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14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6247
金钱115565
贡献102343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6247 点
贡献- 102343 次
金钱- 115565 枚
 
|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10-02 09:08 点击:565 评论:2
七绝 以诗代序
众有齐心明得失,莫衷一是乱嗡嗡。多元化里胡纠结,原则无知辩证空。
写诗的原理
一百六十八、怎样从客观认识得失体会修养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在领导中国革命,直至后来有了自己的武装,之所以离开了毛泽东的指引就会走向失败,并不得不举步长征,事实证明,只有主观愿望和主观选择是不够的,必须从把握人类社会总的客观发展规律和总的得失规律上,学会彻底和全面唯物主义,如此才能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精准处理具体客观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革命的兴起正是从当时特定内外交困的国情下,找到了适宜的“窗口期”,并最终由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把凸起的革命高潮引导到了永远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总规律上,也才反映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然正义战胜邪恶再是真理,除了愿望还是愿望,尚不能呈现为现实的得,又怎么从唯物主义来解释,主观愿望与要求客观变化之间的得失取舍?
不妨设想一下,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毛泽东,会不会像历次农民起义一样,即使有“窗口期”,却仍然找不到出路,即使获得一时胜利,也还是要遁入旧有的命运?或再设想一下,如果马克思主义能单独救中国,为什么离不了毛泽东?如果说毛泽东手里攥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秘密,为什么这个秘密既然揭开了,别人还是成不了毛泽东?
再换言之,客观规律因认识不到而使不上劲,人对客观有什么要求都是枉然,哪怕有暂时机遇,长久看如果由急功近利主导,而不能从整体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加以全面考虑,就避免不了得标而不得本,乃至得标而失本的情况。
这既是认识什么是得、什么是失的理论基础,也是实践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无论怎么对待得失都逃不出主观。只有在非主观的情况下,才可认为对得失有把握和选择的能力和资格,不然只靠主观作为,再怎么对得失进行权衡取舍,除了能够满足一时市侩之需,恐怕不具有任何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价值。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所做出的必然和实际选择,证明了正义战胜邪恶这一永远客观的得失规律。包括进步战胜了落后,先进战胜了腐朽,平等战胜了剥削,公平战胜了压 迫,人民当家做主战胜了少数人占上风,主人翁精神战胜了自私自利,团结、觉醒、自信和有共产主义理想战胜了屈辱和广泛麻木不仁。
而且,从此摆脱了旧社会普遍以腐败统治阶级为标杆论得失,论取舍,追求“人上人”的价值取向和落后道德观念,并代之以新兴的无产阶级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空前的人民扬眉吐气氛围和直起腰板做人意识,让“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彻底成了广泛不折不扣公大于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事实。
比较而言,改革开放以后,“人上人”意识的普遍抬头直至泛滥,让封建余毒和资本主义侵蚀在缺乏有效遏制的沉渣泛起中,逐渐占了全社会的上风,这时得失选择不仅倾向了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和贪污腐败,也让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等不良思潮,以自由主义的方式,大面积败坏了个人和社会道德观、价值观。
这样的局面下,金钱挂帅取代了政治挂帅,生存攀比取代了阶级斗争,好猫论取代了长远观,主观主义的现实论、现象论、经验论、本本论取代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实际是全面取代了毛泽东思想,如此岂能不扭曲合理的得失观?得失观一乱,道德观、人性观、是非观、爱憎观,还能健康否?
