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46|回复: 6

[梦溪笔谈] 赵曼初先生的《论词体》摘要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11 10: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11 13:02 编辑

因版面规定不得纯转载,但赵曼初先生的《论词体》一文又确是信息颇为丰富而值得认真研读,对于我们如何去认识词体的本质、特征、分类有很大的帮助,故姑以摘要的形式发主帖,依版面要求,读后依附于后,有兴趣者可参考附带的链接参阅全文。

《论词体》摘要:
内容提要:
本文以复合艺术为基本视角,用艺术形式复合与分裂的对立统一观点来认识和分析词体,探讨了词体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主要类型等重要问题,并给予词体以明确定义和科学分类。

一、词体的本质
    什么是词体?这是一个属于诗歌形态学的问题。
      首先,词体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形式。
    从词的名称分析,词体必与音乐相关。具有音乐烙印的词的名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词的专用正式名称,如曲子、杂曲子(敦煌词《云谣集杂曲子》)、今曲子、曲子词等。曲子、杂曲子、今曲子命名偏重于乐,曲子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通称,杂曲子相对大曲而言,今曲子相对古乐府而言。
      第二类是词的非专用名称。如歌曲(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乐府(苏轼《东坡东府》)、近体乐府(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寓声乐府(贺铸《东山寓声乐府》)、乐章(柳永《乐章集》)、鼓吹(夏元鼎《蓬莱鼓吹》等。
      第三类是词的非正式名称,个人化色彩比较浓,如樵歌(朱敦儒《樵歌》)、琴趣(晁补之《琴趣外篇》)、笛谱(周密《蘋洲渔笛谱》)、渔唱(陈允平《日湖渔唱》)、别调(刘克庄《后村别调》)、遗音(陈德武《白雪遗音》)等。
      其次,词体是依曲拍为句的杂言诗形式。
    燕乐歌曲主要分大曲、杂曲两类,大曲中的歌唱要素只占其总体结构的小部分,杂曲基本上可由歌唱要素构成,所以燕乐歌曲主要是杂曲歌曲。
   “依曲拍为句”意味着语句对乐句的自然模仿,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同构对应,而配合不同曲体、不同节奏、不同旋律长度的燕乐曲调来创作,就形成了曲子词千姿百态的长短句形式。
     再次,词体是以平仄规律为主的格律诗形式。
   汉语音乐文学特别强调声辞配合关系,并且在引入或脱离音乐载体的变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文体,就与发挥汉语这种先天的音乐特质有关。
      但词体的平仄规律与诗体的平仄规律是根本不同的:
      其一,诗体的平仄规律主要来自诗歌本身拟音乐性的需要,词体的平仄规律主要来自歌唱时意义识别的需要。
      词体的平仄规律就是为了在感受乐的旋律的同时更易于识别辞的意义,这就必然要求辞的声音形式最大程度地趋近乐的声音形式,以克服语音的音高湮灭所造成的意义识别困难,这也是词体的平仄规律后来发展为元曲体的四声规律的根本原因。
     其二,诗体的平仄规律只是吟诵规律,是主动的诗歌格律,所以作诗就叫作诗;而词体的平仄规律属于声辞配合规律,是被动的诗歌格律,所以作词历来便叫填词。
     其三,诗体的平仄规律是简单的、对称的,词体的平仄规律是复杂的、非对称的,所以填词就需要词谱作为工具书,音乐谱消亡了,文字谱也大行其道。
      另外,词体还是以婉约为宗的抒情诗形式。
    著名的词体四标准:“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词以空灵为主,而不入于粗豪;以婉约为宗,而不流于柔曼。意旨绵邈,音节和谐,乐府之正轨也。”
     综合历代论词观点,词以婉约为宗,实际上反映了语言、题材、主题、意境、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内容。
    词作为一种“可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今人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绪论语),其婉约面目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一,杂曲歌曲的简单体制限制了词的篇幅与题材。
      第二,入乐协律束缚了词的写作手法。
    第三,宋词歌唱独重女音的风气影响了词的审美趣味和基本风格。
    第四,文人作词的传统决定了词的文体特征。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0: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词体的特征
    为了前与六朝乐府诗和唐声诗,后与元明南北曲相区别,我们更有必要探求词体的具体特征。
      词的根本属性是文学的而非音乐的,在复合艺术形式下它仍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它才能由音乐文学的、歌唱的曲子词发展为文学的、吟诵的词。
