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精华0
注册时间2024-7-25
威望17
金钱41
贡献24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威望- 17 点
贡献- 24 次
金钱- 41 枚
|
发表于 2024-9-9 10:4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秋新 于 2024-9-9 10:46 编辑
沧浪书院词三期第二讲秋绥组论坛作业 秋绥组长-雨秋
1、 什么是词?
答: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音乐属性,是倚声而填。最早萌芽于南朝,形成于隋唐,在宋代达到全盛。它是一种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别称包括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词、乐章、诗余等。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诗歌的一种别体。 词之调有定字,句有定格,字有定声.
2、 词与乐有什么关系?
答: 词与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词的创作通常是为了配合音乐演唱,而音乐也需要通过词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隋唐时期,宴会上通常会用词乐助兴。文人创作的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音乐素养,他们根据声乐填词,让人们对音乐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给予人们广阔的联想空间,以抒写自身对于生活理想等不同的情感或理解。而民间则先用口语化传播,再匹配音乐。 元稹提出的“由乐定词”和“选词配乐”两个理论,区分了歌与诗的传统,也说明了乐曲与歌词的互相形成的原因。“由乐定词”是指乐工先制出乐曲,然后词人依据乐曲的声调,配上相应的歌词,这种配乐演唱的歌曲在古代被称为“倚歌”。 到了宋代,词登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宋词,极大地丰富了曲子这种音乐形式。宋朝的词随着时局的跌宕而起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词与乐是相互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比较:《阳关曲》(声诗)、《杨柳枝》(词)与近体七绝有何不同? 《阳关曲》(7+7+7+7。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七言绝句,唐人送行之歌。) 《杨柳枝》(7+7+7+7。四句三平韵。唐教坊曲。温庭筠“金缕毵毵碧瓦沟……”)
答: 《阳关曲》从形式上看,格律更严,讲究四声,属于词的范畴。《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属唐教坊曲名。有折腰体,轱辘体,回文体。 杨柳枝,乐府近代曲名。本为 汉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至 唐 易名《杨柳枝》, 开元 时已入教坊曲。至 白居易 依旧曲作辞,翻为新声。 阳关曲,杨柳枝词与七绝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起源不同:阳关曲,起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杨柳枝词源自汉乐府的《折杨柳》,在唐朝时成为以七言绝句形式写成的歌词。而七绝是一种近体诗的体裁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 形式要求不同:七绝的格律要求较为严格,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而阳关曲,杨柳枝词的形式相对较为自由,虽然也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出现,但在格律上没有七绝那么严格。 阳关曲,杨柳枝词的内容题材较为广泛,可以涉及生活、情感、自然等多个方面。而七绝的题材相对较为集中,多以抒情、写景、叙事为主。 - 发展历程不同:七绝在唐朝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并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阳关曲,杨柳枝词在唐朝时主要是作为歌词存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词牌。 在实际应用中,阳关曲,杨柳枝词和七绝可能会有一些相似之处,有些作品可能与七绝并无明显区别。但总体来说,它们在起源、形式、内容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4、《忆江南》是“以曲拍来定句”的范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试分析其特点。
答:《忆江南》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忆江南”词牌都是3.5.7言的奇数句,长短变化,适合抒情,。句中平仄节奏符合格律诗的特点,五句三平韵,押平韵,韵字不疏不密,读来朗朗上口,气脉舒缓。适合表达一些婉转,绵邈,轻快的情感。 白居易的这阕忆江南,意象鲜明,用色彩对比造成视觉冲击,画面感很强,给读者美的享受 。情感真挚,读来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怀念。让读者向往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