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非台国学讲义——诸子百家思想各朝代运用之三(进阶班部分讲义摘录)
诸子百家(十)诸子百家思想在各朝代的运用
咱们前几次讲了儒墨道家思想的运用,今天讲法家思想的运用。
法家,是被后世统治者在社会统治,人民统治中,运用范围最广的一家。用儒家的温情脉脉,来作为美好的面纱,再用法家的君主集权,来完成实质的统治,是历来君主和统治者惯用的方式。
咱们之前说过,法家思想三原则是什么,大家还记得不? 法家提倡啥,没人能告诉我么?三个字?“势术法”势,其实就是君主集权,这在历朝历代很多啦,回头我们讲朱元璋时候会讲到。
术,咱们说一个事:魏国啊,有个美女被送去楚国,当时是楚怀王当政,楚怀王很喜欢这个美女,因此很宠爱她。楚怀王有个妃子,历史上大名鼎鼎啊,叫郑袖。这郑袖,见魏国的美女分了自己的宠,于是心生一计,她有一天啊,就跑去见这个魏国美女,说妹妹,你长得真漂亮!难怪大王那么喜欢你。美女也很高兴啊,小有得意。郑袖就对她说,你知道大王最喜欢你什么么?美女不解,忙问。郑袖说,大王最喜欢你笑起来用袖子遮鼻子的动作,说那个动作太诱人了。于是魏国美女心想,以后我要在大王面前多做做这个动作。之后,每次楚怀王见这个美女,一凑过去说话,美女就用袖子半遮脸,犹抱琵琶半遮面啊。自以为得计,弄得楚怀王一头雾水。于是有一次就去问郑袖。 郑袖就说,大王,臣妾听说,她是嫌大王口臭。楚怀王大怒,某次,再和魏国美女见面,故意凑过去说话,美女又半遮面,楚怀王立即宣人,把美女拉出去,把鼻子给割了。从此郑袖又得回怀王宠信。这是法家韩非子书里的一则故事,用来说啥呢,术,所谓术,诡计也。 咱们再说一个事,说诸葛亮和刘备。大家可能都认为,刘备是仁主,诸葛亮是忠臣,是吧?实际如果读过三国志的人,不一定会这么看。这个观念,其实形成于三国演义。但真正的历史史实,不是这样的。说几个事情: 第一,三国演义过分美化了诸葛亮,什么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赤壁之战,其实都没诸葛亮啥事,诸葛亮前期真正的身份,其实是政治家,兼后勤家。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大计,是他前期的功劳
第二,其实诸葛亮,在前期是很被刘备所忌惮的,为啥这么说?
太聪明,其实君主不喜欢太聪明的人,有两个历史事实:
1、刘备取西川的时候,带的不是诸葛亮,取西川崭露头角的是谁,大家记得不?庞统,法正。为啥不带诸葛亮呢?因为,刘备之所以能占领西川,其实是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就是同宗族的刘璋,请刘备帮他抵御张鲁,但刘备拿了人的补给和兵员,反过头来把刘璋给吃掉了,也就是刘璋引狼入室。这样,才有后面蜀国的两大军团,一个是荆州军团,一个是益州军团。而且这两大军团后期的协调矛盾工作,的确费了刘备不少神,包括在任命托孤大臣的时候,都是荆州一个,益州一个。而在吃掉刘璋之前,刘备假惺惺地说不忍心,而法正庞统之类的人给他的啥建议,说你把刘璋吃掉,然后再给他封个侯爵便是。啥意思?也就是说,人家有个别墅,请你到人家来做客,但你把人别墅占了,再分一间小房间给人住,这叫仁义么?而他为啥不带诸葛亮呢?因为诸葛亮不会赞同他,更不会像法正之类的人一样,给他出这主义,这是其一。 2、再说一个事情,夷陵之战。这是刘备生前大败的一场战役,当时据说是为关羽报仇,去打东吴。但最后被人吕蒙火烧连营。其实刘备出征前,绝大多数的将领,都是不赞成的。比如赵云,其实在三国志中,赵云也是不太受到刘备重用的一个人。但刘备一意孤行,硬是要去打。在这时候,其他大臣就说诸葛丞相,你劝劝吧,诸葛亮当时说了一句话,说,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劝得了主公。这说明了啥?其实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是有嫌隙的,并不像外界说得那么和谐,而夷陵之战前,其实诸葛亮是没有劝刘备的。
