深刺激,从而形成了词人潜意识中的悲情,这种情感在他的另一首元夕词《永遇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条小序:“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这首词作于1278年,在这段小序可以得知,刘辰翁曾在1275年读过李清照的元夕词《永遇乐》。此词虽托“易安自喻”,但写的却是刘辰翁自己的情感体验。
相比于李清照的原作,刘辰翁悲苦、哀愁的心情和对故国之思的沉痛之情早已力透纸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的确是“悲苦过之”。
刘辰翁这首元夕词的前二句与李清照元夕词的开篇一样,都是景物描写,词人通过景物渲染元夕佳节春日美景,然后用一句“春事谁主”,将世事的变迁写了出来,在词义上形成了情与景的反衬
上片开头三句写景,一幅云淡风轻、月光如水、景色宜人的元夕夜晚画面,接着再写杭州城的建筑物,湖堤天气,寒暖适宜。表面看,词人似乎在写景,其实是词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他将惜春之情和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交织在一起了。
接下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是写往日元宵节时杭州城繁华的景象: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潮,扬起的尘土把阳光都遮蔽住了,致使街道都黯淡了许多。这虽然是词人夸张的表达,但也从一侧面看出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与热闹。
到了夜晚,璀璨的灯火把夜晚照耀得如同白昼,如此这般的热闹繁华,词人竟然没有心情赏玩。两相对照,衬出刘辰翁的心情愁苦烦怨,而且这一句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那就是他当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好好地去游赏杭州城的元宵盛景,竟成了词人一生追悔莫及的遗憾。
上片最后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在这里,词人以景物作比喻,江山易主,词人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也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时局,这是词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断烟禁夜”的元宵夜晚,原本应该是一派欢愉的景象,如今却只有满城的风雨、满心的愁苦。
如果说李清照南渡之后寓居吴越,在元宵节里,她害怕似曾相识的繁华场景勾起她尘封的记忆,她宁可独守空闺,也不愿出去观看花灯的话,此时刘辰翁面对的元宵节是繁华落幕的景象。
长夜无眠,独对残灯,窗外不时传来村里阵阵社鼓声,此刻一己之悲与“满村社鼓”的他人之乐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悲苦比起李清照更为深重、沉痛。
清代文学家王夫之讨论文学创作时说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确,梁朝伟在这里以他人的快乐来抒写自己的哀伤,来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
下片开头三句“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承接上片,是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指北宋宣和年间开封城元宵节的繁华景象;“临安南渡”,这一句直面宋室南渡的历史。
宋室南渡,但杭州城繁华的元宵节景象和当年的开封一模一样,词人在感叹故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