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1|回复: 23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三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916

主题

19万

帖子

6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932
贡献
201820
金钱
2087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9 13: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似水年华 于 2024-1-9 13:39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对兴观群怨的不同见解,就说这么多吧。今天这一课,相当于一篇文献综述吧。综合了前人的观点,也包括了我自己的理解。仅供大家一个参考。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15日晚上八点。


5748

主题

23万

帖子

7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512
贡献
232711
金钱
25146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9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04-吾波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一)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他在居住的成都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即“南邻”(朱山人)。月夜,锦里先生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回家后,杜甫创作了这首《南邻》诗。
(二)诗意解读。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总是喜欢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白沙滩的翠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明月刚刚升起。
1.章法:此时用两幅图画组成,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情景交融,亲切清新,章法井然。
2.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3.脉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段叙事,语简意深;后段写景,语妙意浅。前面将主人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诗。
4.下字:老杜爱下“受”字,“野航恰受两三人”,诚用字之工,平易通俗。“锦里”、“乌巾”,以彩色字相映有情。“对”,注作“送”,棹舟过访,月生而未厌相对,作“送”字反觉意味殊短。
5.句法:五、六句清彻,入摩诘意象。“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对法。描写比邻风景,活似摩诘山水,使人依依欲相与身迎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1224

帖子

8131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7
贡献
1549
金钱
4044
QQ
发表于 2024-1-11 1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15-流星

解析杜甫诗词: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此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送别作者的事情。
全诗的布局为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前半篇为山庄风光,后半篇写江村送别。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描写南邻人的衣着和生活状态。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用背面敷粉的方法点出了邻人的好客。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写作者从水路坐小船出发的场景。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是写作者在船上回看江村的景色。

整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脉络清晰,一气呵成,如泉之流归大海,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8

帖子

42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07
贡献
995
金钱
1613
发表于 2024-1-11 20: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粟:芋头,粟米。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芋头和粟米,不能算是很穷的人。
乌角巾,三字就刻画出了一个具体的形象。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惯看,得食,主语倒装,谓语前置,侧面反映他家与人为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才深,恰受,准确形象的写出了锦江的深浅宽窄。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罢此诗,一个安贫乐道热情的农家浮在眼前。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力老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

帖子

5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2
贡献
129
金钱
219
发表于 2024-1-11 23: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07-心颜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七律 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历经战乱生活无着的作者,在友人的资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旁建成了自己的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草堂之南,有位邻居朱山人,号锦里先生。某一天作者拜访了这位邻居,趁兴写下这首诗,所以这首诗又名《与朱山人》。
解读:
首联介绍南邻的身份和家境,他号称锦里先生,戴着乌角巾,而乌角巾是隐士的装束,借以表明南邻是不慕名利之人。先生的园子里,有芋头和粟米可以收获,所以也算不得很贫穷。
颔联写南邻的和谐好客的家庭氛围:孩子们由于习惯了客人往来,看到客人都高高兴兴的,就连台阶下的鸟雀,也不避来人,悠然自得的进食,仿佛被主人驯化了一般。
颈联描写了邻家其实也是自家所处的环境,清清浅浅的秋水,只有四五尺深,因其水浅,所以航行其上的,也只能是承载两三人的小船。此联对仗非常漂亮,才深、恰受,下字精到。
结束了一天的访问,尾联写宾主尽欢而别的情景;江边的白沙和翠竹,都笼罩在暮色中,宾主二人在柴门外相对回首告别,天边月亮渐渐升起,撒下一片清辉。一个新字,可以体会到作者愉悦的心情。
此诗由两幅图画组成,诗中有画,前四句山庄访隐,后四句江村送别。脉络清晰,章法井然。驯、才深、恰受,相对、新等字,下的极为精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12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287
金钱
497
发表于 2024-1-12 14: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律研班第二十三讲绣菊菊组作业


