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4|回复: 31

沧浪书院诗妍班五律第四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852
贡献
193351
金钱
200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4-23 2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好 今天的理论课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哦。

作业截止时间,2024.5月6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66

帖子

6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0
贡献
156
金钱
246
发表于 2024-4-23 23: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18-兰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分析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是诗人游历岳阳时写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 通过对洞庭湖壮丽景观的描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求援引的心意。诗写景气象宏大,意境开阔,历来被推为咏洞庭湖诗中之佳作。
     这首诗前四句扣题写“望洞庭湖”之所见。八月洞庭湖,秋水涨满,和湖岸几乎齐平。远望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合成一体。第一句用“八月”点水涨之时,一个“平”字,展现一望无际的湖面,写出洞庭之博大。第二句就映现湖中的天光云影构思,写苍茫云气,寥廓太空,俱涵湖内。三、四两句实写湖。“气蒸云梦泽”写出湖的丰厚蓄积,水气蒸腾,弥漫云梦,仿佛广大的沼泽受湖滋养而繁茂;“波撼”冠于“岳阳城”前,衬出湖的澎湃动荡,风涛汹涌,震撼岳阳。声势壮阔,形象生动,令人目眩神摇。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
     接下四句切入主题,点明干谒的目的。“欲济无舟楫”。字面上接前句,实为指自己身在山野,想找出路可无人引见的境况;“端居耻圣明”是表明心志:不甘心在太平盛世无事可作,希望有所作为。此二句是诗人表明心迹之句,说明做隐士非本愿,诗人也向往出仕求官而苦于无人引荐。
尾联是诗人的心声:“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以“垂钓者”喻当权者,暗指张丞相。坐而观鱼,空有羡鱼之情,言外之意是自己也想下水打鱼。此句既言心志,又与湖有关,把请求张丞相援引推荐之情表达得不露痕迹,不落俗套,可见诗人立意构思之新巧、缜密。
通览全诗,前四句起兴自然,绘景雄奇,后四句比喻贴切,理在事中,情在景中。
    孟浩然的诗,以清旷冲淡见长。这首五律,气象峥嵘,意境雄阔,别具一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尤为咏洞庭名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5

帖子

7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8
贡献
181
金钱
290
发表于 2024-4-24 07:2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
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也说明了孟浩然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孟浩然其实在说自己,想要当官,想要通过引荐给皇帝来当官,没有门路。自己满身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不能为国效力,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诗人以姜子牙的垂钓,遇到明君,也渴望能够得到像姜子牙一样的际遇,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8

帖子

12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7
贡献
295
金钱
464
发表于 2024-4-24 18: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09金蕊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这是一首投谒诗,写给张丞相张九龄,也就是投递,让人家帮忙推荐自己入仕,以望洞庭湖为意。
起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的洞庭湖水与岸平,湖天一色浑然一体。写出洞庭的大。总起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和岳阳城标岀位置地点。白茫茫的泽面水汽蒸腾,岳阳城周围被水波撼动。蒸和撼气势全出。还是在写景,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转情写自己,我想渡洞庭湖,可是没有船来济我,端居,闲在家里有愧于圣上的明主,说我想入仕,可是没人帮我。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只能看着垂钓的人,空羡他们的钓鱼时的快乐,抒发想入仕的心情。
四分法,以景转情来表达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帖子

5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0
贡献
132
金钱
194
发表于 2024-4-24 22: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17-云裳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想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但写得委婉含蓄,历来为后人称道。
首联点明季节,秋水盛涨,总写洞庭湖水天一色的远景,为下面写声势作铺垫。
颔联紧承上联实写湖的非凡气势。平静时烟波浩渺,草木葳蕤;激荡时惊涛骇浪,似乎连雄伟的岳阳城都在这威势之下,瑟瑟发抖。蒸与撼二字炼字精准,这两句也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言浩阔,下句极摹声势。共同构画出洞庭湖横无际涯,势极雄豪的特点,有极强的感染力冲击力。
颈联转入抒情。面对浩浩的湖水,内心“欲济”却“无舟楫”,而太平盛世,闲来端坐心有不甘,欲施展抱负,却无门路,徒唤奈何,只能白白的羡慕。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意。
尾联"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此专指张丞相而言。我虽有倾世才华,如无您的赏识,只有徒然钦羡罢了。诗人巧妙地化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同"湖水"照应,因此不着痕迹,但要求援引的心情又不难体味。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可称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