3、最后一个事情,而且一直是被历史上传为美谈的事情:说刘备临死前把诸葛亮叫来,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他,并认诸葛亮做干爸爸,亚父嘛,当时,刘备说了一句话,就是,如果我儿子刘禅实在不行,你可以废了他,自立。这被后世人说成是刘备很有胸襟,但大家想一想,
诸葛亮听到这话啥反应?可能汗立马就下来了。为啥?说不定刘备帷帐后面就埋伏着刀斧手若干,诸葛亮如果稍微有一点顺着杆子爬的意思,那么,不知道摔杯为号还是啥为号的戏就开演了。其实真正来说
那是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最后的一次考验,如果发现有不臣之心,最大的可能就是诛杀。但幸好,诸葛亮聪明,而且他本身,也没有真正的反意。也因此,诸葛亮其实是躲过了他的最后一难。那么,大家来看,君主之术,深到了什么程度。
通过这三个案例,刘备所谓的仁,和诸葛亮所谓的忠,其实无非是一个帷幕,非常美好的帷幕,而帷幕背后,说不定就是杀机。这是历史上,君主用术来管理天下,管理下属的一个缩影。
然后,咱们接着说法家的这个法,这个法,是法家有进步意义的地方。
而且也是后世被统治者用得最多的地方 咱们还是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过十恶不赦这个词。啥意思呢?十恶,有十种恶行,是不能被赦免的。哪怕新君主登基,大赦天下,这十种罪恶都不能赦。有人知道这十恶是哪十个不? (由寒塘渡鹤影学友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十恶的具体意思)谋反:是封建时代的是个重罪。谋反是只密谋推翻王朝的统治;谋大逆就是图谋毁坏皇帝的家庙,祖墓啥的, 谋叛就是背叛国家,里通外国。恶逆,是只杀或者殴打父母,祖母父母啥的。不道:比如杀死好几口人,这种惨无人道的,包括肢解和毒杀。投毒,放火之类的恶性事件。大不敬就是对帝王不尊敬的言行。。比如偷个玉玺,骂骂皇帝。还包括用不应该用的皇家礼仪。不孝的范围挺广的。比如控告、诅咒父母祖父母,不供养,五服以内还有父母去世的时候,还娶媳妇享乐。还有不守孝还有不举哀,不服丧。还有诈称父母去世也算。针对的是直系亲属。不睦,就是指谋杀、殴打,控告丈夫。卖掉或杀害五服以内近亲属。不义:就是杀刺史、县令这种官。。还包括老师,还有丈夫死了不举哀。内乱:就是犯奸。当然,范围是亲族,近亲属通奸或强奸。 但这十恶最早是出现在哪知道么?隋朝,开皇律,隋文帝搞的东西。开皇律,是中国古代律法中非常有里程碑意义的东西。对亚洲系的法律,贡献非常大。 在这说十恶不赦这事啥意思呢?就是说,君主,开始真正的立法,规范社会反对皇权统治。影响社会安定的情况,这在之前,特别是隋唐之前的社会,是没有过的。因此,咱们说,这是真正的里程碑。 咱们继续往下说,说这节课的重点。
朱元璋,咱们之前说过,管仲,朱元璋,以及历史上的某一些阶段,其实社会制度是差不多的,确切来说,朱元璋其实做得最好,把法家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大家可能看电视剧啥的,知道一句话叫“太祖成法,万年不变”这个太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三百年历史,很多都是沿袭着朱元璋的路子在走。当然,后世走变样了的,也是有的