绣菊13-静莲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作业要求:
认真解样读这首诗,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
1、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年),杜甫在西南漂泊,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居住的生活。浣花草堂不远处有个杜甫称之为"南邻"锦里先生。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去他家做客,归来后写的一首诗。


2、章法:
这首说是诗,却也是一幅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前半篇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则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3、布局:起承转合法。


4、脉络:
从到“锦里”先生家作客所见写起。到与锦里先生送别场景结束。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5、诗意:
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6、下字:
首句"乌角巾"表示主人隐者身份。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颈联"才深"、"恰受"用两个虚词形成流水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暗示已玩一整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21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2
贡献
543
金钱
829
发表于 2024-1-12 14: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23讲作业
绣菊05-戈平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一)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他在居住的成都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即“南邻”(朱山人)。月夜,锦里先生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回家后,杜甫创作了这首《南邻》诗。
(二)诗意解读: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总是喜欢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白沙滩的翠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明月刚刚升起。
    (三)章法、布局:
    1.章法:此时用两幅图画组成,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情景交融,亲切清新,章法井然。
    2.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3.脉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段叙事,语简意深;后段写景,语妙意浅。前面将主人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诗。
    4.下字:老杜爱下“受”字,“野航恰受两三人”,诚用字之工,平易通俗。“锦里”、“乌巾”,以彩色字相映有情。
     5.句法:五、六句清彻,入摩诘意象。“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水法。描写比邻风景,活似摩诘山水,使人依依欲相与身迎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25

帖子

2734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74
贡献
623
金钱
1038
发表于 2024-1-12 1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绣菊08-爱你一万年(花海飘香)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爱你一万年简析:这首诗是杜甫到成都后,经众好友大力支持下建了草堂,有了一时安身之地。一段时间后肯定会结识当地一些人。这首诗就写这样。
首句介绍了邻居,是一个勤劳朴素的当地人,他家经常种一些当地食物,能解决平常温饱,不是绝对贫穷。但好也只能是这样了。第三句写他家孩子见到客人来很喜欢,第四句写鸟也很乖,受到训练的一样。三四句是进一步丰满一个深厚邻居家形象。第五六句写活动,在水上游玩。七八句收结。玩了一天。到晚上才回来。
在农村来说,一切都比较平淡闲适。没有浓装厚彩。
这首诗布局总分分总。杜甫的诗大多不是直接去表达。是铺斜出来让读者去理解去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1

帖子

8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6
贡献
207
金钱
314
发表于 2024-1-12 17:4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二十三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组12.海云飞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背景介绍,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做,写于上元元年
(公元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浣溪沙畔的草堂,而南边邻居住着一位姓朱的隐士号称锦里先生,作者登门拜访所度过的难忘的一天。

释义:南邻,南边邻居,乌角巾,黑色四方有角的头巾。芋栗,芋头,板栗。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对,送。
布局:两幅画面组成的,一副是写锦里先生热情好客,家庭介绍,一副是写,游玩后想送的离别景。

首联,写锦江有位隐士头戴乌黑的头巾,园子里每年收货芋头和板栗,家庭还可以不算穷人。

颔联,是流水对,采用了背面敷粉法。是写他家里经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是喜上眉梢,鸟雀在台阶和庭院里觅食,他们都驯服了。

颔联,句法,主谓宾结构。四五尺,两三人,江水不深,也辽阔,船是蓬舟,很小的那种。
意思是,秋天的锦江水才四五尺深,野渡航行的船才能容纳两三人。

尾联,江村暮,月色新,可以看出锦里先生做的地方,安详宁静,风景优美。
意思是,天色已晚,江边的沙滩翠竹林渐渐笼罩在夜幕之中,锦里先生送我们离开时,正是一轮明月刚刚升起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2

帖子

15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6
贡献
346
金钱
588
发表于 2024-1-12 19: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组-洗尘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1.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诗。

2.诗意解读
《南邻》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热情相待又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这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章法
全诗用两幅画面组成,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布局
起承转合四分法。

