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14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6255
金钱115772
贡献102533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6255 点
贡献- 102533 次
金钱- 115772 枚
 
|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12-13 10:08 点击:460 评论:2
七绝 以诗代序
脑筋周密方唯物,不可一丝掺主观。急转弯中空抖擞。激灵过后见筛寒。
写诗的原理
二百三十五、怎样从理论和实践意识体会修养
实践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活动,人在起主导作用,这时的意识才是实践意识,如果离开了理论,实践就是盲目的,与其说人在其中做事,不如说人在其中跟着走,这不仅说不上实践,也说不上意识不意识。
正是这样,社会主义的实践意识,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实践既不许盲目进行,也不许偏离轨道。也正是如此,凡盲目而为和偏离轨道的做法,才不是社会主义实践,哪怕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很成功。还是因此,才知道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实践,来验证一切指导社会主义的理论。
还如“弱国无外交”这个说法。意下“弱国无外交,强国有外交”,这种论调里有没有“谁拳头硬,谁就有理”的成分?如此单纯强调拳头,还是唯物主义否?恐怕只有市侩主义里才有这种论调。
国家的本质是独立自主属性,是先装得下本国人民,先保证了本国人民各种权利和利益,于是才有对外交往的需要,且这种需要总是先要把本国的事情做好,然后才有能力互通有无和适度帮助他国,或寻求他国帮助,并同时也为他国所需要,进而通过相互需要,促成友谊,直至交往绵延不断。
所以,国与国之交同人与人之交比起来,国与国在有效防御基础上不存在生存之争,不像人与人这般相对谁也离不开谁,故不能把国家独立自主属性混同于人的社会属性,即使在人性中,也有群落之分,毕竟剃头挑子一头热,也不是唯物主义。
除非国家不能独立自主,才需要倚重有倾向的外交来寻求自保,否则任何倾向性都与“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矛盾,都逃不出要么因盲目自大而沽名钓誉,要么因盲目乐观而热衷幻想,要么因盲目需要而自掉国格、投人所好。
“弱国无外交”仅仅是表面的事实现象,都是因自身腐败和无能而造成了事实上不能独立自主,才必然有的现象,如此再怎么有血淋淋的事实,也不可这么看。像过去帝国殖民时期饱受侵淫的清政府和非洲大地,今日霸权主义下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都有着自身比落后更深的原因。不能因此倒形成了不是霸权思维的霸权思维。
不妨试问,在“弱国无外交”这个说法中,有无想过,如何全面吸收好的东西,全面阻止不好的东西?为什么自以为外交好得越来越不得了,倒越来越不像自主,越来越不像独立,反而要到处搞迎合、妥协、忍让、绥靖,不断用强调“不能独善其身”,来给越来越急不可耐的经济扩张欲望和自觉不自觉的政治扩张野心打掩护?