咱们有机会说明朝再详细解说。 现在主要说朱元璋干的事情,其实太祖成法,包含的内容非常非常之多,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明朝后代帝王治国的百科全书。如果你是朱元璋的儿孙,只需要抱着这本朱元璋语录,就能治国了。我们在这个课时上不可能全部讲得完,只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几个事情讲一下:
一,比如说,他规定,人民不能随便流动,其实完全沿袭的是管仲的思想和方式,这在之前课程中我们说到过。
二,坚决执行等级制度,把士农工商进行到底。而明朝,和管仲年代差不多,都是最反对商的。比如说,后世,还有因为开不开放海禁问题,弄出过很多事情,开海禁,就是通商。而且,包括胡宗宪等名人,
就是因为和当时被称为的海盗打仗而出名的。其实那些海盗,也不完全都是坏人,有些其实是跨国贸易集团。比如说,把明朝当时的火枪,弄去日本,去支持日本哪个诸侯打国内战争等等。相当于军火贩子,
但在明朝当时,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因此,这些人也就成了武装贸易集团,也就造就了一帮明朝的英雄将领出来,胡宗宪就是例子。有点扯远了哈。
三,制定了非常完备的政治制度和官僚制度。
这是朱元璋对明朝这个历史阶段做的最大的贡献,影响力也最大。 四、坚决拥护民主制度
这个事情,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了,朱元璋怎么会民主?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建立了都察院,发明了言官制度。言官是啥?是一帮皇帝都打不得骂不得的一帮牛人,通常我们叫他们,都察院检督御史。这帮人品阶非常低,通常只是七八品官,但这帮人有几个最大的特权。
(一)可以上朝
(二)可以对任何是事情发表议论 (三)可以骂人,骂包括当朝一二品大臣,甚至包括皇帝在内的一切人,并对他们认为做的不对的事情,进行批评攻击。这比现在的老百姓上访,有效多了。如果他们骂了皇帝,皇帝不高兴,要杀要打,那这帮言官可高兴了,为啥呢?终于可以青史留名了,因为皇帝昏庸,才打言官啊!如果开张圣听的皇帝,是不会打杀言官的。因此,言官就成了榜样了。但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啥呢?避免一二品朝廷大员一手遮天,出现集权的现象。以小品阶,约束高官。
五,建立锦衣卫制度
这个在朱元璋这被建,后来废了一段时间,到明朝中后期,又被弄成了一个权势熏天的部门,可以和宦官集团,文官集团进行三权并立的一个集团。锦衣卫是啥人?其实最初是皇帝驾前的仪仗队。除了仪仗队之外,还兼任行刑手,如果皇帝要打谁,很多时候是锦衣卫出手。
但后来,成了特务机关,用于了解民间一切反皇权力量以及官员中,里通外国,对皇权不满、还包括大臣中有反叛等对皇家集权隐藏危害的事情,并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但要说锦衣卫就是坏人也不尽然,
他们的情报功能,在战争中都起到过很大的作用。比如说,明朝万历三大征中,对日本的战役锦衣卫在其中,就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也是他有积极意义的地方。而这个机构的可怕之处,是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相当于皇帝的亲兵。好了,咱们先说这些。 然后重点说,明朝的官僚制度。朱元璋,对明朝的官僚制度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相权的改革。为啥他要改革呢?
