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08-09 09:30 点击:657 评论:3 七绝 以诗代序
一朝百姓得翻身,印柄抓牢不羡神。都有尊严方幸福,岂能只看有钱人。 file:///C:/Users/52413/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写诗的原理 一百二十、怎样从自律体会修养 自律就是修养,是指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人能自律,既是有良好自我意识的表现,也是内因强大的表现。没有良好自我意识,内因不可能强大,内因不强大,也不可能有良好自我意识。只有自我意识合理,内因坚定,才会有自律意识,并形成有效自律。 自律与法律,没有自律就没有法律的遵循,光强调法律而不强调自律,法律便是空中楼阁,这就如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没有道德,法律仅仅是一厢情愿。道德是非外界强制性的,自律也是非外界强制性的,都需要人自身先有好的觉悟,并形成随时随地的自觉行为,才能有很好的表现。这就是自律。 自律是从内因开始的主动修养,是把一切好的意识变为主动信守和自觉行为的内化举动和这样的意志力。内因是精神的所在,本身就是一定道德感和思想感,即“三观”的体现,所以自律相对于法律,法律在自律中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遵循,甚至由于对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合理自我意识,根本无需知道哪些是被约定为法律的,哪些是非强制性的,仍然会有对法律的良好表现。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反而要比那些文而不化的人更能遵守法律。法律是死的条条框框,脑袋里死记硬背再多,人心上装不下,就不可能变成有血有肉的修养。 实际是,法律仅仅是各种修养中的常识的常识,既无须直接修养,也没法孤立修养,任何缘木求鱼、舍本求末的做法都是幼稚的,只有守得住人心、良心、人性、良知、道德、思想感情这些,才能自然守得住法律。 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法律不是万能的,因为法律离开了人的“三观”,在道德意识、思想意识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人的意志势必被侥幸意识、投机意识等不良心理所取代,这时法律除了当“马后炮”,连事先威慑力都是虚伪的,毕竟治标不等于治本。 何况,法律的威慑力在中国已经被少数人降低到了如同虚设的程度,不然哪来的一直屡禁不止,疯狂以身试法的情形?试问,有了法律却起不到以一当十、杀一儆百的作用,而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这是不是自相矛盾? 这种自相矛盾,从法律的角度讲,不能归咎于金钱物质的魔力。法律针对的绝不是金钱物质本身,而针对的是人。如果让人在严厉的惩罚面前,做出放弃对金钱物质不择手段的贪婪,恐怕没人会说不,但为什么一个个人宁为了金钱物质而纷纷以身试法? 法律的意义,不是让人拿来涮着玩的,而是有着严肃的红线作用,立地生威和杀一儆百是其最客观的本质,也是最独特的性质,没有这个意义,法律就是徒有虚名,与有则好看没有实质区别。这之中,唯独要分清的是,杀一儆百的意志是属于谁的。 只有让少数人绝对害怕法律,让大多数人于安分守己中绝对享受法律,让全社会普遍以有法律而能专政少数人为快,法律才是有效的,才是符合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性质的。 相反,如果仅仅让少数人感到有法律而能压制大多数人为快,出现了强拆、维稳、包庇坏人、轻处民愤等现象,或者虽然让少数人也害怕法律,但通过较轻的惩罚便可有重生的机会,无疑这两种情形都是违背社会主义大多数人利益的,前者不啻为向少数人交印柄的表现,开社会主义制度的玩笑,后者不啻为对少数人避重就轻的奖赏,非但意味对大多数人不公,也是开社会主义自身法律的玩笑。 之所以一些坏现象屡禁不止,直至泛滥成灾,恰恰有着法律交印和轻描淡写的原因。也因此,造成了懂得自律的人,其自律也实际没有了多大意义。想一想,自律跟不自律差不多,即使不自律有些风险,又奈几何? 这就是人们普遍把法律,看成所谓“道德的底线”的现实基础。实际上,法律与道德仅仅是强制与非强制之分,有什么必要分出谁是底线,谁是高处?都往高处去做不是很好? 事实是,由于普遍存在着大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知法犯法,法律交易,儿戏法律现象,于是人们才有了这样的呼声。与其这样说,不如说人们是在呼唤社会主义性质,渴求社会尽快回归普遍的社会主义觉悟。 人没有心机,也就没有投机,又怎么会明知故犯?一边享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边却跟社会主义性质玩猫腻,总无限要求别人,希望别人做得好些,对自己则宽松得很,乃至为所欲为,这就是典型的小聪明自欺欺人的双重标准作祟。 这种情况下,其观念要么还停留于封建社会,要么已经被资本主义侵蚀殆尽,还能有谁是以自律为出发点的?恐怕不但不会有,反而瞄着的都是法律的空子,直至践踏法律和想方设法逃避打击,才是最真实的意图。 现实无不证 明,所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仅仅是局面难堪无奈下的说着好听,同所谓“法无禁止即可为”一起,背后所证明的都是跟法律动心眼、打擦边球,少有去想“法无授权即禁止”。这不但让“出淤泥而不染”越来越见不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直至溺死其中,倒是屡见不鲜。 一直以来的教训早已说明,修养没法从底线开始,只有从人性和良知开始,从纯朴和善良开始,从正确的精神意识和思想感情开始,除此修养没有另外的出发点,而一旦出发点错误,这一切好的能量和品质都不可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