5.脉络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了出来。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秋水”一联,自然而别饶生趣。“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6.下字
“受”字杜惯用,故不足奇。然入他人手,定是“载”字矣(“野航恰受”句下)。前段叙事,语简而意深;后段写景,语妙而意浅。盖前面将主人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文也。“锦里”、“乌巾”亦以彩色字相映有情。三句尤深。盖富翁好客不难,贫士好客难,贫七家人不厌客为尤难。非平日喜客之诚,浃入家人心髓,何以有此。

7.句法
诗善炼格。前段叙事,数层括以四语;后段写景,一意拓为半篇。“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对法。

8.炼字
颔联儿童喜的喜字,写出主人的好客;鸟雀驯的驯字,写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4

帖子

20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19
贡献
473
金钱
797
发表于 2024-1-12 2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19-深山闲人
解析杜甫诗:
南邻
杜甫〔唐代〕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二、诗意解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粟:芋头,粟米。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芋头和粟米,不能算是很穷的人。
乌角巾,三字就刻画出了一个具体的形象。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惯看,得食,主语倒装,谓语前置,侧面反映他家与人为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才深,恰受,准确形象的写出了锦江的深浅宽窄。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罢此诗,一个安贫乐道热情的农家浮在眼前。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力老道。
三、章法
这首说是诗,却也是一幅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前半篇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则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四、布局
起承转合法。
五、脉络
从到“锦里”先生家作客所见写起。到与锦里先生送别场景结束。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54

帖子

3445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72
贡献
824
金钱
1323
发表于 2024-1-12 2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讲作业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绣菊--梦依魂牵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离作者居住的浣花溪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解读: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很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他乐呵呵的面容。连鸟雀也服服帖帖的,经常来台阶上觅食。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慢慢覆盖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章法布局是起承转合。

4、布局:分分分总。
5、脉络: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

6、下字
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

7、句法
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8、炼字方面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此诗由两幅图画组成,诗中有画,前四句山庄访隐,后四句江村送别。脉络清晰,章法井然。驯、才深、恰受,相对、新等字,下的极为精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3

帖子

14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337
金钱
543
发表于 2024-1-12 21: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寒澈清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意解读:
布局:采用起承转合四分法。
首联前分句交代南邻外貌,“锦里”“乌巾”色彩相映人物刻画鲜明,后分句写南邻生活状况,“不全贫”指生活不富裕但能维持。“不全贫”三字为颔联“惯看宾客”埋下伏笔。刻画出一位虽家不富裕但热情好客的隐者形象。
颔联是因果关系且采用倒装句法,正常语序:儿童(因)惯看宾客(所以)喜,鸟雀(因)得食阶除(所以)驯。采用背面傅粉法,从“儿童”“鸟雀”不怕生又都很欢喜上,侧面写出南邻热情好客。
颈联写景兼叙事。“秋水”与“园收”时令呼应。“恰受”可见心情不错,两个人乘船游玩很开心。
尾联紧承六分句,游玩之后天色已晚锦里先生送诗人回家,这个时候正好月亮刚刚出来,银色笼罩在沙滩翠竹上一片宁静。以景收结,此时无情胜有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5

