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68
注册时间2019-10-29
威望2098
金钱5551
贡献2093
金牌会员
 
威望- 2098 点
贡献- 2093 次
金钱- 5551 枚


|
本帖最后由 无想思 于 2022-9-8 15:15 编辑
摄影 张宁海
七律·玄武湖喇嘛寺(附文·藏传佛教之因明学)
张宁海
玄武湖喇嘛寺
金仪水岸伫雕甍,至望云梢没彩旌。
浮塔绕环虽漫客,佛轮持诵甚胶黌。
鸿风浩正庸为粹,槁木阴阳术与清。
遗壁三重焚细缕,无遮上下兆因明。
(平新通)
随笔:藏传佛教之因明学
玄武湖喇嘛庙是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好似在美丽的江南山水之间有了一所了解雪域佛天的胶黌(学校)。而因明学又是藏传佛教的璀璨的宝珠之一。
因明学源于古印度。是有关人类推理,论证和思维方法的学说。公元七世纪传入西藏。藏族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的注疏和论述。成为藏族文化大小五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同自宗,否定他派,以此为因。消除客观存在上的错觉,仔细的抉择所量外境,能量内境的认识法的学科,是为因明。越是饱读诗书之人,欲学习因明,确乎越须斋戒沐浴,静心静坐,放下执念放下成见,如放下我们一以贯之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对立统一等等。也就是把一切现成的概念首先“悬置”起来。感受一种敏锐的原发视野的“终极识度”。
中国人最欣赏的学说和艺术都是能成境者,成“自境”者。因明学不是两分法,是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可以简单的称之为“三分法”。和天地,乾坤的的宇宙观不同,佛教的宇宙观是色,空,相。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很原则,后面的解释也很简练,如果想要觉悟的透一些,应该看看因明学。
色之差别:所知性相包括内心可以认识的外境。如房,柱,家什等存在物以及物的特性。非所知性相,如兔子角。不实际存在所以不能感知。而不存在不被感知却不是“无”。兔子和角是“有”的。把有无相为一体是“缘知”的“缘境”。山海经里面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也是。时至今日,缘知缘境已经不是神话,人工智能,人脑和硅片,无机物和肉身等等。肉身有了思想意识是身体。那无机物的芯片有了意识或许就是“三体”了吧。所知,非所知,缘知。
内色:分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可以理解为“现象”。而这些“根”不会自己产生现象。就有有依眼根和所依眼根等等。内色是有依。
外色:分为色之生处,声之生处,香之生处,触之生处。外色是所依。一般认为发生的和看见的都是一个色相,为什么要分内色和外色呢?要深入理解的是那个“生处”。发生的那个地方和发生的那个时间都发生了什么?世界上没有一只“孤独”的瓶子,瓶子总是置于某一个地方。同一个瓶子放在博物院的展柜里是文物,放在炕头上就是小男孩的尿壶。这就是“场所”决定这个瓶子的“意义”。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中,时间的原本形态不是可以用中子星标定的物理时间。而是由人的体验构成的现象学时间。是围绕着“原印象”综合构成的“内在时间”。因明学提到了声之生处的瞬时性的“常无常”。念一个句子,句子的每一个字都是和前面的字比较,向后面的字展望。形成句子意义的除了名,句,字,还有起起伏伏的调。联想到诗词的平仄,何尝不是内在时间的构成呢。还有音乐,每一个音符不都是和前面的音符比较,而产生音程和节奏吗?
