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余乃一介布衣 于 2022-7-26 13:59 编辑
该帖所附跟帖点评90多帖,客观地反应了当时有关人员的点评全貌及心态变化,尤其是刨根问底和一鹗飞惨遭围攻的场面煞是好看,颇耐玩味。惜乎后面的80多帖精彩内容全被金首版给删掉了。
我已将废话编辑掉!
已经被你编辑得面目全非:所剩的几个跟帖不疼不痒,甚或形成反证,夫复何言!”
鉴于抗议未果,论据已然无法支撑论点了,故此已无交流价值,那就留此存照吧。 例说点评时说“不”的代价之一 此乃例说“不许说不”之风之诗评部分。 众所周知,2021年7月13日,刨根问底先生的一帖《比“文从字顺”要求更高的“不隔”》,在中华诗词论坛诗词理论版激起轩然大波,没过几天,刨根问底便被躺枪式无端禁言了。 事情缘起于廖某某先生的一首《题驴磨图》,刨根问底先生在《比“文从字顺”要求更高的“不隔”》中对其进行了商榷式点评,认为有隔。本来很正常的一篇诗评,居然遭到两位核心管理员|副坛主的合力围攻。不光对刨根问底,也对一鹗飞。 当时场面甚为火爆,若不是邺下某某随后便祭出一帖《警告吟者》并对刨根问底实施无端禁言,势必还会更加火爆。为免断章取义,兹将跟帖点评全纪录一并转来。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看的。大家自己看吧,看看有关人等是如何联袂围攻说不的刨根问底和一鹗飞先生的。 , 林之藻沙发: 还有比“隔”更高的是禅味。
针叶林板凳: 讲究全篇意境的统一性,服务于一个主题,的确是高级的要求,议论的不错,欣赏,继续。
林之藻地板: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自然观与道家对自然的崇尚合力冲击,使美学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由“比德”发展到“畅神”阶段。自然山水剥离了功利的外表,成为光彩照人的独立审美对象,标志着中国美学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认识走向自觉阶段。
邺下村童5楼: 楼主没有弄懂“肯”字在此乃疑问词。而疑问诗句向来也不必非用问号不可。
一字不明,全诗即看不懂。如此自然疑窦丛生。
林之藻6楼: 随着佛禅思想的流布,崇尚自然的审美风尚为历代中国人所承传并发展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审美传统。早在魏晋时钟嵘就在其《诗品》中倡导“直寻”、“自然英旨”。唐僧皎然尽管在主张“不假修饰,任其丑朴”、“风韵正。天真全”的自然美的同时也重视人工美,但他最终推崇的还是“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的作品。
林之藻7楼: 司空图更是主张师法自然,他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自然描述为一种无比美好的境界。宋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更为透彻,对自然之美的标举更为突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镜山8楼: 说隔,很玄乎,不通多好
林之藻9楼: 明代受老庄和禅宗思想双重影响的谢榛也认为诗歌作品“自然妙者为上”。清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夫诗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林之藻10楼: 可见,仅停留在文法的隔与不隔上,乃未入堂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