帖子

6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6
贡献
145
金钱
257
发表于 2024-4-25 15: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阳光暖暖❤️ 于 2024-5-2 08:35 编辑

沧浪诗研班五律第四讲作业
芷兰22-阳光暖暖

解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背景: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
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荐用。

译文
八月湖水涨得与岸齐平,水与天浑然一体。
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撼动了岳阳城。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只能坐观垂钓之人,空羡他们很多鱼。这是根据淮南子的典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说与其空羡人家钓鱼,不如回去织网。具有积极追求的人生意义。
孟浩然因为自己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彻底惹怒唐玄宗,好啊,你不来求仕,还怪我,那你就不要做官了。
于是孟浩然纵有出仕心,也只能远离仕途。

章法:题目中的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诗人,
是龄南诗派的开创者。又是唐朝宰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首联点题目中的望洞庭湖。见湖的阔大,湖水涨平,水天相混,都是具写洞庭湖。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颔联更是承接首联形象化地写出洞庭湖。
云梦泽形容洞庭湖之大,湖水像蒸气腾腾。
波浪好像要撼动岳阳城了,形容汹涌之势。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颈联转作者自己了,想要渡水无舟,端坐着又愧于圣明的天子。表述自己的心意,也想渡水搏浪,苦于无舟。实际上,孟浩然还是想为官的,所以才写这首诗给张丞相,很婉转地表达自己想为朝庭效力。又把圣明皇帝也夸了一夸,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被朝庭所用。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尾联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愿望,与其空羡别人钓鱼,不如自己也去织网。出仕之心已昭然若揭,张丞相看了会给他荐官吧。

布局:起承转合。首联写望,把望到的写具体了。颔联把首联的具象又形象化了。颈联转到人事了。尾联收结全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8
贡献
98
金钱
156
发表于 2024-4-25 16: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31—风起的地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哦。
赏析:这是孟浩然投赠给丞相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他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虽然是为了求人引荐,但写得委婉含蓄,既称颂了对方,又不卑不亢自重身份,不落俗套,为历来世人所称道。
首联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无垠的湖水,水天浑然一体,声势浩大。
颔联继续写洞庭湖的广阔,目光由远及近,从云梦泽回到眼前的岳阳城,两个动词用的极好,蒸与撼看到这联诗,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颈联开始入情,诗人面对浩瀚的湖水想要渡过去却苦于没有舟楫,隐喻自己想要出仕却无人引荐,值此太平盛世又不甘心闲居荒废光阴。
尾联说自己只能在湖边羡慕你们这些垂钓者可以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而我因为无人引荐只能白白的钦羡你们啦。
全诗求人引荐之情甚切,却又不卑不亢,不急不躁,不失身份,在艺术上极有特色,不愧是李白的偶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300

帖子

720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1750
金钱
2949
发表于 2024-4-25 17: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川滢滢 于 2024-4-25 18:00 编辑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凡川