    词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平仄四声等要素构成其格律学特征,是基本不变的、相对稳定的。词的语言、题材、主题、意境、结构、技巧、风格等要素构成它的文学特征,是可变的、相对不稳定的,在苏轼、辛弃疾等人手中就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语言差异是“诗言雅,词言婉、曲言俗”,境界差异是“诗境蕴,词境隐,曲境显”,题旨差异是“诗旨正大,词旨狭小,曲旨尖新”,风格差异是“诗体庄重,词格柔媚,曲风豪泼”。
      “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从声辞配合关系角度分析“词依曲定体”的格律学特征。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依曲长为体是词的篇幅特征。依曲填辞的创作方式决定了曲子词的辞长与曲长是基本相称的,从而避免了乐府诗、近体声诗中往往因曲长辞短所造成的不便于歌唱的问题。辞长与曲长的相称性,是词体与乐府诗体、声诗体的区别;辞长的相对稳定性,是词体与元曲体的区别。
    第二,按乐段分片是词的结构特征。词体的结构形式有单片式、双片式、三片式、四片式四种,以双片式结构最为常见。词的依乐分片和以二片式为主要结构形式,既体现了变化与多样性,又体现了呼应与对称性,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形式美。所以宋词的依乐分片,上不类《诗经》的依乐分章、乐府诗的依乐分解、唐声诗的不分片,下不似元曲的依乐分调,是词体的显著性标志之一,自有一种特别的结构美。
       第三,依乐腔押韵是词的用韵特征。押韵是诗歌节律性的重要体现和意义停顿的显著标志,在音乐文学中又是音乐节律性和乐句停顿的反映。曲子词的押韵自有其特殊性,即表现在选韵、韵位、韵部三个方面。
    汉语音韵分为平声韵、仄声韵两大类,仄声韵又分为舒声韵与促声韵两种,上声、去声是舒声韵可以通押,入声是促声韵只宜单押,所以,汉语诗歌长期以来形成了平声韵、舒声仄声韵、入声韵三类分押的用韵传统。
      按照中国古典音乐理论,每个宫调的调式特征主要体现在调式音阶和调式主音上,每个调式音阶只有一个调式主音,叫做煞声或杀声,又叫起调毕曲,乐曲第一个乐句停顿处和结尾休止处必用到它,否则会犯入他调也就是跑调。但不是每个乐句停顿处都必须用调式主音,用了调式音阶其它重要音的,可叫旋律主音。调式主音、旋律主音在乐句停顿处共同产生节律性的自然呼应,这就是音乐文学用韵的音乐根据。
    词的韵位主要决定于乐句停顿,也就是《词源·讴曲旨要》所说的“大顿小住当韵住”。任二北《南宋词音谱拍眼考》认为“大顿”、“小住”用于句末押韵处。韵位的疏密与乐曲的均拍有关,乐曲的一均,相当于词的一韵。
     第四,依曲拍为句是词的句法特征。句法特征是词的最主要的格律学特征。
从词的句长看,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均有;从词的句式看,一言、二言缺乏变化,可以不论,三言有上一下二句、上二下一句,四言有上二下二、上一下三、上三下一句,五言有上二下三、上三下二、上一下四、上四下一句,六言有上二下四、上四下二、上二中二下二、上一下五句,七言有上四下三、上三下四、上二下五、上一下六句,八言有上一下七、上二下六、上三下五句,九言有上二下七、上三下六、上四下五句,比诗的句法复杂多了。若与元曲相比较,宋词尤其是令词保留了较多的诗的句法,南北曲就很少有诗的句法,而更带有口语化、散文化的味道。
     第五,依乐音用字是词的语音特征。语音特征是汉语音乐文学十分重要的格律学特征,词体的基本格律是平仄规律,它具体表现为宏观的平仄规律和局部的四声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0: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词体的类型
      历来对词体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音乐学的分类。最著名的令、引、近、慢四体,实际上是文人词经常使用的主要歌曲形式。分为三大类:大曲法曲小唱。
    另一种是文学的分类。分为大词、小词:“大词之料,可以敛为小词,小词之料,不可展为大词。”
       我们现在要提出的是格律学的分类,共有五个层次或五个方向的分类。
      第一个层次或方向的分类,是依据词的句法特征,将词体分为齐言体与长短句体两种,长短句体是词的主流形式,齐言体是词的非主流形式。
      提出不可列为曲子词的四条标准:
1、缺乏音乐载体的徒诗,不论齐言或杂言;
2、唐朝以后没有发展为词调的齐言声诗;
3、配合大曲歌唱的齐言声诗;
4、不具备异常格律特征的齐言声诗。
     第二个层次或方向的分类,是依据词的语音特征,将词体分为格律体和非格律体。
     第三个层次或方向的分类,是依据词的辞长特征,将词体分为正格、变格。
     第四个层次或方向的分类,是依据词的结构特征,将词体分为单片体、双片体、多片体。三片体、四片体均结构较长,但数量较少,故合为一种。
     第五个层次或方向的分类,是依据词的用韵特征,将词体分为平韵体、仄韵体、换韵体、间韵体、通韵体。
     第一、第二个层次或方向的分类因关系到词体的本质属性,为必要分类;第三个层次或方向的分类在词的音乐文学阶段无关紧要,但在词的文学阶段至关紧要,为重要分类;第四、第五个层次或方向的分类在词的音乐文学阶段或许有反映音乐载体的重要意义,但在词的文学阶段其音乐学意义难以显现,故为次要分类。

