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联二十高级班第七讲练习1

[复制链接]

183

主题

397

帖子

3117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诗校律诗一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93
贡献
525
金钱
1209
发表于 2022-6-24 1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松月吟 于 2022-6-24 19:57 编辑

联二十高级第七周练习(6月20-22日晚8:00)
出题点评:蓝朵朵

以“丰乐亭”为题成联一副
要求:四个分句之内【含】,资料自查,布局合理,脉络通顺,有意境。每人限一副。

注:请后来师生跟帖接龙,写上序号、名字和内容。

例:
亭筑于山水其间,风雨几曾经,遗和仲一碑,永叔一记;
云来自青苍之外,阑干隔不断,允簪我鬓发,入我胸襟。

1.冷梅
亭立丰山,使滁人此地往游,便可登临喜对景;
泉流幽谷,恍欧老当年凿迹,堪称庆幸乐于民。

简评:
对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上下联对仗,精美的对仗能让文字更具魅力。然而,切不可为了对仗勉强用词。
使滁人此地往游,
堪称庆幸乐于民。
这两个分句的意思四五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楚了,为了对仗扩到七个字,只能是罗嗦了。
另外,下联分句之间没有衔接好,结句乏力。

2. 滴水莲
上接丰山,下藏幽谷,最难得一泓泉水;
醉翁题记,和仲刻碑,同乐于此地风光。

简评:
语句通畅,脉络分明,四四七句式也很稳妥。如果说有缺点,就是语言有些平淡了,其实这也是很多初学者的写作时通病。是单纯的表述,缺乏氛围的营造和情感的融合。张力十足的文字才是好的文字,文是看山不喜平啊!

3.欧阳雨
岁物丰成,又添得幽谷疏泉,辟地为亭开胜迹;
与民同乐,更留下欧文苏字,忧时作记满恬然。

简评:
这一副联,上联讲述了丰乐亭的来历,下联以历史的眼光进行了评述,脉络还是蛮清晰的。但最后一句没有收好尾。‘’忧时作记满恬然‘’,这是一个很敷衍的结句,且不大通顺,不知是不是为了照顾与上联的对仗?
对仗方面,两个首分句结构欠工。另外,‘’辟地为亭开胜迹‘’,‘’开‘’字不如用‘’留‘’,我想可能是为了避免重字吧?

4.剑影
仰而山秀,俯则谷幽,并一亭爽气清风,与民同乐;
苏子遗碑,欧公留记,合千载人情物意,卜岁长丰。

简评:
这个联写都不错!
句子的流畅度非常好,读起来有种一气呵成的快感。
遣词造句方面比较自然,没有牵强或者敷衍的痕迹,句中自对也非常工稳。
从脉络,布局,气脉,意境等几个方面来衡量,都是很不错的一联。立意方面不见新奇,倒也中规中矩。
其实这种题材是很难翻出新意的,若是能够出彩,多半只能是文字拿捏上的功夫了。

5.清洛布衣
丰不止于农,百行红火,国富民殷,方称大有;
乐都求在后,两袖清风,政公令达,必造小康。

简评:
这一联基调很严肃哈,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搞政工的,
成联句与句之间关联紧密,步步为营,表达清晰,说理明确。写的是不错的。
只是下联的结句我不大认同。当然,这属于个人认知上的差异,不是对联本身的问题哈。“两袖清风,政公令达,必造小康‘’。这个逻辑真的成立吗?

6.松月吟
三千丰乐为尔收来,同清水一泓,拟作这人间净土;
四海英雄看兹归去,唯欧苏二圣,深知那石下灵根。

简评:
这一联读之有点仙气飘飘啊,
丰乐亭是欧阳修在滁州任上所建,意在祈求风调雨顺,百姓都能过上安康的好日子。这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想法。‘’人间净土‘’,‘’石下灵根‘’,这样的词汇如果是用来写禅堂寺庙之类的景点倒是是很恰当,用于写丰乐亭似乎不大合适哦。
下联应该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之意,但我个人感觉,欧苏两人只是单纯的文豪,石下之灵根,他们应该不知道吧?况且古往今来,能够被称为‘’圣‘’的,也是屈指可数的。