帖子

14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6
贡献
321
金钱
562
发表于 2024-1-12 21: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30—筇林红袖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唐·杜甫  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
1.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章法:首联以“观”起兴,直接已见到了锦里先生的样貌和他园中的景象而进入“兴”联想。想象着锦里先生虽为隐士之居,但还不是全贫之家。
颔联从儿童见客的态度和鸟雀见人不惧体现这一人家的品性和时常有客来访的待人接物之和善。
颈联转笔写和主人出去游湖,心情愉快。
尾联收束以“江村暮”、“柴门月色新”体现已留客至天黑,以景衬托这一天的美好尽兴。更是在叙述主人的好客诚挚的品性情感。
3.布局:分分分总
4.脉络: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5.下字:首句“乌角巾”形象的体现出主人隐士生活的特点形象。次句“园收芋栗未全贫”中的“收”和“未”体现了家道境况和安于境况的心态。
颔联上句“惯看宾客儿童喜”的“惯”字体现出一种常态,说明主人家并不是弊守自端的人,而是客来长往家,下句“得食阶除鸟雀驯”句中的“驯”体现鸟都和人混熟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才”体现承舟游湖的恰到好处,次句“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字体现刚刚好的情态。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一个“暮”字以时间的过渡体现玩的尽兴。“相对柴门月色新”“相对”表达了空间的转换,结束了一天的客访到家了,“月色新”也是时间上的延续,说明到家时月亮都已经出来了,这一天好愉快呀。
6.句法:首句“锦里先生乌角巾”谓语省略。次句正常语序。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和“得食阶除鸟雀驯”倒装。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流水句。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宾语前置。
7.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帖子

8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6
贡献
207
金钱
336
发表于 2024-1-12 23: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31-梅岭
解析杜甫诗:
南邻
杜甫〔唐代〕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一、创作背景
  杜甫此诗作于居住在成都浣花草堂时,期间闲居无事,生活颇为惬意。恬淡平静的生活,写诗则是其一大乐趣。此诗则是专门记人,放之今天,如同写一篇题为我的邻居的文章。不同的是,杜甫写这首诗则是出于兴致,信手写就,是轻松而有趣味的。今人则往往是出于要完成任务,不得不写,费神费思,颇以为累。
二、诗意解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粟:芋头,粟米。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芋头和粟米,不能算是很穷的人。
乌角巾,三字就刻画出了一个具体的形象。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惯看,得食,主语倒装,谓语前置,侧面反映他家与人为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才深,恰受,准确形象的写出了锦江的深浅宽窄。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诗歌中流露出杜甫对南邻的羡慕和敬仰之情,以及对隐者生活方式的向往和钦慕。此外,诗歌还描绘了南邻家虽清贫但能热情招待来访者的情景,以及这种友情为杜甫带来的诸多欢乐时光。整首诗充满了对简单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罢此诗,一个安贫乐道热情的农家浮在眼前。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力老道。
三、章法
这首说是诗,却也是一幅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前半篇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则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四、布局
起承转合法。
五、脉络
从到“锦里”先生家作客所见写起。到与锦里先生送别场景结束。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六、下字:老杜爱下“受”字,“野航恰受两三人”,诚用字之工,平易通俗。“锦里”、“乌巾”,以彩色字相映成趣。“对”,注作“送”,棹舟过访,月生而未厌相对,作“送”字反觉意味殊短。
七、句法:
颔联用背面傅粉的方法写出了邻人的好客。
颈联清彻,入摩诘意象。“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水法。描写比邻风景,活似摩诘山水,使人心旷神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286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09
贡献
680
金钱
1095
发表于 2024-1-13 00: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对兴观群怨的不同见解,就说这么多吧。今天这一课,相当于一篇文献综述吧。综合了前人的观点,也包括了我自己的理解。仅供大家一个参考。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15日晚上八点。

绣菊09-非鱼红色

背景介绍:描绘了诗人在成都锦里的一位隐居邻居的生活情景,“观”察社会。
杜甫此诗作于居住在成都浣花草堂时,期间生活颇为惬意。
1.章法:起承转合
2.典故:诗中没有明显使用典故,但"乌角巾"一词来自《后汉书·王莽传》,暗示了诗中的主人公锦里先生是一位隐居的士人。
3.布局:整首诗以描绘锦里先生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对锦里先生的外貌、家境、性格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卷。
4.脉络:诗人通过描绘锦里先生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纷繁世界的厌倦。
5.句法: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使诗句更加优美、生动。
6.炼字: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如"收芋粟"、"惯看"、"得食"、"驯"等,形象地描绘了锦里先生的生活情景。