其实源自于一个事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了能让太子朱标顺利接班,曾经诛杀过很多功臣。当时,有一个人,叫胡惟庸,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明朝宰相。这个人,原来是李善长门下的人,李善长是明朝第一功臣嘛,大家都知道的。而胡惟庸之所以能露头,主要是因为他能充当抓牙,帮着朱元璋诛杀功臣,也立过不小的功劳。那么功臣诛杀完了,胡惟庸就独大了。然后据说就有了不臣之心,当然,只是据说哈。有这样一个据说有的事情:说胡惟庸要谋反,他跑去找李善长,
李善长之前不理他,因为知道他肯定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后来被他烦多了就冒了一句话,说,“吾老矣,汝等自为之”意思就是说,我老了,你们想干什么,自己去干吧。这也是后来成为李善长把柄的一句话,然后,胡惟庸的儿子,因为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人撞了他的一个赶车的给打死了,这事传到了朱元璋那去,朱元璋对胡惟庸说了一句话,叫杀人者偿命。这时候,他还不知道收敛。跑去告诉朱元璋说,自己家的后院,有一口井,说是冒了什么神水,让朱元璋去看,朱元璋走到半路上,有人就报告说,胡惟庸要谋反,结果被抓。胡惟庸便因此获罪。这便引发了朱元璋的一个很重大的决定:“就是废相”
而为啥要废相呢?咱们这里就要说一说。打个比方,今天你是村长,
那么,你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从村东到村西,巡视一遍,看看谁家被偷了,哪家吵架了,并调节一番,事情很简单。那么,明天你是乡长了,因为村子多了,你不可能每天巡视,那么,可能一周巡视一次,
可能还忙得过来。后天,你成了县长了,这时候,你就开始忙不过来了,因为有太多人要见,有太多公文要处理,因此,你就不太可能再去巡视每个村子了。那么,以此类推,某天,你成为皇帝了,这全国上下一大摊子事情啊,什么外交,建设,战争,民事,什么灾害,征伐,官僚,法律,啥事情都要你去管,你管得过来么?要是啥都管,你当皇帝还有意思么?当皇帝,为了是享受,不是为了当劳工去的。
那么,这时候,有一个人就必须出现了,谁啊,“宰相”。你得让他帮你管,因为你管不过来了。那么,你让宰相管,你总得给他权力啊,
不然他怎么管?这时候,你就要从你手上的权力中,分一部分给他。
而你只要在后面,点头或者摇头就行了。但问题即使是这样,这头你也是点不过来或者摇不过来的啊。因为全国上下,太多事情了,那么,也就必然有你管不到的地方。那么,这就引起了什么问题呢?“宰相集权”。如果你勤快一点,也许你还能盯着点。如果不幸的是你还不是一个勤快的皇帝,那么宰相要集权就太容易了。那么,再下一步,就造成了君相矛盾了。因为你会想啊,我是皇帝啊,啥事都让宰相都做主了,他都做主,我皇帝当来还有意思么?我不就成了摆设了么。
历史上,这种事情不是没有过。比方说,汉武帝时期,就有个宰相,叫田蚡,咱们之前说过这个人的,他就是每天就忙着让自己的亲信当官,弄得汉武帝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对他很不满意,冒出一句话:说你让你亲信当官当够了没有,能不能给点名额?我也想任命几个自己的亲信当官行不?大家看过汉武大帝电视剧的,里面有这一个场景,
这是忠于史书的,历史上有记载,这就是典型的君相矛盾。那么,怎么办?就得给宰相分权,加强皇权。其实这事情,朱元璋不是第一个干的,那么,咱们就来说一说,宰相的历程。 其实,最早宰相出现在西周。咱们说过的,周公,就是当时宰相的代表。他作为摄政帮着周王管理了一段时间的国家。等孩子长大了,归还了政权。这是做得比较好的。然后,春秋时期,叫国相,比如说,管仲、施惠、晏婴,这种都是属于国相的代表。咱们熟知的三国,也有曹丞相、诸葛丞相。那时候的宰相,其实是因人设岗,有这个有才能的人了,设置这个宰相的岗位。而且宰相,是可以开府建衙的。比如说,诸葛亮,曹操,都是开府的。也就是拥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班底,自己可以任命自己的官员,不需要经过皇帝统筹,这是人权大于行政权的一种体现。(那就算是个小政权咯)也正是因为这个,才出现君相矛盾。对了,其实就是小政权。而宰相的第二个阶段,就开始被分权了。由以前的军政一把抓,变成了只管一个方向。比如,秦汉时期。可是,以前的军权,不是太尉么?大家都知道的,三公九卿,
好,就是要说你说的太尉,马上来了。
管仲那是没有太尉的,他既是太尉,也是司空。啥是三公九卿呢?
