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14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6255
金钱115772
贡献102533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6255 点
贡献- 102533 次
金钱- 115772 枚
 
|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11-15 08:38 点击:391 评论:2
古风 以诗代序
没有研究别较真,瞎说八道是庸人。死记硬背难当理,光学知识多也贫。
写诗的原理
二百〇七、怎样从理论研究体会修养
理论研究就是实践研究,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也是实践出真知的研究,是无法割裂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把实践永远导在正确的轨道,故理论研究既不是为了单纯用实践验证理论,也不是用理论强迫实践,而是对准人类发展大方向把实践经验教训和一定规律走向,实事求是地揭示和描述出来。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既是理论研究的平台,也是理论研究的依据和素材来源。理论研究则犹如实践的大脑,一直在引领和指导实践,也一直在总结经验教训和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还以中国崛起为例,中国是怎么崛起的?是不是值得研究?能否用改革开放一带而过?到底是该从制度上看,还是该从国家社会主义本质上看,二者有什么不同?如何解释一边崛起,一边社会矛盾重重?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在很有一股思潮,认为中国崛起是门越开越大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的结果?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门又该怎么开?开到哪里去?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果,或说不单单是这样的结果,又该关注哪些问题?
一定要明白,国家崛起也是不可偷换概念的。国家崛起虽与改革和开放有直接联系,但不能从抽象概念来理解改革开放,不能信少数人说的门越开越大才有了中国今天的崛起,这会上当。
从唯物主义立场看,“改革开放”作为特定概念,充其量是中国人给自己的一个机遇,除此便不能以偏概全,因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释,不然就意味有自我否定的成分,恰恰是少数人所愿意看到的。
自我否定了哪里?否定了改革开放前后同是一个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脉相承的基本属性,等于认为改革开放前是本质上的不能改革开放,所谓“闭关锁国”,一旦如此,既犯了历史虚无主义,意味同时抹杀了新生中国在广受帝国主义封锁的艰难情形下,一方面坚持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一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外交业绩,终于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的伟大事实,无疑也给了少数人利用改革开放改变社会性质提供了口实。
中国崛起并非轻易取决于仿佛可以不问国别的一个改革开放机遇,也非简单取决于一个抽象的制度概念,实际取决于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基于的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坚实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这样的基础,特别是在党的枪杆子的捍卫下,改革开放后一直坚持了这种性质,哪怕一直在受到少数人冲击,但总体性质并没有失去轮廓。
况且,中国崛起还远非国内共同富裕的崛起,正如老百姓一语道破的那样,是“吃着富人‘挂落’的崛起”。这种情况还不足以自我炫耀,也没有可炫耀之处,毕竟社会主义性质怎么样才是最根本说处。
总的讲,中国崛起是中国社会主义本质因素使然,是从建国那一天就奠定了的必然,甚至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这是新兴社会主义中国,在根子上的吃苦耐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和在这种精神创造出的大而全的工农业基础上,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必须承认,一方面,只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少数人再怎么从中挤榨劳动者积极性,制度优越性总还是能显现出来,中国崛起就不能简单归功于少数人正在蛊惑的所谓“门越开越大”。
一方面,也要知道,毛泽东早在1956年5月在广州开会时,听到当时香港各银行充斥着游资,存款利息急剧下跌,老人家就指出,“海外的游资这么多,可以利用”,又说“敞开大门,引进外资,这个想法很好”,这是在中国最早提出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想法。
从历史唯物角度看,仅仅凭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眼光和高瞻远瞩的借鉴观,随着对帝国主义封锁的一个个击破,改革开放就是必然的,国家富裕和崛起就是必然的,而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根,更是不可动摇的,这不但意味必然崛起,也意味人民全面尊严和全面幸福。
不管到什么时候,只要社会主义是唯物的,改革永远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从始至终的必然,这在改革开放前是,后也是,将来还是,只要社会主义是瞄准共产主义的,开放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不仅仅是机遇,这方面认识不能犯主观主义。
说到底,不管怎么改革和开放,本质和动力永远出于在党的枪杆子巩固下,人民总体地位和由此显现的巨大积极性,这是从一直以来党和国家依然时刻具有在关键时期,像毛泽东时代那样的动员力、号召力,凝聚力,就可看得出来的。不妨自问一下,若是党失去了枪杆子,少数人彻底夺了印,人民的这种积极性还能不能设想?