不管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还是韩愈说“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都没有“不能独善其身”的道理,因为中国人讲究的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而恰恰追求的是“独善其身”的主动修养,故有着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出淤泥而不染”传统理念和这样的情结。
独善其身即独立自主。毛泽东就是很讲独立自主的人,从实践过来看,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毛泽东思想这种独一无二引领中国走向胜利的创造力,由此就能理解,为什么毛泽东特别重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什么那么强调队伍建设。又如他说的:“我们有在不同革命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有这个信心。”
只有独立自主才会有信心。于国家而言,独立自主是国家尊严的象征,没有独立自主很难提得上国家。国家尊严代表国家总体风貌,即国家品格,或曰国格。国格是国民总体性质的集中体现,进而表现为国家性质和制度,又由此构成了国家总的结构体制和机制,或曰国体。
正是这样,国体不是抽象的,而有着一套用来捍卫国体的系统,其中政权和政治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国民总体性质的集中反映,但不能把政权和政治与国民性质割裂开来,而单以政权和政治来偷换国民性质的概念,以为可以抛开国民性质,而让政权和政治单独说了算。
为什么这样讲?社会主义中国不是任何帝制,也不是任何总统制,更不是搞成了虚伪的民主集中制,而是地地道道的在党的领导下,基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民主集中制,政权和政治都是这样的保证,如果抛开国民性质不顾,政权和政权就等于自我否定了应有的社会主义属性。
国民性质是一国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反映,中国的国民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由此不难理解,社会主义外交是建立在本国独立自主,不失社会主义国格国体基础上的外交,且哪个地方偷换概念都算不上社会主义外交。
所以,哪个方面都需要唯物彻底,有足够充分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否则很难认为其中的任何具体实践和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
然而现实则是,在“弱国无外交”的一片骄傲自大声中,弄得到处扛“大国责任”,自认自否“修昔底德陷阱”,如同亏了理又不得不由人做套似的,造成中国在给人家撒钱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自身也变成了以物质利益为重,看不到社会主义已经被侵蚀得还有一大堆越来越严重的关乎性质的问题,完全搞偏了到底什么才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应该讲,这种情形是主观主义从两个方面造成的结果。一是由于对内只看经济,不看性质,错把物质当幸福,错把经济当一切,错把吃饱喝足当民强,错把GDP独高当国强,而盲目乐观,虚荣自大,导致对外缺乏镇定和冷静,急于显示国力,逞强比胜,沽名钓誉,而蒙上了左倾激进情绪,
一是对内公平和平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对外反而主动过分施予公平和平等,注定由于乏于智慧,乏于自信,不得不采取妥协、忍让、迎合、绥靖等做法,而犯了“右”倾保守思想。
那么,这两方面主观主义是怎么来的呢?根子自然还在不能唯物和不能彻底唯物上。例如,一是有客观方面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决策转变的必然,假如从一开始就奋发有为,也就不会有这种客观转变上的牵累。
二是,有从一味追求GDP,到出现生产过剩,并对一味追求GDP过程中固有缺陷和引发的种种矛盾有所认识,开始谋求通过经济转型解决问题,又急于抱有向外扩张欲望,这一主观方面使然,假如从规划开始就有通盘长远考虑,定能抓住当初经济过热的苗头,而避免生产过剩所带来的被动局面。
这些说明,当初并没有做长远考虑,的确犯了急功近利的主观主义。在短视里,当然不可能料到,一旦摸石头过河了会有什么状况出现,更不可能预料到,逮着多少什么样的老鼠算是好猫,从今天看,这都不啻为教训。
再者,还有近年来为挽回韬光养晦时期所丢掉的话语权,而盲目利用“第二大经济体”讲“中国故事”,急于用“大国责任”、“中国方案”、“公共产品”换取话语权的原因,最终还是把自身放在了从认识到GDP缺陷,又热衷谈GDP的自相矛盾的境地。
这仍再次证明了,在只看得见表面抓手,看不见内在锈蚀,看得见急需,看不见绸缪,看得见追求,看不见居安思危的片面认识中,由于过度重经济,而不得不让政治本末倒置为经济服务,所反映出的始从摆脱不了浅浮于现象、短视于功利的,主观主义局限和缺陷。
正是这样的局限和缺陷,要么让哪怕该做的,也会把握不住情绪和火候,要么即使做得对,自行解释又唯物不到点上,最终让理论和实践总是矛盾不止,没有问题也会创造出问题来。
由此不难明白,几十年来形成的中国外交现状,与“弱国无外交”没有丝毫联系,而是我们自身内外表现和采取的策略,所带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外交现实,顶多可以看成探索路上的必然经历。
对这样的现实,没必要自惭形秽,患得患失,既不可无自信,也不可制造无自信,客观正视就是,哪能不由此唯物,不由此反思,反而继续陶醉于主观主义,老想离自己远点,另外从客观去找原因?原因找不对,还不是意味让理论和实践,相对于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国格、国体,都走了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