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9-24 10:14 编辑
孤雁出群格 (探头韵、衬韵、借韵、孤雁带群格) 孤雁出群格又叫“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或称孤雁带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带着一群黑雁振翅高飞。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 唐朝近体诗,最初规定奇句不许押韵。 由于受古风第一句常押韵的影响,人们要求松绑,于是考试允许第一句也可押韵,但为了不影响等级评定与联数的歧义,便规定第一句若押韵,只能押邻韵,邻韵不计韵数。 为什么首句不在四韵之数?那是因为格律诗初出时规定奇句不押韵,只能偶句押韵,因此韵的数量按联来计算,两韵表示两联四句,四韵表示四联八句,五韵表示五联十句,六韵表示六联十二句。考试中规定的韵便是如此计算。但在实际写作中,受古风影响,许多人首句也会押韵,这样给考试出了个难题,如果首句也算韵,则律诗会出现四韵和五韵。有的考生写八句四韵,有的考生写八句五韵,而题目定四韵,如何计分?于是中庸一下,确定首句不算韵,便不会对题目限制产生冲击。但首句押韵是事实,怎能不算?那怎么办?于是又想出一个妥协的办法,押韵可以,但不得用本部的韵,只能用邻韵,这样,既然它不是本部韵,当然不影响韵的数量计算,确实是个好办法。这样格律诗便又增加了首句邻韵通押的要素。所以近体诗便有了第一句邻韵通押的规定。 规矩执行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变味,樊笼会被冲破。人们写诗也不是都为了考试,因此平时写诗,很多人未必遵从邻韵通押的规定,于是随后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些诗人不仅邻韵通押,连不是邻韵的相近的韵部也通用起来。这样它便为辘轳格进退格孤雁入群格等的用韵铺路,辘轳格进退格就是既可用邻韵的韵也可用非邻韵的韵。然后它们形成一股合力,冲击着格律诗的用韵规范,为后来的词林正韵、曲韵、十三韵、新韵等充当先锋。 第二种是直接用本部的韵,不管什么邻韵通用,到宋朝时,首句同部韵更加常见。这种情况越到后来越严重,到后代居然也无人再非议了。于是首句邻韵通押最后于是成了空话一句。 唐宋出现了进退格、辘轳格、葫芦格,第一句押韵自然也应该定个什么格,把两种情况区别开来。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格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也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其实不光是“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在盛唐中唐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维等,包括皇上李隆基已经有借用邻韵的律绝。 但是清代的汪师韩其所著《诗学纂闻》中说:“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他认为所谓“孤雁出群”,是指“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由此首句和尾句两个名称混乱,造成了后代名称乱用的混乱。按照尊重首创的习惯,我们认为首句还是用孤雁出群为好。 对孤雁出群的理解,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即谢榛的“孤雁出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盬、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两点,一是首句不在四韵之数,所以可借韵为之;二是可借的必须是可通之韵。当时的这种规定与进退格辘轳格是有所不同的。 邻韵通押的出现,本为变体,即杂体,孤雁出群格没有破坏格律诗的偶数句押韵的原则,因此人们也比较认同,用的也比较多,尤其是晚唐两宋。当得到大家认可,便扶正了,成为正体中的一份子。而尾句的孤雁入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破坏了偶数句押韵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常用,至今它还是变体,即杂体,不能像孤雁出群一样进化为正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