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和理念&心智模式&心灵世界(人与人核心差别)百度参考
1.观念理念概念有什么不同
定义和使用场景
观念、理念和概念的核心区别在于它们的定义和使用场景。
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认知,通常是个人的、主观的、具体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等特点。观念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是带有倾向性的,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在人脑中重现的形象。12
理念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理性思考及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通常是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它是对具体或局部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规范。理念可以随着发展和变化而调整,例如个人在学习中坚持勤学好问的理念,在生活中坚持尊老爱幼的理念。56
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是思维活动的基本构筑单位。69
在实际应用中,观念更多地用于描述个人的观点、看法和想法,而理念则更多地用于描述普遍的、抽象的思想和信仰。概念则是在认识事物本质时使用的基本思维形式。15
2.心智模式是什么意思
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它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是简化的知识结构认识表征,人们常用它来理解周围世界以及与周围世界进行互动。心智模式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解释、判断、决策以及行动,它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时,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则可能会阻碍我们实现目标或构想。因此,了解和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人心有四大状态:大小、前后、静动、左右,它们共同构建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四大基本法则:时间、空间、运动、变化。
也可以称之为人心的四大维度:时间、空间、运动、变化。人类的心灵世界便是由它们共同构建起来的。
人类拥有三大世界:现实世界、心灵世界、思想世界,三位一体。
现实世界,就是我们的现实宇宙,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始终存在着,人们只能去主动适应它、改造它。
心灵世界,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世界、内心世界,它可以由每一个人自己来控制。至少遵循时间、空间、运动、变化等四大基本法则。
思想世界,就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世界、认知世界,它更容易被每一个人自己所掌控。只是受各自内心变化的影响较大。
一棵好树,才能结出满树好果;心灵如大树,思想如花果。
一树好果,枝繁叶茂,便如人类美好的精神世界,伟大而高远。
就像现实世界一样,人类的心灵世界,也拥有它自己独立的时间法则、空间法则、运动法则、变化法则。
人心可大可小,是空间;人心可前可后,是时间;人心静躁是运动;人心左右是变化。
在现实宇宙之中,只有两样事物:人与万物。人有心,万物有道。
人之心,看不见摸不着;万物之道,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们依然可以设法认知它、把握它。
天地万物皆分阴阳。人与万物属阳,心与道属阴。人心难琢磨,道也难琢磨。一阴一阳之谓道。心与道,都属于阴,都是人与万物无形的本质。
倘若心与道不够广大曲折,那么它就可能不是真正的心与道。
心是人之本,是人类的内在;道是万物之本,是万物的内在。
人心难在复杂无明,大道难在曲折繁多。
人心不仅有大小、静动,还有前后、左右。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基本法则。
一、什么是人心的大小空间属性?
正所谓:“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
人心可大可小。大则包容万物,心胸广阔,大事方可成。小则细致入微,能明查秋毫之末,则万物之变才可尽收眼底。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就是在提醒人们要修心以广阔、广大。
心有其大,才能容人、容物、容事。倘若人的心胸不够广大,只需一件棘手的小事,就能把人变成热锅上的蚂蚁。而人生的烦事、琐事、杂乱的事,从来都不会少。
人心若是没有很大的包容性,自己的人生就一定会被外物、欲望和境遇等所左右,身不由己。
心有其大,人才能静、才能空。身心才能静谧、空灵、自在、悠然,然后才能虑而能得,不断升华自己的智慧心识。
正所谓:大其心,容天下之事。心有其大,才能胸怀天下,才能心有天下。人眼前的世界很小,心中的世界才能真正的广大无限。用肉眼看世界与用心灵之眼看世界,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所以,人心往大修包容,往小修细致入微。
什么是心小?小,是指小心眼吗?显然不是。小,是指专心致志、明察秋毫。有一则讲述诗仙李白小时候求学的寓言故事,叫做《铁杵磨针》,其所要真正表达的,就是如何修持人心之小。
人心只要抱持细致、静谧,把握其小,无需苦痛忍耐,便无事不可成。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二、什么是人心的前后时间属性?
在时间上,现实世界分为:过去、现实和未来。在心灵世界也是如此。人心有思前,就会有想后。人心会看眼前,也会看长远。
其实,哪有什么过去、现实与未来?