三公,有两个说法:一是太傅,太师,太保。但到后期,这三个职位,变成了虚衔,成了荣誉职位,特别是到明清时期。
还有一个版本的三公,是司马,司徒,司空 。 司马,军事长官,三军总司令。(后世有些朝代叫太尉)
司徒,财政及民事部长
司空,国家建设部长
这是三公比较早的另一个版本
然后,九卿。各个朝代的说法,其实也不一样,每个朝代变动很大
比如汉代: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又叫九寺大卿。但这也只是一个阶段,比如唐朝,又不一样了。比如,大理寺卿,管司法,鸿胪寺卿,管外交,太常寺卿,管祭祀……等等。这就是按照部门来设置的。 而在部分朝代,还有六卿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最早是出现在周公那,后来被阶段性的沿用。比如说,北周的宇文氏,就弄了个六卿制度出来,又叫六官制度。包括:大冢宰,又叫天官,管财政;大司徒,又叫地官,大宗伯,又叫春官。管祭祀……“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卿制度的阶段
好了,三公九卿制度,是从秦汉,到隋唐的一个阶段,但到隋唐之后, 开始实施三省六部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到宋朝结束。
三省:
中书省,管起草诏书;
门下省,管审核诏书; 尚书省,管执行诏书
大家看,美国三权分立的雏形啊,把宰相的权力分割成了三个部分。这样,相权就弱了啊。一个宰相,三个人当,这三个人是谁呢?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以及尚书省的尚书令。大家可能觉得尚书令权力最大,因为管执行嘛,不好意思,人皇家早想到了,不能给那么大权力,怎么办呢?通常不设。那么,不设谁干活呢?(六部?),还不是,六部是他的下属部门,尚书省没有尚书令,就让比他低一级的副手,左右仆射,让他们干活,一分为二。 好吧,然后就到六部了。
哪六部? 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看,各管一块,
而且责任分工明确,把你宰相的东西再拆分一下,六个人管,而且每个部门有尚书,尚书就是省部级。然后还有侍郎,副部级。怎么样,分细了吧。其实,中国现在的行政体制,还是沿用着隋唐时期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好了,说完了这个阶段。
再说明朝朱元璋弄了个啥呢?废黜了胡惟庸。他就说,以后任何一届君主,不能设置宰相这个职位。那么,活要有人干啊,谁干,朱元璋时代当然是由他自己干,后世则是内阁干。明成祖时期,开始设立内阁,设首辅一人,次辅一人,然后下面的,就叫群辅。然后,有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大学士。
成祖那给做完备了的,因为朱元璋是劳模,不需要其他人帮他干活。 他一天可以看400多篇奏章,处理上千件事情。 在这插个题外话:
朱元璋最恨别人汇报工作啰嗦,有个大臣,写个奏章,极其啰嗦,从三皇五帝夏商周,说到今天,朱元璋让人数了一下,写了一万多字 立马让人把那大臣拉过来狠狠打了一顿,说我哪有功夫看你那么多啰嗦奏章。 然后,咱们说内阁的功能。内阁,相当于咱们今天的啥呢?比国务院应该还大点。比如战争,他也要管。应该是国务院加军委。 然后,说内阁的几个事情:明朝历史上,出了很多的名臣,都是内阁里出来的。比如,徐揭、严嵩、张居正、高拱。都是一帮牛人啊!内阁还有一个比较牛的地方,有封驳权。也就是,当他们认为你皇帝的意见不对,可以把你的诏书给退回去,这是朱元璋老人家定下的规矩,民主建设搞得好吧。而且,内阁在明朝中后的时候,甚至可以干涉皇帝的任免。
比如,某个皇帝,说,我要废长立幼,内阁说,你别打这主义,行不通。还有,比如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人去取后,内阁可以另立君主,立了他弟弟朱祁钰。 然后,再说明朝之后。清朝,就不叫内阁了,叫军机处。但清朝的这个处,比较鬼扯,它不是一个常设机构,也没有军机处处长,它是一个临时机构,但长期临时。它的权力,没有明朝大,没有内阁大
相当于皇帝的参谋。而且,他的人员也不固定,是皇帝临时想到哪个,从官员里抽调。运作方式和内阁差不多,但权力要小得多,而且,军机大臣是不另外拿俸禄的。这些军机大臣,是原先的大臣兼任。比如说,你是管建设的,皇帝一道圣旨,好吧,你就成了军机大臣了,就可以到军机处上班,这其实也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另一种形式。
好了,这都10点了,咱们就说这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