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19

转载老师《写诗的原理十一(怎样认识表达) 》

[复制链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4 09: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诗的原理
十一、怎样认识三种方式的表达
与写感性诗哲理诗比较起来,写议论诗纵然语言相对浅显,但认识的深刻性是最大的优势,唯有可能不易理解。这种情况是人与人认识上的差异造成的,特别是经历经验和价值观的差异制约着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反过来想,这也是议论诗更具有信息传递迅捷,富于宣传作用的地方,毕竟认识的深刻性是瞄向真理的表现,越深刻越接近真理,但也无法回避的是,人对真理的把握能力总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写诗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相比议论诗,感性诗有着语言上的各种优势,当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也应是首选,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也允许用非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最主要的是把感性体现出来,起到足以拨动读者感性思维的作用,进而通过直观效应让人也能有同样或接近的感性体验,并有所感悟、品味和思考。
写哲理诗,则兼具了感性诗和议论诗的两种优势,感性方面语言较自由,讲究经得起品味,哲理方面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或含蓄或直白都要把理性的东西毫无滞障地托出来,最终凸显为通过引出某种道理或寓理以激发思考为主。哲理诗有最易让人回味和津津乐道的特点。
不论写感性诗哲理诗还是写议论诗,都是在外界带动下由灵感效应触动人的情绪,进而引发思维活动,单就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来看,区别在于一个侧重生情,一个侧重生议,侧重生情则侧重寻找形象依托,侧重生议则侧重以抽象建立联系,故才有了不同表达效果。
把诗的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说就是,感性诗突出感性,以情为主,主观性很强,意思复杂多元,可含蓄可明了,其中所表达的道理强调蕴含而非外扬,也就是更倾向让人悟;
哲理诗突出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以情夺人,以理跟上,主观性是玄虚,理性才是目的,意思或含蓄或明了,都是为了迂回着引出道理,也叫“寓理而出”,道理才是意思的核心;
议论诗突出理性,以议论和揭示道理为主,讲究论证,必须有议论过程,允许有感性手法和感性依据,不允许主观,不以情为主,而以整体日常思想感情为贯穿,意思必须清晰明了,以揭示道理,特别是观点态度,为意思的最终目的。
要彻底认识三种表达方式的写诗区别,还是要从原理上开始。任何事物的原理都不是一个平面或一条直线,而是立体的,结构复杂的,犹如大树的根系,既有总的轮廓,也有局部结构,更有不同的层次、地位和多角度观察等各式各样的联系和组成规律,所以在对原理的体会和把握上绝不能“一根筋”。
“一根筋”的结果是使认识停止,如果这样,不管处于认识的哪一层,深刻与否,最终都还是要停留于所发现的表面而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难免不从此自恃和任性起来,乃至一条道跑到黑。
这和前面说规律的适用性时意思是一样的,“规律始从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客观存在着的”,这方面既需要认知再认识,也同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不然规律就还会出现所谓“非适用性”问题,也就意味把规律人为地送进了死胡同。
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例。在毛泽东之前,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教条的,不仅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问题,还给中国革命造成了血的重大损失?是没人能够结合中国国情认识再认识,更没人能够进行新的阐述,因而造成马克思主义原理到底适用于中国哪个方位,哪个点面线上,就没人能够发现,就等于让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是失败的,“非适用性”的。
认识到此,同样不能停止。一旦认识停止,必然意味要么往深处什么都不再能够看到,要么如同遇到难题就卷刃一样,跑了偏还以为有所见地。就比如,试问,在当今这个毛泽东后时代,是不是应该重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走过的路?显然不行,因为这在回避毛泽东思想的情况下,仍是教条的,片面的,主观的。
由于智慧的不同,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道路,不意味必然得出同样深的认识或更深的认识,就免不了还是失误,所以必须避免主观静止地对待唯物主义,而要继续客观地坚持唯物主义,只有把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挖掘出来,才是永远站在所有前人肩膀上的正确的认识再认识,而非任何主观定义下想从哪开始就从哪开始的所谓“认识再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认识的无止境。
这也应该是所谓“摸石头过河”的真正道理。面对未知,“摸石头过河”不是瞎摸一气的借口,而是要在见到“石头”的轨迹上去进行新的探索,是从身后、脚下、左右的已知出发,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和广泛借鉴的共同基础上,然后捋出前行应有的规律,不能毫无根据在还没有见到“石头”和不知深浅时,就说成“摸石头过河”,这是偷换概念。
那么,“石头”是哪里来的?当然是以前留下来的,或是前人,或是旁人,或是自然,总之是可以凭借着不断向前探索的已有依据,这个既不能当睁眼瞎,也不能自以为是,不然就不仅是偷换概念这一无知和认识匮乏问题了,而是故意挟功利之心,纯粹在犯主观主义,是瞎猫碰死耗子似的胡拼乱闯。
由此来想想,该怎么认识诗的三种方式的表达,是该按个人的主观理解而固守成见偏见,还是该客观正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来从原理上理解写诗及其表达,并走正学诗写诗的路子?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的原理
十一、怎样认识三种方式的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写感性诗哲理诗比较起来,写议论诗纵然语言相对浅显,但认识的深刻性是最大的优势,唯有可能不易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情况是人与人认识上的差异造成的,特别是经历经验和价值观的差异制约着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过来想,这也是议论诗更具有信息传递迅捷,富于宣传作用的地方,毕竟认识的深刻性是瞄向真理的表现,越深刻越接近真理,但也无法回避的是,人对真理的把握能力总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写诗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比议论诗,感性诗有着语言上的各种优势,当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也应是首选,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也允许用非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最主要的是把感性体现出来,起到足以拨动读者感性思维的作用,进而通过直观效应让人也能有同样或接近的感性体验,并有所感悟、品味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哲理诗,则兼具了感性诗和议论诗的两种优势,感性方面语言较自由,讲究经得起品味,哲理方面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或含蓄或直白都要把理性的东西毫无滞障地托出来,最终凸显为通过引出某种道理或寓理以激发思考为主。