人生只有现实和未来。也就是前和后。前,是眼前;后,是后来,也是指未来。
所谓“过去”,不过只是眼前的回忆和记忆。倘若抹杀了回忆和记忆,也就等于抹杀了过去。
人们所自以为消逝的回忆,其实仍然是当下现实,从不曾远去消亡。
那些被过去痛苦回忆所迷困的人,其实本质上一直是被现实围困。
那些被欲望蒙蔽双眼、被陷饼砸中的人,本质上就是忽略了现实。
其实,世界只有现实,哪有什么过去和未来?
过去,只是提供经验和教训;未来,只是提供方向和目标。偏偏有人,既不低头吸取教训,也不抬头确定方向。
把握现实、展望未来、总结经验,便是人心的“前后”法则属性。前,代表眼前现实;后,代表未来长远。
三、什么是人心的“静动”运动属性?
人心不同,思想、行为、心性等都会不同。
心大,生包容;心小,生细致。心静,生智慧;心躁,生行动。心前,生现实;心后,生长远。心左,生激进;心右,生淡然。
假如把人心看做是一座精神世界、精神宇宙。那么人心大小,就是其空间;前后,就是其时间;静躁知行,就是其运动规则;左右轻重,就是其变化准则。
前,是眼前;后,是未来。心静则能知,心躁则必动;心偏重偏左,就会使事物猛烈变化;心偏轻偏右,则会使事物缓慢变化。
静则能虑能知,躁则能动能行。古人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就是动;静躁,就是一静一动之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之聪明智慧,都需要慢慢积累。智慧的增长,必先寻求静气平心、自在悠然的内心状态,然后才能虑而能得。得就是知,静以得之。
人的行为,经过深思熟虑,方能按部就班;再修持身心以躁动,必得勇猛精进。
人心的“静躁”运动属性,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心静才能有知,心躁才能有行;
心静方能知新,心躁方能行速;有知有行,便是知行合一。
心不静,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如何能虑能知;心不躁动热烈,悠哉游哉,其行必然能拖则拖、一暴十寒。
四、什么是人心的“左右”变化属性?
左右,就是轻重。心偏重偏左,则必使事物猛烈变化;心偏轻偏右,则会使事物缓慢变化。
人们常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左右,就是指轻重。左为重,右为轻。重,是慎重、加重;轻,是轻轻放过。
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重则过,轻则不及。何不“居中”而行?
所以孔子言中庸。而老子却不言“中庸”,因为中庸之道,虽利于说,却不利于行。
轻重措施的选择,应根据人、事、时的不同情况,而决定。比如:事有吉凶、人有上下、时有乱平。所以才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等。
人心之待人、处事、择时,必有轻重变化。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疏有别。亲则重之;疏则轻之。这都是心态不同的问题。
常言道:“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人心偏重,所行必偏重,而重典猛药,必然会引起事物的激烈迅猛变化。
因此,左右轻重,就是事物的变化之道。
人心就像一座无形的小型宇宙,所以才叫它心灵世界。它有它自己独立的世界运行法则。
无论现实世界、心灵世界、思想世界,它们都遵循同样的大道法则。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则。
宇宙四大本源法则就是:时间、空间、运动、变化。
现实宇宙的法则,人类不能更改它,只能顺应它。
人类自己心灵世界的各种法则,却可以由自己修持和掌控。这就是修心。
人们所修持的无非就是人心的四大状态:大小、前后、静躁、左右。
要想真正改造好现实世界,就必先修持好人类自己的心灵世界。
人类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这四大法则组成。
大小,是空间法则;前后,是时间法则;左右,是轻重变化法则;静躁,是生命万物知行合一的运动法则。
这些其实就是人心的四种状态而已。
修心,所要修持的,就是它们。明心见性,所要明见的,也是它们。
总结,人与人的核心差别主要有观念和理念&心智模式&心灵世界的差别,最关键的是第三点心灵世界的秩序,心灵世界的秩序由心智模式决定,所以我们要重构心智模式。重构心智模式包含几点,信息摄入方式,点,线,面,立体动态……
美国92年全球化大会上关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解决工人的问题方案”中有三条。1.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好莱坞娱乐节目),第二.消耗他们的精力(游戏),3.剥夺他们的思考(产生愚昧,心在一隅不动叫愚,没有光明叫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