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的沉思
武则天这个话题,近几年来,热闹了影视界,乾陵和无字碑知名度越来越大,说法越来越多。陕西乾陵,就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的陵墓,因为它的方位属于八卦中的乾位,故称乾陵。这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 沿着陵墓前坡形大道,由南向北而上,越过石刻群,映入眼帘的是两块大石碑:西侧一块是歌颂李治功德的“述圣碑”,碑文有5000字;东侧一块就是非常有名的“无字碑”了。这座石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面十分光滑,深灰色中透出缕缕陷没的青黛。碑额刻有8条螭龙首尾相交的图案,两侧是线雕龙纹。“无字碑”为何无字,通行的说法是:武则天曾有遗言,她的功可让后人评说,故不写一字。又一说法是,这可表示帝王“功德高大”。我去过乾陵,并参观乾陵博物馆,通过参观乾陵博物馆,我认为上面通常的两种说法大都是托词或民间传说,未必是真事。“无字碑”可从武则天一生不寻常的经历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中去寻找答案。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在将李唐改为武周,登上女皇宝座过程中,连杀了威胁自己帝位的亲生儿子,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章怀太子),囚禁三子李显(中宗),废黜四子李旦(睿宗),大杀李唐宗室功臣。而当武则天病危及死后,武周又变回李唐,武周宗室要员多被降、贬、杀。武则天死后,继承皇位的是三子李显,后称唐中宗,要写碑文非他莫属。但唐中宗的命运却多灾多难。在高宗驾崩第一次即位不久,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幽于别所”。20余年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惟恐步两位兄长后尘,为武则天所杀。同时,他的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李蕙仙(其墓已发掘,改为乾陵博物馆)都死于其祖母武则天手中。在他第二次从囚徒又仓促即帝位后,让他撰写武则天碑文,真有点左右为难?
李显若站在武周的立场为武则天歌功颂德,不但李唐宗室的人不赞同,就是拥戴他的大臣们也不能同意;他如果骂武则天,也就是骂娘,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孝当先的礼制下,作为儿子和皇帝他也不敢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干这样的蠢事。他左右为难,思前想后,也只好不了了之。这大概才是“无字碑”之所以无字的原因吧!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男权封建社会里,武则天是惟一当了女皇帝的人,她的‘叛逆’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武则天在位21年,执政47年,重农桑,薄赋敛,息干戈,改革科举制度,首创武举,不重门第选拔人才,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无字碑以其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如今,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每个人心目中不是也有一个自己认为的武则天吗?无字胜有字,千秋功过,人民自有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