综上所述,《南邻》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七言律诗,通过对锦里先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在章法、典故、布局、脉络、句法和炼字等方面,杜甫都展现了高超的诗歌技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59

帖子

1957

积分

版主

沧浪诗社雅韵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99
贡献
448
金钱
752
发表于 2024-1-13 10: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17-草田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意解析
布局:采用总分分总布局
首联介绍南邻的身份和家境,他号称锦里先生,戴着乌角巾,而乌角巾是隐士的装束,借以表明南邻是不慕名利之人。先生的园子里,有芋头和粟米可以收获,所以也算不得很贫穷。
颔联写南邻的和谐好客的家庭氛围:孩子们由于习惯了客人往来,看到客人都高高兴兴的,就连台阶下的鸟雀,也不避来人,显得训顺亲近。
颈联描写了邻家其实也是自家所处的环境,秋天的溪水,只有四五尺深,也只好承载两三人的小船划行。此联对仗工稳漂亮,才深、恰受,用字精准到位。
尾联写宾主尽欢而别的情景;江边的白沙和翠竹,在新月掩映下显得清幽自然美丽,宾主二人在柴门外相对回首告别,天边月亮渐渐升起,撒下一片清辉。极具画面感,也看出主人盛情好客,竟日淹留!
全诗由两幅图画组成,诗中有画,画中成诗,前四句展现山庄访隐图,后四句江村送别图。脉络清晰,章法有序。剪裁得当,下字用词笔法老道,颇具匠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8

帖子

1457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驿站吟风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0
贡献
334
金钱
565
发表于 2024-1-13 21: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20-瘦田耕农

解析杜甫诗词: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此诗上半篇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做客,下半篇写作者与邻居秋游的事情。
全诗的布局为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主语拆分句,乌角巾和不全贫点出南邻人半隐士的生活状态。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用背面敷粉的方法点出了邻人的好客与忘机。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写作者与邻居坐小船秋游的场景。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是写作者与邻居玩的很尽兴,景色优美,直到日暮才舍得回家,到家时月亮刚好升起来了,两人打开相对的柴门,依依惜别,各自回家。
本诗全篇清新淡雅,通过写邻居侧面反应了自己对草堂半隐生活的满足,与内心的暂时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824

帖子

5722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16
贡献
1224
金钱
2242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4-1-14 14: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16碧海晴空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背景:
这首《南邻》,创作于杜甫携家人在草堂安定下来以后的时期。生活暂时不必流离失所,有了固定的住处,有好友相助,杜甫一家暂时安定下来,不必为衣食发愁,还有好邻居相处融洽,其乐融融。
解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首联一分句简单交代南邻即锦里先生,及南邻的外貌特征。他戴着一方黑色的头巾。二分句写邻居的家境,园子里收获了芋头和板栗,日子算不上特别困难。未全贫,说明邻居家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是至少他家园子里还有吃的。也就是当时一般农人的条件,暗含了这一般农人的生活也要比自己靠朋友接济的日子要强些。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颔联从侧面烘托了南邻先生的为人和人品。邻居家看惯了宾客的小孩儿对客人并无陌生之感,而是心生欢喜笑脸相迎。庭院里台阶上的鸟儿已经和人混熟了,一点儿也不怕人,自然是主人时常洒些鸟食,鸟儿知道主人并无恶意,所以并不害怕。这让杜甫感觉十分温暖。
惯看和喜,精当地写出了南邻家小孩的热情好客,也说明大人亦是如此,才能使孩子耳濡目染而习惯客人的到访,并热情招待杜甫这位客人。驯,说明主人经常喂食这些鸟儿并不伤害它们,才使得鸟儿与人和谐相处并不惊怕。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颈联写在主人家逗留一天,天色已晚,主人送杜甫回家。秋日里,水位下降了,水深才不过四五尺,所以摆渡的小船儿只能承受三两个人的重量。前后两个分句是因果关系。才和恰两个虚字下得巧妙,四五尺,两三人,对仗工稳漂亮。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这是主客相别的情景。岸边是白色的沙石,青翠的竹林,小小的江村,已经是日暮西山的时候了,天边的月儿慢慢升起来,月色清新,照着相对的两扇柴门
,杜甫到家了。一个新字,写出了此刻作者愉悦的心情。
布局:起承转合。
脉络:作者开篇简洁介绍南邻的形象,接着交代他的家境。然后侧面烘托,用儿童喜和鸟雀驯来描写邻居的热情好客和与人为善的品性。再写主人相送,一直驾着小船儿,乘着月色把作者送到家门口。有详有略,取舍得当,南邻锦里先生的形象呼之若出,如在眼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2