这一是又揭示了,毛泽东当年之所以敢说“再上井冈山打游击”,是他相信党的群众基础,相信立足于人民就有胜利的保证,一是说明,在党的历史实践不被否定和本质不变的基础上,人民对党就永远有期待,就能团结在党的周围。
而且,这也是哪怕老百姓说出了“党是好党,当官的无好人”这句话,仍要跟着党走的根本原因。并非仅仅是为了吃饱喝足,否则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小瞧。
这上不能搞自我否定。人民地位不是靠单一富裕就能说了算的,如此便跟资本主义没有区别。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的真正区别在于,是以大多数人为标志的人民为占上风阶级,而不是继续接受少数人剥削和压迫,是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当家做主,而不是由少数人对大多数人说不,是人民群众有权利和能力满足自身意志来专政少数人,而不是忍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总没有说理的地方。
正是这样,人民群众的地位才能体现于分配制度并让分配制度服从于此。少数人之所以乐意抹黑毛泽东时代,就在于他们是当时的改造对象,这不仅意味他们是旧制度带给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天然结构矛盾,也意味他们在这种结构矛盾中是唯一感觉不舒服的一群人。
一方面,在人民普遍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的情况下,人民的警惕性已经让他们抬不起头来,他们已经构不成对社会主义性质和制度的威胁,所以带给枪杆子的压力便微乎其微,纵然人民手里枪 支遍地也没人拿来犯罪,哪怕在运动中出现了公报私仇的情况,也没人打枪 支的主意。
这一是说明,当时人们的意识再怎么有跟不上来的局限,对新社会的基本觉悟是不缺的,一是可以看出,今天的人们虽是富了,但带给枪杆子的压力反而大了,是值得思考的。
另一方面,毛泽东时代对结构矛盾的处理方法和策略,就是辨别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通过区分对待,除了把顽固分子看成敌我矛盾,对大多数可改造的少数人总是本着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而改造的目的实质就是对少数人的精神解放,是把少数人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而把他们变成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然而,今天的结构矛盾是什么呢?是少数人占上风,是贪污腐败,是道德滑坡,是越来越多暴富者,通过各种剥削和变相剥削变成了少数人,
这时是不是可以问一问,社会主义性质在哪里?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当家作主在哪里?平等在哪里?公平在哪里?谁是解放者,谁是被解放者?在这种局面下,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否都进入少数人?既然无此可能,又意味什么?
只要有靠剥削的少数人重新起家,就说明违背了当初对剥削阶级的改造,不但证明了中国社会仍有阶级,也证明了历史形成的结构矛盾被颠倒了过来,成了新兴的结构矛盾,即以少数人占上风同反而大多数人占下风的结构矛盾,其本质无疑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相矛盾。
也正是有这样的结构矛盾,而且少数人在其中占上风,又握有发言权,少数人才不愿意把这种矛盾看成结构矛盾,因为一旦看成结构矛盾便意味把自身暴露了出来,就势必面临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而他们在本性里恰恰是痛恨这种改造和解放的,故他们宁把中国的问题放在世界大背景下说成结构矛盾,一边通过偷换概念来转移视线,一边从中捞取更多的市场和更多的利益,也不愿从占上风走下来,以放弃剥削的姿态,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
不管怎样,这也能看出少数人的贪婪,即剥削的本质和掩盖剥削的虚伪性。实际是,把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看成同一个有机体内的结构矛盾,之所以行不通,看看资本主义国家历来的做法,也不难知其一二。
这样说,等于提示了,资本主义由于本性原因而解释不了国与国间非结构矛盾的矛盾关系,就不可能有《论十大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智慧,也就摆脱不了以“冷战思维”和“零和游戏”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不同制度、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解决意志不能满足时谁服从谁的问题。
也提示了,社会主义中国虽以军事防御为国策,不可能用对外发动战争来解决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意志问题,但在少数人的一片“接轨”声里,因看不到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犯了历史虚无正义,进而缺少了最宝贵的理论智慧,又加之少数人对“合作共赢”的歪解,造成少数人对国外国内两方面经济扩张越来越贪婪,才导致对外出现了以不顾劳动者尊严和地位为代价换取合作,对内带来了某种程度由趸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出来的严重结构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