四、结束语
    我们可将词体定义为:一种兴于唐盛于宋,以燕乐杂曲小唱为主要音乐载体、杂言体为主流形式、平仄规律为基本格律、婉约抒情为基本风格的歌词形式。
     “填词远承乐府杂言之体,故能一调之中长短互节,数句之内奇偶相生,调各有宜,杂而能理,或整若雁阵,或变若游龙,或碎若明珠之走盘,或畅若流泉之赴谷,莫不因情以吐字、准气以位辞,可谓极织综之能事矣。” 所以,尽管曲子词后来失去了音乐载体,仍可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而至今流传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0: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链接

大中华诗词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hksc888.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2: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11 12:48 编辑

《论词体》读后1

赵曼初先生的《论词体》一文先从词体的本质论起,主要有三点:首先,词体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形式。其次,词体是依曲拍为句的杂言诗形式。再次,词体是以平仄规律为主的格律诗形式。不得不说这三点概括得很准确,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词,也叫曲子辞,约出于唐代,现在公认度较高的是以李白的《忆秦娥》为起点,这便是词体是以平仄规律为主的格律诗形式的写照。但历史上适乐的曲子辞却远在李白的《忆秦娥》便有的,这些曲子辞怎么算?宋人归为古乐府,以平仄规律为主的则归为新乐府,这点很重要,大致说明了古乐府与新乐府的分野并不在适乐不适乐而是在平仄规律上。

词历来被称之为倚声之学,这个声便是乐,从词的原始叫法曲子、杂曲子、今曲子、曲子词之上望文生义都可知词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歌辞之义,而歌辞一般都是倚托着乐谱的【不倚乐谱的叫徒歌】,所以在前人看来词为倚声之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后来宋词原有的乐谱遗失了,今人还要说其倚声是倚乐声的话就有点扯了,试问如今之天下谁还能拿出与词谱相适的宋代之乐谱来么?

所谓诗亡而词兴,词亡而曲兴,这个亡是不再歌之意,又所谓宋元之际,词曲不分,譬如张炎的《词源》便是还标有宫调的,再后来则不再歌宋词了,能歌之的归为元曲,后世的文史学家在文体的分类上据此而把词和曲分开,不再歌之的宋词则成了作纯文体看待,所以,今人口中的所谓倚声实际上是倚谱,即依词谱,词谱标平仄,所以这个倚声之学也就成了倚平仄谱之学,这是历史因素使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11 14:04 编辑

《论词体》读后2

人们在谈到近体的音乐性时总是含混不清地说平平仄仄的双音一节就构成了近体的抑扬之音乐性,这无论如何都令人生疑,难道古乐府、汉魏古风、诗经甚至于现代自由诗这些并不讲平平仄仄交替的诗体就没有音乐性了吗?不是的,这些诗体是语出自然的语言,所谓诗三百皆可弦歌以为乐,如古乐府、汉魏古风、诗经等远在四声、平仄之前就存在了,它们的音乐性所依的宫商角徵羽而不存在必然的双音节规律,现代自由诗则更宽,谱成曲的话所依的是当今之1234567音乐元素,哪么,为什么独独近体的音乐性是平平仄仄的双音一节之规律呢?赵曼初先生在《论词体》一文中说得也很明白,近体的音乐性是拟音乐性,请参考:诗体的平仄规律主要来自诗歌本身拟音乐性的需要,词体的平仄规律主要来自歌唱时意义识别的需要。

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拟音乐性即是人们人为拟构出来的音乐性,这样的音乐性虽然仍能歌之咏之,但更多是为了文体上的需要而规定的。

在诗与歌的分野上,钟嵘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於声律邪。据此能看出文体性与音乐性的分野其实很早就被提出来的,所以,出于唐代的近体之模拟音乐性也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论词体》一文也谈到了诗与词在音乐性上其它方面的差异,此不赘,原文照录:

     其一,诗体的平仄规律主要来自诗歌本身拟音乐性的需要,词体的平仄规律主要来自歌唱时意义识别的需要。
     其二,诗体的平仄规律只是吟诵规律,是主动的诗歌格律,所以作诗就叫作诗;而词体的平仄规律属于声辞配合规律,是被动的诗歌格律,所以作词历来便叫填词。
     其三,诗体的平仄规律是简单的、对称的,词体的平仄规律是复杂的、非对称的,所以填词就需要词谱作为工具书,音乐谱消亡了,文字谱也大行其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4: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11 14:24 编辑

《论词体》读后3
《论词体》一文的行文方式很值得网络理论爱好者学习,先提要,再在文中分大类,大类下分小类,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最后作结,理论嘛就是要让人明白的,这样的行文方式令人读来清清楚楚,起码都是值得我辈学习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暂无其余之感,兹抄结语最末段结了。

“填词远承乐府杂言之体,故能一调之中长短互节,数句之内奇偶相生,调各有宜,杂而能理,或整若雁阵,或变若游龙,或碎若明珠之走盘,或畅若流泉之赴谷,莫不因情以吐字、准气以位辞,可谓极织综之能事矣。” 所以,尽管曲子词后来失去了音乐载体,仍可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而至今流传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