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确实分明,泾渭却又未必分明 水的泾渭分明现象常见,不足为奇。我在海上见过,在长江也见过。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亦称为“渭水”。源出甘肃省渭源县西的鸟鼠山,东南流经陕西省,至高陵县会泾水,又东流至朝邑县会洛水,注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亦称“泾水”,关中八川之一。源自甘肃省平凉西南的六盘山东麓;流入陕西省注入渭河。 泾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区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 话说成语“泾渭分明”,意思是说泾河水、渭河水一清一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与“井水不犯河水”成为近义词。 “泾清渭浊”出自《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後!(湜湜其沚:河水静止时,清澈见底。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渭水入泾泾水浑,泾水虽浑河底清。) 因此“泾渭分明”给我们提供了两条信息,一是泾渭两条河清浊分明,二是泾清渭浊。对此我一直深信不疑。 “泾渭分明”的原因何在,元代诗人曹伯启已提出“泾清渭浊源何异”的疑虑。但古人没解决这个问题。 2023.8.6.我们来到陕西高陵,这是“泾渭分明”的源头。竖的是大河,清;横的是小河,浊,像黄河一样的黄混。 “泾清渭浊”,岂不是竖的是泾,横的是渭?但不对呀,泾河是渭河的支流,岂有支流大于主流,还真成尾大不掉现象?岸上有牌子说明,原来竖的清的是渭,横的浊的是泾。这岂不是“泾渭分明”的两条信息有一条是假的?什么原因?卖个关子,让大家思考,跟着我往下看。 在明朝冯梦龙的小说中,明确出现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古今小说·滕大妖尹鬼断家私》:“守得一十四岁时;他胸中渐渐泾渭分明;瞒他不得了。” 关于两条河的清浊,唐李德裕《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泾渭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已指出“泾渭分明”,但没有指出谁清谁浊。 古人也有“泾浊渭清”的说法。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中说:“浊泾清渭何当分”(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宋代文豪苏轼笔下,有“兖兖河渭浊”的提法。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乾隆帝命地方官员勘察泾河与渭河源头,查验明白究竟孰清孰浊。平凉知府胡纪谟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泾河水清澈澄净,即使到了下游,也依然纯净如初。 清末学者谭嗣同对此做过仔细的观察,已发现泾渭的清浊不是固定的。认为河水的清浊,是随着季节时序而改变的,他在《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中说:“留心觇之,夏秋二水皆浊,冬春二水皆清,合流处亦随时清浊……岂可据为常清浊哉?”所以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并没有一定,是随着季节以及二河水位上升或乾枯而有所变化。 其实,决定一条河流是清是浊的关键,是这条河流所流经地区的植被状况与生态情况。据大数据监测显示,泾河每年7月至9月为洪汛期,12月至第二年2月为枯水期。泾河含沙量从5月开始逐渐增加,8月达到最高值,9月开始有规律递减,每年输沙量约2.84亿吨。中上游汛期降雨时,泥沙量增大,就比渭河水显得浑浊。不是汛期的时候,比渭河泥沙量小,泾河水就比渭河水要清澈得多。所以,一场暴雨过后泾河浊浪滔天。数天之后,河水恢复平静又清澈澄静。其实在泾渭分明这一现象背后,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两条河流周边的植被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环保问题,以及季节性洪水期等多重因素。不同时日、不同境况,也会看到不同的奇妙景象,这也许是最真实的“泾渭分明”。 这一下明白了么?我们到那是8月份,正是泾河汛期,所以泾浊渭清。岸上的“泾渭分明简介”说明牌便说得很清楚:大禹治水导泾入渭,使两河交汇。“泾河在高陵上马渡入渭”。“在7、8、9月汛期,泾河的含沙量可达平常的百余倍,呈现泾为浊而渭水相对为清,非汛期,基本皆为泾清渭浊。” . 附 “井水不犯河水” 位于安徽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的朱旺村是一座典型的徽州古村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而村内最为著名的景观,莫过于“井水不犯河水”的奇特景象。 这一景观源自村内著名的“九井十三桥”,一条朱溪河穿过整个村落,河上有十三座青石石桥,河中和河边共建有九口水井,因此得名“九井十三桥”。 在雨季来临时,朱溪河水位上涨,河流湍急而浑浊,但是神奇的是,这九口水井中的水却可以保持清澈见底,纹丝不动,与河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奇特景观。 据传说,这一景象就是成语“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所在地。朱旺村建立于隋末唐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朱氏子孙迁徙到此,安家生根,于是将此地改名为“朱旺村”,意为朱家兴旺之地。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村庄,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神奇和独特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