帖子

59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81
贡献
1283
金钱
2551
发表于 2024-1-14 15: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论坛作业
绣菊32-清风徐徐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1、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其意是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说这家的境况并不富裕,但自给自足,吃穿不愁,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其意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日里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它们已被驯服了。这气氛是多么的和谐宁静。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诗人和锦里先生坐船泛舟游玩。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由于是江村,所以浣花溪流弯曲柴门外便是河流,相对柴门指两家门对门,随着时间推移,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章法布局
四句分结,颔联承上颈联启下
4,脉络,下字
这首诗的脉络很清晰,从进门到朱家,先写印象,再写感觉,再写朱家周边的环境和感受,最后收束在到家的日暮和夜月上,一条线串下来,清晰顺畅,整首诗,诗与画,画与诗,交错相融,很自然的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邻家的探访和周边景象的兴发与神怡的笔触,无累赘之笔。首联:称呼朱山人,锦里先生,交代朱山人是锦江人。乌角巾,指朱山人身份是平民。颔联:看透露出朱山人家里经常有客人到访,孩子见多了,因而看到杜甫来访很开心,非常热情。在台阶上觅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日里和人相处,已经是驯化了。颈联:四五尺,两三人是数字对,五六句是因果关系流水句。尾联:白沙,翠竹,,“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由于是江村,所以浣花溪流弯曲柴门外便是河流,相对柴门指两家门对门,随着时间推移,主人殷勤好客客人竟日淹留,中间的吃酒情节省略了,这是诗人的剪材,画家的选景。
5. 炼字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90

帖子

35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36
贡献
824
金钱
1373
发表于 2024-1-14 16: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冬日♣♣春天 于 2024-1-14 17:11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论坛作业
绣菊35-冬日春天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答,
第一,系统介绍作者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第二,诗意解读
1、首先这首诗的章法,是起承转合
2、不局,全诗用两幅画面组成,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局独特新颖引人眼球给人以不同的画面感同时也体现出诗人此时的惬意生活情趣。
3、脉络,此诗写作者过访南邻朱山人家,朱山人热情相待,又趁秋水初涨,陪同乘船游览,到黄昏月上,才亲自送其归家。脉络清晰明朗,先是拜访人家然后再观看院里细节,然后陪同,至回家,逻辑安排有序,给人一种真实到访了一样的感觉。
4、下字,句法,炼字
先看首联,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yù)栗(lì)未全贫。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粟:芋头,板栗。
颔联,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xùn)。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宾客:一作“门户”。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颈联,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深:一作“添”深比添用的好添好像有添加了。
航:小船。一作“艇”。
尾句,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村:一作“山”。
暮:一作“路”。
对:一作“送”。
柴门:一作“篱南”村暮要比山路用的好,因为村暮能体现出是傍晚来回扣月色。
下字通熟易懂,炼字也精准芋粟,一字一意表述到位,句法没有特别的句法。
感觉很适合我们初学者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8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231
金钱
331
发表于 2024-1-15 03: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第二十三讲绣菊21—四两三钱作业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答:​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粟:芋头,粟米。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芋头和粟米,不能算是很穷的人。
乌角巾,三字就刻画出了一个具体的形象。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惯看,得食,主语倒装,谓语前置,侧面反映他家与人为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二)诗意解读: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总是喜欢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白沙滩的翠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明月刚刚升起。
    (三)章法、布局:
    1.章法:此时用两幅图画组成,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情景交融,亲切清新,章法井然。
    2.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3.脉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段叙事,语简意深;后段写景,语妙意浅。前面将主人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诗。
    4.下字:老杜爱下“受”字,“野航恰受两三人”,诚用字之工,平易通俗。“锦里”、“乌巾”,以彩色字相映有情。
     5.句法:五、六句清彻,入摩诘意象。“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水法。描写比邻风景,活似摩诘山水,使人依依欲相与身迎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0

