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0

集句词

[复制链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4
贡献
22218
金钱
2914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7-22 14: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句词
集句诗始于晋,盛行于宋代元丰间,提倡者为王安石。此后效之者不少,俨然成为一时风尚,苏轼等人皆作有集句诗。而集句词大约随着集句诗的盛行而同时出现。宋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二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1](P145)王安石卒于元祐元年,元丰间退居金陵半山,则其作集句《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词即在此时,所以一般也把王安石当作集句词的最早作者。然而,苏轼《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词有题曰:“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做墨竹词。”那么,苏轼创作集句词的时间可能不会比王安石迟多少。因此,可以这样说,苏轼虽然不是集句词的始作者,但他却是第一个大量创作集句词的。
集句词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五七言体与杂言体。五七言体是指整首词都是辑取五言近体诗句与七言近体诗句构成,没有其他的句式。杂言体是指词中除了五七言句式外,还有二言、三言、四言的句式。集句词所辑多为古人诗句,尤其以唐人诗为主,如杜甫、韩愈、白居易、许浑、郑谷、李商隐、杜牧、韩偓等家之诗往往在选。但也有用近世人的诗或词者,而且大都不注出处。如苏轼《书曹希蕴诗》云:“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此语甚工。”[2](P2130)而苏轼所作墨竹集句词之末句正是“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这就是辑自“近世”人的诗句(其中“月移”、“月和”一字之别,当出于传写之异)。
集句词既然偏重于形式方面,内容方面似乎不太重要。但集辑前人诗句的目的,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根本上说,它仍然属于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一种,所以,在命笔运意时,内容方面还是需要着重考虑的。苏轼创作集句词并不是纯粹为了炫耀形式技巧,不是文字游戏,它有着自己的内容特点。
首先,抒发岁月匆匆、世事难如人意的人生感慨。如苏轼《南乡子》“怅望送春杯”、“何处倚阑干”二首,都是抒发春去人老的慨叹,表达久游思归的情怀。一者曰“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一者曰“胡蝶梦中家万里”,思乡之情殷殷可见,而“渐渐逢春能几回”、“明镜借红颜”又是悲伤老大,中心如煎。
其次,咏物之作。如苏轼的集句墨竹词上片云:“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真竹”:雨洗之后,竹身更加颀长修雅,如娟娟美人,竹叶嫩绿泛着青光,一阵细细的微风吹过,飘来缕缕清香,卷起珠帘,她的秀色又拂上书帙,清阴掠上酒尊。写竹而不限于竹,竹便得到了真气、灵气、书卷气和士大夫气,可谓传神之笔。过片“人画竹身肥臃肿”的一个“画”字,却将整个上片的“真竹”远距离拉开收缩进尺幅生绡中,点出那是“画竹”,然后紧接着“记得小轩”等句又迅速过渡到“真竹”,写在寂寞的夜晚,她和着皎洁的月色移影到人的东墙,从而使竹保持了生气,写活了竹之灵魂。
集句词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和创作特点。他兼具学者品格,不但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著述丰硕,还非常注重学养对创作的作用,常常于论文谈艺时提倡多读多诵前人作品。他的集句词创作与一般人的翻书觅句不同,不是临时性地从古人书中左抄右取,而是熟读默诵千万首之后,含英咀华,深叩其意,然后才在创作时抽取自如,左右逢源,似从自家心中、口中流出一般。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王若虚.滹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原载《文教资料》〈中旬刊〉2008年5月第14期,署名刘学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0 06: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