7.一蓑烟雨
山本无名,地僻泉幽,偏引领一州胜境,百年风物;
亭之所主,岁丰民乐,无愧于太守作文,苏子镌题。

简评:
这一联干净利落,句子之间的衔接做得也非常好。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但是,但是,。,注意!要转折了哈,结句没写好。‘无愧于‘’’三字是败笔,仿佛一个圆溜溜的皮球,突然间泄气了。
写风景名胜联,要有历史的眼光。既要着眼于景物本身,又要能够跳出景物之外。当然,纯粹描写风景也是可以的。但这种描写也要适当地融进作者个人的情感,干巴巴的说教或者赞美,是不可取的。

8、修一
山翠谷幽,亭以建之纳景光,同分其乐;
春华秋实,修题苏刻好时节,共记其丰。

简评:
对联中,实词固然重要,可虚词也不容忽视。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怎么用?在哪里用?也是有一定规矩的。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建议最好不用。
此联中的第二分句,‘’亭以建之纳景光‘’,本应是五个字的句子;建亭纳景光,增加了两个虚词反觉不顺畅,同时也造成了第三分句的仓促感。另外,与下联的对仗也不工整。这一句建议修改。
还有一点就是人物的称谓问题。苏东坡与欧阳修,一般来说并称欧苏(姓氏的简称)。这就涉及到古人名字上的讲究。我们知道古人是有名有字的。一般来说,自称时称名(有些时候,长辈或同辈也可以称名),称呼别人时则称字,(有尊重的意思)。
因此,此处修字应改。

9.淘淘
登临此处,复看题记遗碑,想见当年种种;
俯仰人间,但有丰山滁水,遥同我辈依依。

简评:
这一联,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句式问题。我们之前学过断句,此联单比三分句,每句都是两两小断句的。这样读起来就感觉重复单调,缺乏变化之美。成联的句式充满变化,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和气脉的流畅(特殊句式除外,比如4444)。
第二,上下联单句意上有重复。比如两个首分句,虽然文字不同,但意思很相近,这种情况应尽量避免。

10.夏雨莲
疏泉辟地以为亭,如意得丰物于时,乐民于世;
款步观光堪伫兴,托怀有欧公一记,苏子一碑。

简评:
这一联气脉通畅,语句流利,读起来还是蛮舒服的。
相较于上联的言之有物,下联表现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分句:‘’款步观光堪伫兴‘’。读之有一种没词找词儿的感觉。幸好后两句还算沉稳,及时救了场。似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句子,成联中还是少用为佳。

11.蓝雨
幽谷下藏,窈眇泉鸣琴操古;
丰山上立,耸然路转势回环。
简评:
这一联是纯写景的。风景名胜联纯写景可以,情景结合,亦可。
成联分别从上下两个方位入手,并未直接描写丰乐亭本身如何。这种写法虽然少见,但我个人认为可以。且对仗工整,句式得体,字数不多却底气十足。点赞!

12 懒虫
于斯亭也,俯水仰山,感太守当年之乐;
处胜世哉,挥毫泼墨,书时人此际之欢。

简评:
单句通顺,分句之间衔接紧密,连贯程度好。
上联颇雅,很有些古散文的味道。下联风格突变,有些老干了。从内容上讲,基本是可有可无的。
个人感觉,可以将前两个分句整合为一个分句,这样会更加精炼。
斯亭俯水仰山,。。
当然,具体如何整合,还要上下联彼此迁就,互相协调。

13.曦儿
丰山耸立,幽谷深藏,古有州知辟地疏泉建亭阁;
苏子刻碑,永叔留记,今看雅客凭栏观景乐其间。

简评:
上联写丰乐亭的景观和来历,下联写其人文因素,整体脉络清晰,布局合理。
不足之处是最后一分句,语言方面稍显罗嗦了。建议精简一下,或者以干脆的七字律句作结。
另外,最后一句不甚理想。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做为成联的结句,要么稳健有力,要么余味深长。切不可平平淡淡没滋味。

14.小憩片刻
丰山特立,乐水甘泉,俯仰人生安醉梦;
幽谷深藏,欧文苏字,炎凉世事莫慵疏。

简评:
成联的上下比,好比是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既要同属于一片叶子,又要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此联在内容上有些胶着了。可以考虑将分句互换一下位置,做为句内自对。
丰山特立,幽谷深藏,
欧文苏字,乐水甘泉(此处需改)
同时,还应改善一下分句之间的衔接。不要让第三分句前两个分句之间出现断条。