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解析如下:
    布局特点:起承转合四分法。
    这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诗的艺术特点,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创作背景: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句继续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后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5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1
贡献
121
金钱
215
发表于 2024-4-26 14: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想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洞庭湖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性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211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诗乐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72
贡献
344
金钱
10762
发表于 2024-4-26 16: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诗研班第五讲作业
芷兰组:梅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创作背景:此诗是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当时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现在是我国笫二大淡水湖在唐朝的吋候洞庭湖号称八百里洞庭在当时它的面积是超过鄱阳湖的,现在鄱阳湖是第一大淡水湖,岳阳楼也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写洞庭湖的诗篇也很多。唐朝李白就写过《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唐.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除了李白杜甫也写过关于洞庭的诗。
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前两联与孟浩然的意境相媲美。
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但他们都写于孟浩然之后也就是说这几首洞庭湖的诗水平非常高但是因为孟浩然是最早写的,可以说或多或少都受孟夫子的这首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站在孟浩然的肩膀上来写的。所以说孟的这首地位非常高。
我们先看首句:八月洞庭湖,涵虚混太清。因为夏秋两季雨水多,湖水上涨与岸边的陆地齐平,给人开阔浩渺之感,哪到底开阔到什么程度呢?承句中有个“涵虚”和“太清”涵虚就是天空倒映在这个湖面上好象湖面把天空包涵在内一样。混太清就是水面和天空水天相间,水天一色,相接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两句把整首诗的时间地点还有洞庭湖整体极其雄浑概括出来了,属远景由面总领全篇,开篇写得如此宏大壮阔,如何接呢?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分别承述由面到点所见近景“气蒸”也就是水气蒸腾弥漫在整个云梦泽之上,云梦泽是什么呢?是先秦时期江汉平原上一个非常大的湖泊群,后来这个湖泊群有很多变成了陆地面积非常大,这洞庭湖只是云梦泽南部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这个洞庭湖整个被云梦泽笼罩着下是多么广阔壮丽。“波撼”是长风吹过洞庭湖波涛汹涌仿佛连它东北边上的岳阳楼为了撼动,横向纵向视觉听觉描写,气势动感十足。前两联把望洞庭气势全部写完了。
颈联转了如何转的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洞庭湖这么辽阔我想要渡过去连船和浆都没有,也只有张丞相能渡自已过湖,后句的意思。这里用了孔子《论语泰伯篇》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贪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也就是说男子应该为国家出力,这样隐居为耻也,貌似进退两难其实是一片进取之心己经没有办法来遮掩,所以就有赠张丞相呼之欲出了,什么目的呢?就是想请求张丞相引荐自已。所以投赠诗也是干谒诗也是自荐信,可见孟浩然首先说出了自已不甘寂寞,想出仕做官的愿望又夸天子圣明,国家有道又把张丞相比喻渡人过湖的舟楫,有能量有像伯乐一样能够发掘人才。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划用了一个《淮南子,说林川》里面的那句名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说我也想要鱼没有钓鱼的鱼竿只能望而兴叹,进一步表明了他没有人引荐的那种遗憾,进一步表达对张丞相的期待。
纵观全诗:让我们更加了解孟浩然不但能写恬淡自然清幽入骨的田园诗,也能把投赠诗写得如此豪壮,气象万千。纵然如此也未能引起唐玄宗的重视终身布衣,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2

帖子

43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52
贡献
1084
金钱
1646
发表于 2024-4-26 21: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晨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赏析:
这首诗前半篇写“望洞庭”。首二句写八月洞庭湖,秋水涨满,和岸上几乎接平。远望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合成完整的一块了。第一句用“八月”点水涨之时,一个“平”字,展现一望无际的湖面,写出洞庭之博大。第二句就映现湖中的天光云影构思,自铸伟词,写苍茫元气,寥廓太空,俱涵湖内,水天混而为一。三、四两句实写湖。“气蒸云梦泽”写出湖的丰厚蓄积,水气蒸腾,弥漫云梦,仿佛广大的沼泽是受湖滋养而繁茂;“波撼”冠在“岳阳城”前,衬出湖的澎湃动荡,风涛汹涌,震撼岳阳。声势壮阔,形象生动,令人目眩神摇。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

   接下四句切入主题,点明真正干谒目的。“欲济无舟楫”。字面上上接前句,实为指自己身在山野,想找出路可无人引见的境况。“端居耻圣明”则是在表明心志。太平盛世,无事可作是不甘心的,希望有所作为。此二句是诗人表明心迹之句,说明做隐士非本愿,诗人也向往出仕求官而苦于无门路。接下二句为诗人的要求,也是呼声。以“垂钓者”喻当权者,暗指张九龄。坐而观鱼,空有羡鱼之情,言外之意也想下水打鱼。此句即言心志,又与湖有关,藏而不露,用心良苦。

   送诗求仕,本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习俗。作为干谒诗,此诗写得得体,称颂有分寸,措辞不卑不亢,求引而不露寒乞相;再加上前四句写得绝好,因此掩饰了后边四句本来枯燥的陈述,又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可谓干谒诗中一等文字。

    孟浩然的诗,以清旷冲淡见长。这首五律,加之气象峥嵘,意境雄阔,别具一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尤为咏洞庭名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537

帖子

5691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9
贡献
1282
金钱
2224
发表于 2024-4-27 12: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解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帖子

6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4
贡献
156
金钱
241
发表于 2024-4-27 13: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赏析:若筠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
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也说明了孟浩然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孟浩然其实在说自己,想要当官,想要通过引荐给皇帝来当官,没有门路。自己满身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不能为国效力,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诗人以姜子牙的垂钓,遇到明君,也渴望能够得到像姜子牙一样的际遇,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0