“内在时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精彩的一笔。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这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沉重和动力。试想一下没有了死亡的沉重,都长生不老了,那么一件事情放在哪里不做,一万年也真的不嫌太久吧。中国人讲慈和孝,慈和孝就是一个内在时间的时间表。孩子长大需要慈,人要老去所以要孝。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在。亲子血缘关系是最寻常也是最不寻常的人生体验。原发于时间之流的真态。天人关系,神人关系,天和神都活的太久,中国人的传统总还是基于仁吧。
缘。因明说因,缘,果。能生自果就是因。能助自果生长的是缘。果由因生,果也由缘生。说因明是三分法,基本处处都能体现。扩展一点讲,缘是不确定因素。有良缘也有恶缘。除因果关系,还有不确定因素。按规律办事,还要处理无规律的所谓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突发事件。
边缘。因明说所知分为违与逆。包括违,符,边。“边”就是走到了一种生存状态的尽头。但还没有放弃他。既相违也不相违,既符合也不符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世上奇景大多出在边缘。有边缘就有“域”。域和域交汇在边缘。最早是后汉书说的“境域”。境界是由域产生的,看来不跨界的东西是没有境界的。
缘在,不是静止在边缘上,而是在缘上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发生。“在行为的来回发生过程中获得自身”。本文是缘在的。主要参考了藏族学者毛尔盖·桑木旦著,曲目·完玛多杰翻译的《藏传佛教因明学入门》和《中华古学和现象学》张祥龙著。前文说了,学习因明要把之前的一切现成的概念“悬置”起来。现在好歹学了一点,可以“缘在”了吧。在本人有限的“悬置”知识中,觉得现象学可以较好的诠释因明学。便在这两部著作中“来回发生”,引用了大量的原文句子。好在把二者“缘构”在一起是我做的工作。应该不算抄书吧。
之前也在电视节目里看到藏族的佛院里经常开展辩经活动,很是热烈。现在知道他们辩论的是因明学这类高深的学问。真是油然起敬。虽然我写的这一点东西,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路行读总要有些收获。相信诗友们也可以看到场所,内部时间,缘在发生这些的东西对写诗不会没有用处吧。诗要写缘起,可能关键还是掌握内部时间,交代过场所就欲言又止。结论性的东西就不用写了。这是儒家说的“时中”吧。道家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不是过犹不及了。有机会去雪山下一个磕长头,寺庙里推一推经桶,也可“遗壁三重焚细缕,无遮上下兆因明”了。
这间民国时期的喇嘛寺坐落在南京玄武湖公园里。远远的可以看见一座秀气的白塔-诺那塔。寺塔始建于1937年,庙宇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式殿堂,形制古朴。诺那塔九级六面,仿唐宋风格,二层起一面一窗,每一个窗户中供奉一座金佛像。底级四面为国民党元老居正所撰并书的《普佑法师塔碑铭》,都为纪念诺那法师而建。
诺那活佛(1865—1936),西康昌都人,原名格热喇嘛•索朗列旦,清末民国初年,诺那活佛曾立誓,要站在中央政府一边,反对英帝国主义者侵略分裂西藏。受到分裂势力的迫害。到达南京后,由格执喇嘛改为诺那,以后在南京、上海等地弘法。1928年国民政府任命诺那活佛为蒙藏委员会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诺那活佛发起成立“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1935年西康省建省委员会成立,诺那活佛是委员之一。
最早系统的引进印度因明学的是唐玄奘(602-664)。公元633年(贞观七年)经过长途跋涉玄奘到达印度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他从该寺住持戒贤法师受学七年,不仅学习了大小乘各宗派学说,还掌握了因明等工具知识。后又在那烂陀寺附近的杖林山从胜军研习唯识论因明论等等。玄奘不但学习还有所精进。在戒日王首都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与来自五天竺的沙门和婆罗门等诸外道数万人进行辩论。以玄奘所著《会中论》,《制恶见论》昭示会众。玄奘并立《真为识量》。大会开了十八天,据说当时竟然没有一人敢出来诘难。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四十四岁时满载荣誉,携带五百二十册,计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卷回到长安,其中包括三十六部因明论。玄奘要专心的翻译佛教经典,而把注疏工作交给了弟子。弟子们果然写下了大量的疏记,使因明学研究盛极一时。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著作。其中包括朝鲜人和日本人。最杰出的还是玄奘的继承人窥基。窥基还是法相宗的实际开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