15、 禾之韵
仰望丰山耸翠,俯听幽谷流响,桃源世外甘泉饮;
喜迎太守欧公,劈石修亭题字,与民同乐四季欢。

简评:
这一联在人称方面不统一,或者说所指很模糊。
仰望丰山耸翠,俯听幽谷流响,桃源世外甘泉饮;
上联是指游人?百姓?还是太守?
喜迎太守欧公,
下联这一句不像是指人,是不是指亭子本身?
注意:成联的上下联在称谓上要统一哦。
对仗方面下联有一处不妥:
劈石修亭题字,
无论是作为自对来衡量,还是与上联相对来看,都欠工整。
另外,结句有些乏味,有点像口号了。我们要学习的成联是讲究意境的,不是写那种高大上的征联,这种写法不对路哈。

16. 淡月
叹欧公慧心,凿石建亭台,堪喜招来四方客,且感物中物;
问后唐英杰,于此扰黎庶,可知距今千百年,已为天外天。

简评:
领字在成联中,起到引领下文和通畅气脉的作用。在中短联单比中,多使用一个领字,长联由于内容需要,有时候会使用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字。成联是否使用领字?使用几个领字?要根据内容需要,不是随便用的。
此联为四分句,用一处领字足够了。
上联中用了‘’叹,堪喜‘’两处领字,实非必要,建议去其一。
另外,立意阐述上不甚到位。‘’物中物,天外天‘’两处感觉费解。

17.金仙
看苏东坡赐字,欧太守行文,正应是珠联壁合;
凭亭隐隐同闲,泉甘甘共乐,到而今地造天成。

简评:
这一联脉络清晰,句式得体,大方面没有错误。但在领字运用上,上联‘’看‘’字尚可,下联‘凭‘’’字明显不合适。
另外,上下联的两个结句意思比较相近,也需要改改。‘’到而今地造天成‘’,则是一个病句,亭子明明是人力所为,怎么会是地造天成呢?就算是地造天成,也用不着‘’到而今‘’啊。

18. 梅如雪
于山水之间,特立翼然,遥与醉翁亭相对;
在俗尘以外,孤高卓尔,欣同瑶天月共吟。

简评:
写成联先要立意,立意相当于说明文中的论点,一切文字都要为这个论点服务。
此联上联写丰乐亭的地理位置,立足于现实;下联说丰乐亭超然物外,如同一位高人逸士。那么,丰乐亭到底是在俗尘之内,还是俗尘之外呢?这里就出现了矛盾。
丰乐亭乃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和‘’超然物外‘’并不相干,因此下联之意不符合事实,需要重新立意。

19. 百里湖山
岁物丰成,与子偕游,想当日欧公,官之乐即民之乐;
林泉幽静,待吾领略,对眼前亭阁,今人心似古人心。

简评:
立意清楚,气脉流畅,尤其上下两结很漂亮。很不错的一联。
上联以游人的身份写起,追忆当年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下联由所见林泉亭阁衍生出感慨:今人心是古人心。循序渐进,情感生发自然。
只是‘’与子谐游‘’不知所指为谁?

20. 捍卫者
滁地幽亭盈毓秀,听百鸟啼鸣,山色湖光归一览;
神来妙笔赋胸怀,祈千家丰乐,欧公坡老峙千秋。

简评:
首先想说下用词问题。
毓秀,用来形容美好的风土养育优秀的人物,与人杰地灵意思差不多。属动宾词组而非偏正。用在句中不通顺。
欧公坡老峙千秋。峙,多指(两山)相对耸立,用来写人物不恰当。
另外,
滁地幽亭
神来妙笔
对仗不甚工整哦。
还有一个问题,分句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下联二,三分句之间明显有断痕。
上联写丰乐亭本身,下联写人文因素,脉络还是蛮清晰的。

21.薇薇儿
漫步丰乐亭,春赏鲜花,夏捧清泉细细,太守一大乐也;
倾心滁州景,秋怡枫叶,冬看落雪飘飘,后人万千嗟之。

简评:
这一联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抓住所写之景物的特色。鲜花,枫叶,雪景,好像很多地方都有。若不是直接用地名,很可能看不出写的是哪里。
句式方面,建议将第三分句缩为四个字,与第二分句构成自对会比较好看哦。
另外,用四季来分别充当上下联的内容不大合适。总不能说太守负责春夏之游,我们负责秋冬去看风景吧?还是应该重新立意比较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11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