帖子

19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41
贡献
451
金钱
817
发表于 2024-4-27 15: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诗研班第五讲作业
芷兰11~金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注释
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布局特点:起承转合

赏析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4

帖子

328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联三、绝四、曲二、律三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6
贡献
820
金钱
1236
发表于 2024-4-27 18: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26-赏梅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文解析:
本诗是孟浩然又一经典之作,是一首干谒诗。诗人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丞相及张九龄,也是当时著名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有人引荐。当时就写了这首诗送与张九龄。
本诗首联交代了时间,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壮阔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天空。混太清是指水天相接。这是诗人站在岸边看到的景象。
颔联继续写了洞庭湖的广阔,目光是由远到近的,从湖面也到了湖水中倒映的景象: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
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
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
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
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颔联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楼”之上更加衬托出湖水的浩荡澎湃之意。整个颔联部分从湖面描写了它的气势: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颈联入情,从而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想要入仕的想法,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诗人看着这浩浩荡荡的湖水,想到了自己还是一个闲野之身。想要入仕为官却差一个引荐的人。正如同这浩浩荡荡的湖水想要过去却是差一艘船。其中“舟楫”用典非常漂亮。因为对方曾做过丞相,从而自己想要入仕必须得一人推荐。那么颈联就是这样含蓄的向张九龄表明了出仕求官的想法。
尾联更进一步的说明自己的想法,其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翻了新意。而且钓鱼正好对应了前面的湖水。因此没有显得很明白的去有求官的字面意思。但是诗人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首诗也是一首述怀诗,诗人写于西游长安之时。也是诗人为出仕为官而作。但是由于诗人爱面子,顾虑多,从而写的特别的委婉。想要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诗人的这种苦闷是不难看出来的。诗人巧妙的八月湖水的气势与自己想要出仕为官的想法融为一体。衬托出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正当年轻的年纪想要为国家出一份力。这也是诗人写景的妙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0

帖子

32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69
贡献
759
金钱
1236
发表于 2024-4-27 2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珍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浅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颈联已入情,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本文起承转合,尾联收结全篇。实中有虚,景情共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211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诗乐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72
贡献
344
金钱
10762
发表于 2024-4-28 10: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简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总起,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承接首联,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三、四句实写湖。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全篇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幽婉可法。
属于典型的起承转合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5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4
贡献
115
金钱
201
发表于 2024-4-28 12: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
解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
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也说明了孟浩然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孟浩然其实在说自己,想要当官,想要通过引荐给皇帝来当官,没有门路。自己满身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不能为国效力,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诗人以姜子牙的垂钓,遇到明君,也渴望能够得到像姜子牙一样的际遇,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主题

1134

帖子

8103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话尔雅同风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50
贡献
1511
金钱
30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4-28 21: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23~拾梦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分析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8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1
贡献
22
金钱
33
发表于 2024-4-29 15: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欢乐鱼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涨平,整个天空倒映在宽阔的湖面。水汽从云梦泽上冉冉升起,波光摇动着岳阳城。我想要度过这宽阔的水域,却没有可渡我的舟楫,我在这圣明的朝代却闲居没能出仕,实在惭愧。望着湖边垂钓的人,白白地羡慕那些鱼罢了。

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暗写自己无人引荐为官。是一首干谒诗。前二联描写洞庭湖壮阔瑰丽的景色。颈联情转,对茫茫水面发出一叹,想要入仕无人引荐,圣代居闲愧对圣上,也愧对满身才气,满腔抱负。就像那些在水边垂钓的人,钓不到鱼的时候只能白白羡慕那些鱼。干谒之情十分渴望,却写得隐晦。

布局为起承转合四分法。颔联湖景描写景尤其令人震撼,蒸、撼二字妥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1

帖子

22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544
金钱
831
发表于 2024-4-29 15: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怡荣斋主123 于 2024-4-29 15:24 编辑


沧浪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03-怡荣斋主

解析孟浩然五律
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想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留一点隐士的颜面,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刻意写得委婉含蓄,极力隐藏干谒的痕迹。但能把干谒诗写得如此自然和谐,气度宏阔,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

解析:
一、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江南多雨,临秋水涨,八月的洞庭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和天空融为一体。开头两句,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以夸张的手法写湖。"气蒸"句写出洞庭湖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畔高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用宽广的平面刻画洞庭湖的恢宏壮阔,下句像航拍一样立体,来衬托湖水浩荡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六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过渡非常自然!刚写完湖的壮阔浩瀚,而面对浩浩的湖水,要渡过去可是沒有舟楫。这是暗喻自己是在野书生,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满腹经纶,怎会甘心闲居无事,当然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对出仕用世是心向往之的,只不过是找不到门路而已。