帖子

8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7
贡献
165
金钱
369
发表于 2024-1-15 13: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29-淡墨疏痕

解析杜甫律诗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作业 解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历经战乱生活无着的杜甫,得友人资助在成都浣花溪旁建成了自己的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距草堂南边不远,有位邻居朱山人,号锦里先生。某一天杜甫拜访了这位邻居,趁兴写下这首诗,所以这首诗又名《与朱山人》。
【诗意解读】 首联介绍南邻的身份和家境。他号称锦里先生,戴着乌角巾,而乌角巾是隐士的装束,借以表明南邻是不慕名利之人。先生的园子里,有芋头和粟米可以收获,所以也算不得很贫穷。
颔联写南邻的和谐好客的家庭氛围。孩子们由于习惯了客人往来,看到客人都高高兴兴的,就连台阶下的鸟雀,也不避来人,悠然自得的进食,仿佛被主人驯化了一般。
颈联描写了邻家其实也是自家所处的环境。清清浅浅的秋水,只有四五尺深,因其水浅,所以航行其上的,也只能是承载两三人的小船。
尾联写宾主尽欢而别的情景。江边的白沙和翠竹,都笼罩在暮色中,宾主二人在柴门外相对回首告别,天边月亮渐渐升起,撒下一片清辉。
【章法】 此诗画面感强烈,似由两幅图画组成,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情景交融,亲切清新,章法井然。
【布局】 起承转合四分法。
【脉络】 全诗以作客时间顺序为脉络。从访到游到别,通篇都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观兴群感来表达出对南邻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下字】 首联的“锦里”、“乌巾”,以彩色字相映有情。颔联的“喜”和“驯”,下字精准且这富特色。颈联的“才深”“恰受”,用字精到,通俗而不平易。尾联一个“新”字,令作者的心情跃然纸上。
【句法】 首联前分句省略了谓语,后分句省略了主语。锦鲤先生(头戴)乌角巾,(锦鲤先生)园收芋栗不全贫。颔联的“儿童喜”、“鸟雀驯”,为倒装法。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为因果关系的流水句。尾联“江村暮”,“月色新”为定语后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98

帖子

191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楹联三兼曲二、赋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6
贡献
492
金钱
717
发表于 2024-1-29 21: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绣菊22-黑咖啡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作业点评:
首联即点题,先总述了这位南邻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形象(头戴乌角巾),有身份(园收芋粟不全贫)。
颔联承接细写这位南邻的日常。日常是这位南邻先生非常好客,他家经常有客人来,家里的孩子都已经不认生了,可以和宾客喜笑谈天。四分句写他和家人都很和善,和善到附近的鸟雀都像驯化过的家禽一般,喜欢经常到他家台阶上寻食,而不怕人。
颈联一转,写杜夫子经常和这位南邻驾小船出游,秋天的溪水不深,恰好能承受两三人坐船的深度。
尾联收结,说他们驾船出游到傍晚才回来,这位南邻一直送他到家门口才离开。
本诗全篇四分法结构,以介绍人物出场,过渡到承接介绍人物平时生活环境,再转到作者与这位南邻出游,最后是以对应颈联的时间推移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19: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