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江东去 于 2022-4-2 18:53 编辑
寒山寺里诵唐诗 平素爱读唐诗,每当吟咏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绝妙佳句时,都会被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染得回肠荡气,如醉如痴。寒山寺的神秘色彩便深深吸引着我。为此,我总希望能有机会领略一下寒山寺深邃祥意,体会那诗韵意境,啼听那悠扬沉越的钟声。 寒山寺在苏州市闾门外的枫桥镇上,位于古运河畔,在枫桥和江村桥之间。始建于六朝时期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京中状元考试不中,回乡途经寒山寺时,半夜闻钟声,使孤舟之中含愁不眠的“旅人”触发诗情,以重墨浓笔写下了千古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此,钟以诗名,诗传寺名,寺扬诗魂,诗韵钟声,脍炙人口。试想一下,假如,张继中了状元,历史上多了一位人们记不起名字的状元,少了一名后人传颂的诗人,寒山寺也不能如此出名,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古老的寒山寺,曾五次毁于兵火,现存的殿宇,则是清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866—1911年)重建的。寺前就是那江村桥,如一道弯月似地搭在水上,寺簇拥在村落的树木之中,山门外一道厚大金黄色底照壁,横书魏体‘寒山寺’大字。当我绕过照壁,站在黄墙绿树、碧瓦赭殿的古寒山寺门前时,心头油然升起一种肃穆深邃的思古幽情。 踏进寺门,步入正面大雄宝殿,居中是释迦牟尼木雕像,香火缭绕,钟罄时呜香客虔诚地顶礼膜拜,环殿布满“寒山寺诗三十六首”和历代文人墨客的数十阕留诗。碑房里,满目碑刻古朴风雅,岳飞、陆游、唐伯虎、文征明等宋、元、明、清的名人在此留有书碑残迹。 东侧有" 钟亭 ", 是一座二层六角形小楼,造型精巧。苏州市自1979年12月31日起 ,每年除夕都举办“除夕寒山寺听钟”专项旅游活动,日本,东南亚等国内外游客聚集这里,聆听新年午夜明快悦耳的108下钟声,人们虔诚地相信,这108响钟声可以驱除108个烦恼,新的一年万事如意,互相祝愿,为和平祈祷,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 带着一盏鱼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此刻,驻足在枫桥边,听情愁和旅愁谱写的《涛声依旧》,又是一番怎样的心境呢? 步出寒山寺,看到来来往往的游人,我驀然想到:古诗与新歌所产生的效应,不正昭示着古寺清新美好的明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