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更多地出现在律诗的中二联后三字的音节中,请看刊在《中华诗词》中的某公的七律各二联
草树迷茫 雏鸟 落,关山远渡大鹏 摇。 横流沧海 涛声 急,直上云天暮色 消。 蜀道行难 非 旧事,长安居易乃 虚名。 不唯诗苑 添 松韵,应记斋衙听 竹声。
上两联尾都是“二、一”式的主谓结构;下两联都是“一、二”式的动宾结构,无变化,是谓音节合掌。按要求,律诗中二联的音节应错落有致,即上下联句子的尾三字分别应成为“二、一”“一、二”格式,或反之,否则就一样了,一样即音节合掌。如上一联“大鹏摇”,下一联“暮色消”,音节都是“二、一”,且这“二”都是偏正格式,此即音节合掌,这种失误极常见,以至我们的最权威诗坛也未能幸免。又如:
颔联末 颈联末
结硕果,傲梅花;分四季,开奇葩 腾烈焰,耐秋霜;修函贺,寄远方 遗胜地,入师门;收学子,走远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