于是,贪污腐败带动道德滑坡一并最先显露了出来,并导致全社会纷纷转向对“人上人”的追求和财富攀比,重新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一片散沙状态,或因普遍自私自利而引起社会不稳、亲情不睦,处处矛盾重重,或因各自居心无主而普遍麻木不仁。
遗憾的是,在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既见不到“团结”、“觉醒”,也见不到“有理想”、“有信念”,这些最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社会主义特色的字眼。殊不知,这些字眼与“正义”一样,都是那些反对人民当家做主、反对共产主义的少数人最害怕的。
有这些字眼,少数人就有顾及,没有这些字眼,少数人不仅有机可乘,而且大可找回他们所属阶级性里固有愚民统治梦想。况且,得失总是首先与生存联系在一起的,无以生存便难以论得失,不是什么人到死都能做到“君子不食嗟来食”,这上如果唯物不彻底,就很容易被少数人利用。
俗曰:“饥不择食”。“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终是少之又少的,得是人们通常情况下不得不有的首选,尤其在生存攀比意识里更是如此。少数人就是通过一再片面夸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故意掩盖了“富裕也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一面,并藉此无限扩大生存指标,无限强调生存条件,不断进行导向刺激和极端灌输,有恃无恐偷换“幸福”概念,淡化精神内涵,掏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置换价值观,导致生存成了无底洞而普遍以攀比为乐,根本无暇去关注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人性最应有的得失观和道德观,也让少数人成功转移了全社会对他们已经占了上风的视线。
然而,历史不仅一次次证明了,也终将证明,少数人的野心纵然可以暂时得逞,长远看一定逃不出正义战胜邪恶的规律,注定被历史碾在车轮下。当然,像基于这种认识的得失观已经不是什么人都能有的,至少短视和急功近利里没有。
辩证而言,历史总是在不断吸取教训中前进的。教训不够,历史车轮很可能暂时冲破不了来自邪恶的阻力,毕竟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里,阶级斗争才是推动历史的直接动力,而阶级斗争恰恰是阶级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且离不开处于不利地位阶层的广泛觉醒、团结和有理想而敢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这亦是得与失的规律。在少数人看来,他们自己似乎得逞了,其实未必不意味他们正在失去,而大多数人虽然处于了下风,貌似是失,未必不意味正在走近得,哪怕少数人也知道得与失的转换是物极必反的必然,并想法在保证他们占上风的同时,不得不顾及社会主义性质而有意在利用国家经济杠杆和福利杠杆虚伪地缓和矛盾。
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辩证看,得失规律虽看似有人的本性选择的一面,但总的却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而是人类发展的大规律在主宰着人间总的得失,也正是这个基础上的得失观,才是社会主义的得失观、才是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的正确得失观。
当然,如果把得失放到世界范围来看,得失观仍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论、方法论做思想和智慧基础,既无法抛开马克思主义来看世界,也无法凭主观好恶,以市侩的方式搞所谓“接轨”,绝不能上少数人的当。
对外国的东西虽可以借鉴,终不可照搬和杂交,不能以迷失自我的代价,换来一时的生活享乐和毫无原则的心理释放,这方面永远要以长远眼光,辩证来看借鉴。比如,民主和自由问题。
外国人追求个性解放,讲究“不自由,毋宁死”,“为了自由,爱情和生命都可不顾”,实质是有政府而幻想无政府的虚伪自由主义,而中国人追求平等,看重尊严,重视人格,讲究个体修涵,社会和谐,天地人共生,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这是实事求是又富含个体图存和为他人、社会、国家着想的辩证价值观,是有限自由和民主观,是以团结向心为实质的。
新中国虽从剥削阶级手里夺了权,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但大一统和团结观念没有变,如果把中国人的价值观搬过去,外国人肯定不干,但把外国人的自由搬进来,中国人基因里再怎么有豁达包容的一面,现实会是什么样子?
无须别想,事实早已给出了证明,而且这种证明,一直都是以失去传统经典国情和社会主义新兴国情为代价的,造成了普遍人心涣散,自私自利重新有了市场,少数人重新活跃了起来,这种代价是用资本主义也有的富裕遮饰不了的,更是无法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带来的迅猛发展一带而过的,这种情况算不算在认识得失规律的得失观上出了问题?
这样说,也说的是有什么样的得失观,就代表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与这“三观”扯不清的是非观、爱憎观、道德观、辩证观、长远观,包括有没有合理的唯物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