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精华75
注册时间2014-8-20
威望4938
金钱92284
贡献73964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威望- 4938 点
贡献- 73964 次
金钱- 92284 枚
  
|
发表于 2024-8-22 13: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
三仄尾,又称三仄脚,是指在格律诗或对联中,句尾连续使用了三个仄声字的现象。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等发音较短促的声调。在现代普通话中,仄声主要包括一声和二声。三仄尾的出现,会影响诗歌的音调变化,使得读起来缺乏起伏,因此在一般的格律要求中,应尽量避免三仄尾的出现123。
三仄尾的历史背景
三仄尾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格律诗的萌芽阶段,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创始人沈约提出了这一概念。在格律诗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三仄尾的禁忌有不同的看法。在唐代,由于对音律的要求较为宽松,三仄尾的出现较为普遍,但在清代以后,对律诗的格律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因此三仄尾被视为需要避免的问题23。
三仄尾在格律诗中的允许情况
尽管三仄尾一般被视为需要避免的现象,但是在格律诗中,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句式中,三仄尾的出现是被允许的。例如,在七言格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仄”的句型中,第三字必须使用平声,这样就可以形成三仄尾。此外,涂宗涛先生在其著作《诗词曲格律纲要》中提出,杜甫的诗中出现了大量“仄平仄仄仄”的句型,这也被认为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3。
三仄尾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态度
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对于三仄尾的态度因人而异。有些诗人认为,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三仄尾来增加诗歌的音韵变化,但是如果过多使用,会导致诗歌失去音调的和谐。因此,在创作时,应尽量控制三仄尾的使用,使其成为诗歌艺术的一部分,而不是破坏音韵和谐的因素1。
结论
综上所述,三仄尾是格律诗或对联中需要避免的现象,因为它会影响诗歌的音调变化和节奏感。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句式中,它的出现是被允许的。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应合理使用三仄尾,使其成为诗歌艺术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