七、八句,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能徒然地看着您宣令布政,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渴望出仕、要求援引已是“明明白白我的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29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词十八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9
贡献
71
金钱
110
发表于 2024-4-29 15:4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干谒诗。
开篇写秋水盛涨,水天一色,湖与天遥遥相连湖极宽阔极涵浑,汪洋浩阔,润泽千花万树容纳大大小小的河流。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诗咏洞庭湖的名句。写出了湖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的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波撼”两个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
“欲济无舟楫 ”,是用来比喻希望丞相引荐。诗人面对浩浩荡荡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想渡湖却没有舟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这一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也不甘心闲居,要入世做番事业。这里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
“坐观垂钓者 空有羡鱼情”,不着痕迹的推荐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

帖子

10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7
贡献
247
金钱
395
发表于 2024-4-29 15: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组10一安然
好,今天的理论课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湖水涨与岸齐平,天水含混迷茫与天浑为一体。
点明时间,湖水气势
从远处着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泽白水茫茫,波涛要把岳阳城摇动了样。
由远而近,天水浑然的具体状态。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入情转入正点
想干一番事业却无舟楫过河,闲居不仕,有亏于圣明。
舟楫典,端居典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看着别人钓备,空有羡鱼的空杯心情。
上二联以宏大景为衬,下二联含蓄的表达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帖子

6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167
金钱
266
发表于 2024-4-29 17: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28一夕阳余晖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游历长安,张九龄拜相后,孟浩然写诗给张九龄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进入政界,在入京应试前交给张九龄,以要引荐。
首联景起,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的洞庭湖水已涨滿与岸平,湖天浑然一体,远景为颌联作好铺垫。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承接首联实写湖面声势浩大,气度不凡,平静烟波浩渺,构画出洞庭湖横无边际,及其雄伟的特点,有极强的感染力。颈联,浴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转入抒情,面对湖水,内心欲济却无舟楫,闲来却心有不甘,无奈报国无门,向张九龄表明自己的心际。尾联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尾联投升一步说明自己的愿望,与其空羡别人垂钓,不如自已织网,古语翻新,而且垂钓同湖水照应不着痕迹,但心情不难体会到。
全篇四分法,中二联对仗工整,抒怀得体,赞赏有分寸,这首委婉会蓄,不落俗套,可为精典又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5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4
贡献
139
金钱
218
发表于 2024-4-30 03: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飞扬。 于 2024-4-30 03:30 编辑

@全体成员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02-云飞扬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题目中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这首五律的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3

帖子

98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9
贡献
242
金钱
371
发表于 2024-4-30 05: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32-笨小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哦。
赏析:这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一首投赠乞仕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虽然是为了求人引荐,但写得委婉含蓄,既称颂了对方,又不卑不亢自重身份,不落俗套,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交代了时间,写了八月份洞庭湖湖水水波浩瀚无垠,似乎把整个虚空世界都容含在内,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继续细写洞庭湖的广阔。云梦泽为洞庭湖的古称。现在的洞庭湖只是古代云梦泽得一小部分。洞庭湖水气弥漫。浩瀚的湖水都要把岸边的岳阳城否撼动了。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蒸与撼这两个词用的形象精妙灵动。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开始入情,写自己真正投赠的目的。诗人由湖水引出要渡过去却苦于没有舟楫,隐喻自己想要出仕却无人引荐。皇帝圣明盛世太平,自己却端居在家不能为朝廷做事尽力。感觉是特别羞耻的事。写出了自己不甘心赋闲荒废光阴。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说自己只能在湖边羡慕你们这些垂钓者可以用自己的才华为朝廷效力,而我因为无人引荐不能为朝廷做事只有钦羡你们的份了。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表明了自己要踏踏实实的为朝廷做事的决心。
全诗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又表明了自己求人引荐之目的。却又没特意贬低身份卑微屈膝委曲求全。是写洞庭湖与投赠乞仕诗里的名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377

