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14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6237
金钱115435
贡献102236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6237 点
贡献- 102236 次
金钱- 115435 枚
 
|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10-31 08:19 点击: 评论:3
七绝 以诗代序
笔头本事莫轻瞧,文武双全有独高。要在人前当领导,岂能以短识长操。
写诗的原理
一百九十六、怎样从理论能力体会修养
在灵魂、精神、智慧、修养,构成的一套完整系统中,这个系统要想长期保存下来,乃至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把这个系统及时形成物态而得到相应固化,从而以秩序的形式呈现为合理的结构和系统模式。
那么,何为物态化?如何呈现为合理结构?这个系统模式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作用?不妨就在此想一想,这不仅仅是一些问题,更意味艰辛的劳动,能有多少人肯为此付出,需要什么能力?然后才有回答这些问题的必要。
先要清楚,这个系统中最怕出现缺陷和自相矛盾,一出现这类情况,就等于啥也不是了,要防止缺陷和自相矛盾,唯一的办法就只能靠及时物态化,像打地基一样地层层递进,一边调整、补充、完善,一边夯实,不留微隙。
于是不难明白,这就是一个总的智慧结构,也是相应的灵魂结构、精神结构和修养结构。这个结构一旦物态下来,定然是相对少有缺陷和自相矛盾的,要比脑壳跟着感觉走无疑可靠一万倍。
如何把这样的结构物态并固化下来?唯一的可能,就是把抽象的灵魂和精神意识变成具体的文字,以看得见的思想理论的方式,呈现于世人。这也是在说,文字是语言的一大进步功能,谁放弃不用,或用得少,都是缺陷,进而有缺陷就一定有局限,就一定能影响到什么。
这个固化过程,由于总离不开动笔能力所需的反复精研和思考,乃至必要的调查和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自然就是对保不齐的某些缺陷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进行重新整理,修正,完善的过程,特别更是认识和情感都能主动实现彻底飞跃的过程。
由此看出,人的智慧非但就是这么形成的,既有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反复积累,也有着不断精益求精的科学缜密合理周到的全面高度,而且如果不用文字固化下来,很容易在大脑中飞逝和忘记,即使记性再好,也不利于综合处理内在的各种矛盾,也就成不了事实上的完整系统,因而及时形成文字不仅意味物态化,更意味通过前后文字参照而有了反复物态化的可能。
联系一下实际,就不得不清楚,这有什么好处。对古可问,如果孔子之言没有门徒们替他记载下来,能否有绵延不绝传世之儒家思想?对今可问,一百多年来,在中国谁能把这做得最好,且有着半个多世纪神奇一样的证明?
事实是,除了毛泽东老人家,又绝没有第二个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但的确是神,神在还没有人像他这样,如此重视把实践凝聚成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能力,乃至让人肉眼看得到胜负就读得懂,反之就读不懂,所以战争时期他挥起手,大家就胜利,不得不放下手时,离了他就失败。
唯当他把手挥到了和平时期,情形便出现了变化,因为他挥起手时,有些人只看得到和平,仅凭肉眼再也看不到胜负,于是纷纷开始以为他放下手,大家也能够胜利。
殊不知,和平时期虽不能像战争时期那样,可以一时一地论胜负了,但社会主义性质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却变成了最大的胜负,可惜是长久才能看得出来的,如何是好?
又试问,同样在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群人中,是谁从来就不按一时一地论胜负,又有永远胜利的能力?这自然没有别的答案,无疑还是毛泽东。
即便对此有异议,是不是主观主义可另说,看看能不能自圆其说,会不会找借口,就大可见分晓。不得不承认,毛泽东的灵魂、精神、智慧、修养,是万年长的,是矢志不渝且战无不胜的,所以他才有从一时一地直到永远的胜利能力,实际是用永远胜利的本领,来指挥一时一地的胜利。
想一想,这虽可以从智慧上说,是不是也能从老人家结合实践的独有理论能力上说?唯遗憾的是,到了和平时期,人们依旧宁愿图快感似的从一时一地看永远,也不愿意从永远看一时一地,这无疑既是自相矛盾,也是智慧缺陷,实际是由于换了个革命方式,出现了局势、角色、环境、氛围等变化,就让灵魂、精神、修养都走了样子。
再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有很深的实践理论能力,会否如此?归根结底,这还是逃不出个人情感和认识局限,摆脱不了实用主义市侩习气的结果。
在任何市侩习气里,都不可能真正读得懂毛泽东思想,也谈不上真正运用毛泽东思想,反而是谁都难以例外地,以各自局限里的想法,在利用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比如,需要立马见到胜利时,傻乎乎也愿服从,一时平安无事了,立马谁都聪明了起来,造成干好了是集体结果,干不好是一人主观错误的局面。
“利用”本不是个坏词,意思是把使用发挥到最大程度,这指的是客观“利用”,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若离开了客观,“利用”便注定为主观服务,实际就成了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的代名词,也就是市侩的。
一言蔽之,灵魂、精神、智慧、修养是一体的,割裂哪一部分都会造成主观主义缺陷,就哪个也称不上哪个,因此在不割裂的情况下,即使分开来说也才说得通。
这就是,有信仰就有灵魂,有信念就有精神,有远见就有智慧,有不断学习、实践和坚持的良好习惯和作风就有修养。
是这些植了根,人才有了少犯自相矛盾、少有缺陷的自己,如果还能有理论能力,把这些结合实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批评和自我批评,论证和记录下来,是不是具有完善和永远避免重复错误的意义?
继续联系实际,又可明白,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规模崛起如此之猛,为什么同时偏偏又出现了从个人恩怨出发,以放弃毛泽东思想,迷失灵魂,纷纷向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一边倒为代价的情形?
难道改革开放就意味物质上来,精神下去否?难道重点发展经济就必须扭曲着来?难不成完全不知道物质基础根本当不了精神寄托?
不得不承认,这里面也有着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因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明确指出:“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如果稍有理论能力,会看不出这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什么意义吗?
马克思《资本论》中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建立了劳动价值分析方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和剩余价值剥削本质,并在《哥达纲领批判》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的谈话和批注中,也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还说:“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
用这些理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不难看出,由于过分倾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既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和剩余价值剥削本质,出现了盲目让一些人致富,盲目接轨,实际到了盲目而为原则的程度,导致没能做到“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把这说成认识欠缺,说成智慧不足,可不可以说成理论能力不够,特别是理论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够?这就进一步导致,理解不了马克思为什么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泉源。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泉源”,
为什么说:“资产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给劳动者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因为正是从劳动所受的自然制约性中才产生如下的情况: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它财产的人,在任何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为什么说:“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成为主要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
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话,既有着对劳动者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地位的定位意义,也有着对劳动工具、所有制、剥削三者关系的概要,还有着对抛开生产方式谈分配的抨击。
但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读得懂上面这些引述,就至少能够判定,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真能读得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恐怕还是要从毛泽东思想中找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