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9-3-4
威望881
金钱2551
贡献1283
金牌会员
 
威望- 881 点
贡献- 1283 次
金钱- 2551 枚
|
发表于 2024-1-14 15: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论坛作业
绣菊32-清风徐徐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1、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其意是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说这家的境况并不富裕,但自给自足,吃穿不愁,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其意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日里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它们已被驯服了。这气氛是多么的和谐宁静。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诗人和锦里先生坐船泛舟游玩。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由于是江村,所以浣花溪流弯曲柴门外便是河流,相对柴门指两家门对门,随着时间推移,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章法布局
四句分结,颔联承上颈联启下
4,脉络,下字
这首诗的脉络很清晰,从进门到朱家,先写印象,再写感觉,再写朱家周边的环境和感受,最后收束在到家的日暮和夜月上,一条线串下来,清晰顺畅,整首诗,诗与画,画与诗,交错相融,很自然的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邻家的探访和周边景象的兴发与神怡的笔触,无累赘之笔。首联:称呼朱山人,锦里先生,交代朱山人是锦江人。乌角巾,指朱山人身份是平民。颔联:看透露出朱山人家里经常有客人到访,孩子见多了,因而看到杜甫来访很开心,非常热情。在台阶上觅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日里和人相处,已经是驯化了。颈联:四五尺,两三人是数字对,五六句是因果关系流水句。尾联:白沙,翠竹,,“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由于是江村,所以浣花溪流弯曲柴门外便是河流,相对柴门指两家门对门,随着时间推移,主人殷勤好客客人竟日淹留,中间的吃酒情节省略了,这是诗人的剪材,画家的选景。
5. 炼字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