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深秋,重新拜读了两位名人描写秋景的诗词。一首是杜老爷子的七律《登高》,一首是毛伟人的沁园春《长沙》。
七律是这么写景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而沁园春是如此描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夔州与长沙的秋景怎么会差别这么大?谁写的更翔实可信呢?
网上分别查了一下三峡与长沙红叶的最佳观赏期,回答基本一致,都是每年的11月初到11月中旬。估计红叶大规模飘落要等到11月底了。杜老爷子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就能看到无边落木萧萧而下。莫非是绿叶有情,见到杜老爷子都步调一致的提前下落向诗圣致敬?
后来想想也不对啊,杜甫老先生那时候还不是非常有名,更谈不上诗圣啦!
冯至在《杜甫传》里也说,《秋兴》八首、《诸将》五首等诗里,“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想想也是,《登高》首联就让人想不通,都风急天高,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天昏地暗,咋还能有渚清沙白?秋天的疾风大的可以“卷我屋上三重茅”,什么鸟还敢在江渚上盘旋翻飞? 站在高处看“落木萧萧下”,是一个观景的最佳角度吗?你站在高处,水往低处流,怎么能看到长江滚滚向你涌来? 杜甫时空挪移,把秋景描写的这么凄惨,大概是为了后来抒发自己的悲苦做铺垫,用手中的笔刻意营造出来的。老爷子从倒苦水中寻觅灵感,这是不是有些自虐的倾向?一连四句都在不停的诉苦,虽然也是一种修辞方法,笔墨上毕竟有些浪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与主席豪迈的词句“问苍茫大地,地谁主沉浮?”相比,真是云泥之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