哲理诗有最易让人回味和津津乐道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6: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写感性诗哲理诗还是写议论诗,都是在外界带动下由灵感效应触动人的情绪,进而引发思维活动,单就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来看,区别在于一个侧重生情,一个侧重生议,侧重生情则侧重寻找形象依托,侧重生议则侧重以抽象建立联系,故才有了不同表达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6: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诗的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说就是,感性诗突出感性,以情为主,主观性很强,意思复杂多元,可含蓄可明了,其中所表达的道理强调蕴含而非外扬,也就是更倾向让人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6: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哲理诗突出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以情夺人,以理跟上,主观性是玄虚,理性才是目的,意思或含蓄或明了,都是为了迂回着引出道理,也叫“寓理而出”,道理才是意思的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8: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议论诗突出理性,以议论和揭示道理为主,讲究论证,必须有议论过程,允许有感性手法和感性依据,不允许主观,不以情为主,而以整体日常思想感情为贯穿,意思必须清晰明了,以揭示道理,特别是观点态度,为意思的最终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1: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彻底认识三种表达方式的写诗区别,还是要从原理上开始。任何事物的原理都不是一个平面或一条直线,而是立体的,结构复杂的,犹如大树的根系,既有总的轮廓,也有局部结构,更有不同的层次、地位和多角度观察等各式各样的联系和组成规律,所以在对原理的体会和把握上绝不能“一根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根筋”的结果是使认识停止,如果这样,不管处于认识的哪一层,深刻与否,最终都还是要停留于所发现的表面而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难免不从此自恃和任性起来,乃至一条道跑到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1: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和前面说规律的适用性时意思是一样的,“规律始从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客观存在着的”,这方面既需要认知再认识,也同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不然规律就还会出现所谓“非适用性”问题,也就意味把规律人为地送进了死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2: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例。在毛泽东之前,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教条的,不仅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问题,还给中国革命造成了血的重大损失?是没人能够结合中国国情认识再认识,更没人能够进行新的阐述,因而造成马克思主义原理到底适用于中国哪个方位,哪个点面线上,就没人能够发现,就等于让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是失败的,“非适用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2: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到此,同样不能停止。一旦认识停止,必然意味要么往深处什么都不再能够看到,要么如同遇到难题就卷刃一样,跑了偏还以为有所见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2: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比如,试问,在当今这个毛泽东后时代,是不是应该重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走过的路?显然不行,因为这在回避毛泽东思想的情况下,仍是教条的,片面的,主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2: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智慧的不同,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道路,不意味必然得出同样深的认识或更深的认识,就免不了还是失误,所以必须避免主观静止地对待唯物主义,而要继续客观地坚持唯物主义,只有把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挖掘出来,才是永远站在所有前人肩膀上的正确的认识再认识,而非任何主观定义下想从哪开始就从哪开始的所谓“认识再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认识的无止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应该是所谓“摸石头过河”的真正道理。面对未知,“摸石头过河”不是瞎摸一气的借口,而是要在见到“石头”的轨迹上去进行新的探索,是从身后、脚下、左右的已知出发,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和广泛借鉴的共同基础上,然后捋出前行应有的规律,不能毫无根据在还没有见到“石头”和不知深浅时,就说成“摸石头过河”,这是偷换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6

主题

7万

帖子

2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441
贡献
73120
金钱
824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2: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石头”是哪里来的?当然是以前留下来的,或是前人,或是旁人,或是自然,总之是可以凭借着不断向前探索的已有依据,这个既不能当睁眼瞎,也不能自以为是,不然就不仅是偷换概念这一无知和认识匮乏问题了,而是故意挟功利之心,纯粹在犯主观主义,是瞎猫碰死耗子似的胡拼乱闯。
由此来想想,该怎么认识诗的三种方式的表达,是该按个人的主观理解而固守成见偏见,还是该客观正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来从原理上理解写诗及其表达,并走正学诗写诗的路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9-28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