帖子

39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69
贡献
887
金钱
1560
发表于 2024-4-30 07: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27-和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一、注释:
1.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孟浩然曾西游长安,用这首诗赠张九龄,希望得到引荐,表达了诗人从政的热情。
2.虚、太清:指天空。此二句意为八月秋水大涨,显得平满,涵容着天宇,水天相连,和太空混而为一。
3.端居:隐居。
4.垂钓者、羡鱼情:《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里暗示无人援引,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
注:云梦:水泽名。古代云、梦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长江之北为云泽,后淤积为陆地,并称为云梦泽,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二、赏析: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壮丽景观的描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求援引的心意。
诗的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景,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秋水涨满,与岸齐平,水天相连,浑然一体。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作者笔下的景物形象鲜明,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这些绘景雄壮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后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诗人借题发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想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坐在洞庭湖边观看别人钓到鱼,我只能空有羡慕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要求张丞相援引推荐之情虽然表达明确然而却不露痕迹,托词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通览全诗,前四句的起兴自然,绘景雄壮,后四句的比喻贴切,理在事中,情在景中。诗以清旷冲淡见长,加之气象峥嵘,意境雄阔,别具一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尤为咏洞庭名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传。
三、布局上是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7

帖子

12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6
贡献
303
金钱
450
发表于 2024-4-30 07: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18凝石

解析孟浩然五律
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想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留一点隐士的颜面,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刻意写得委婉含蓄,极力隐藏干谒的痕迹。但能把干谒诗写得如此自然和谐,气度宏阔,确实经典!

解析:
一、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江南多雨,临秋水涨,八月的洞庭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和天空融为一体。开头两句,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汇集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以夸张的手法写湖。"气蒸"句写出洞庭湖丰厚的底蕴,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畔高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用宽广的平面刻画洞庭湖的恢宏,下句衬托湖水浩荡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震摄人心的力量。

五、六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过渡非常自然!刚写完湖的壮阔浩瀚,而面对浩浩的湖水,要渡过去可是沒有舟楫。这是暗喻自己是在野书生,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指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满腹经纶,怎会甘心闲居无事,当然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明心事,说明自己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意,对出仕用世是吾心向往的,只不过是找不到门路而已。

七、八句,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暗指张丞相而言。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能徒然地看着您宣令布政,表示钦羡之意。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渴望出仕、要求援引已是很显而易见的了。妙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3

帖子

2141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曲一期兼绝三期兼赋一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8
贡献
501
金钱
821
发表于 2024-4-30 11: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01-花开几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分析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是诗人游历岳阳时写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 通过对洞庭湖壮丽景观的描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求援引的心意。诗写景气象宏大,意境开阔,历来被推为咏洞庭湖诗中之佳作。
     这首诗前四句扣题写“望洞庭湖”之所见。八月洞庭湖,秋水涨满,和湖岸几乎齐平。远望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合成一体。第一句用“八月”点水涨之时,一个“平”字,展现一望无际的湖面,写出洞庭之博大。第二句就映现湖中的天光云影构思,写苍茫云气,寥廓太空,俱涵湖内。三、四两句实写湖。“气蒸云梦泽”写出湖的丰厚蓄积,水气蒸腾,弥漫云梦,仿佛广大的沼泽受湖滋养而繁茂;“波撼”冠于“岳阳城”前,衬出湖的澎湃动荡,风涛汹涌,震撼岳阳。声势壮阔,形象生动,令人目眩神摇。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
     接下四句切入主题,点明干谒的目的。“欲济无舟楫”。字面上接前句,实为指自己身在山野,想找出路可无人引见的境况;“端居耻圣明”是表明心志:不甘心在太平盛世无事可作,希望有所作为。此二句是诗人表明心迹之句,说明做隐士非本愿,诗人也向往出仕求官而苦于无人引荐。
尾联是诗人的心声:“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以“垂钓者”喻当权者,暗指张丞相。坐而观鱼,空有羡鱼之情,言外之意是自己也想下水打鱼。此句既言心志,又与湖有关,把请求张丞相援引推荐之情表达得不露痕迹,不落俗套,可见诗人立意构思之新巧、缜密。
通览全诗,前四句起兴自然,绘景雄奇,后四句比喻贴切,理在事中,情在景中。
    孟浩然的诗,以清旷冲淡见长。这首五律,气象峥嵘,意境雄阔,别具一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尤为咏洞庭名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

帖子

7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4
贡献
178
金钱
285
发表于 2024-4-30 16: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芷兰-08南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

这首诗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译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交代了时间与地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解析: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1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