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诗苑版主
精华4
注册时间2022-7-2
威望200
金钱744
贡献445
版主
沈阳诗苑版主
  
威望- 200 点
贡献- 445 次
金钱- 744 枚
|
蔺德生
过去的读书人大都为仕途而耽读过坊间所刻墨卷以及名人的评点,《四库全书》的集部也收有《馆阁试帖诗》之类的诗集,足见其当时的重视程度。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些人由于只把它当作“敲门砖”,又很鄙薄试帖诗,清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凡例》中就说:“试帖一体,特便于场屋,大手笔多不屑为,昌黎所谓类于俳优者词也。”王世贞也在《艺苑卮言》卷四中说:“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独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李肱《霓裳》之制,万不得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的人甚至把试贴诗视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糟粕,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试帖诗自然也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试帖诗是科举时代的产物,在一些人看来,既然科举制度都废除了,在这个制度下产生的文体,当然就百无一用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应该抱着一种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时至今日,对许多人来说,昔日刊刻的试贴诗文集,不用说拿来阅读,就是真的想欣赏一番,已经是无缘谋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又一次的浩劫,能够幸免于难的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残存的文化遗产?真真切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是不容分说地一概废弃,还是采取科学的态度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应该说凡是有一点文化良知的人都会作出明智的选择。也就是说,首先应该有一种“尊重”的态度,敬惜字纸,理智的分析试贴诗这种在科举制度下产生的文体,曾发挥的社会功用和眼下留存于世的独特价值。
(一)试贴诗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的社会功用
1、以诗取士的兴盛,对于封建社会的选拔人才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唐宋科举考试都曾将诗作为考试内容,但元明两代科举考试命题已经不用。顺治十五年(1736)复试江南乡试时采用诗题。乾隆元年(1736)、二年,举行博学鸿词考试时,也有诗题,但尚未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乾隆二十二年会试,令将第二场表文易为诗题。并从本年会试正式起用诗题之后,诗题成为会试的必考内容。自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乡试起,于第二场经文之外,加试一首五言八韵试贴诗,并成为制度。以诗赋取士,要求考生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高的文学修养,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对录取标准而言,不仅要看所作诗赋是否合于格律体裁,还要看语言是否精练、老到,更要看是否富于想像力和感染力。
就像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诗赋出题无尽,工拙易见。虽曰风花雪夜,不仅可窥其吐属之深浅,亦可测其胸怀之高卑……诗赋在当时不失为一项最好的智力检测与心理检测的标准。”(见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和其他取士方法比较,更接近于标准化考试,为主考和应考者都带来一定的方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检验知识和智能的作用。
2、唐代试贴诗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唐诗“诗艺化”的发展。事实就是这样,科举考试重文,“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科举考试重诗,那么,五尺童子能言“乐天、徽之诗。”科举考试的指挥棒,使得欲起家这条路的读书人,人人都要学作诗赋,它对唐诗的繁荣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唐诗向宋诗的转化及宋诗的形成,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的技艺化,催生了诗格、诗法、诗语之类指导作诗门径的著作的产生,由自由随意的创作到有意着意的创作,把创作当作一门学问,以学问为诗,以才学为诗,为宋诗的的另创新路作了许多实践与理论上的准备。清人《唐诗平》曰:“唐考试多五言排律,此体尤其所加意。今观诸作铺叙次第绝不凌越犯复,而且虚实相间,开痴肥板重之形,则知专拣字句不顾章法者,非唐人意矣。”(见《试律丛话》卷一引《唐诗清丽集》)
3、试贴诗的大量出现,极好地发挥了“诗教”的传统社会功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朝廷的文治政策。正如前文所述,清代无论是刊刻唐代的试贴诗文集,还是本朝试贴诗文集,都是蔚为壮观的。而编选诗文范本供士子朝夕涵咏诵习,其目的就是为了规导文风、实现“诗教”的政治目的。虽然唐代试贴诗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它种类的唐诗,清代试贴诗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它种类的清诗,但他们毕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门类,而且是科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到底也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试贴诗的大量出现,乃是清代文化政策的直接产物,它们产生于清代文治的大背景下,自然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它与其它诗歌形式一起,发挥了极好的“诗教”社会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