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01
注册时间2019-5-17
威望2860
金钱9695
贡献4866
金牌会员
 
威望- 2860 点
贡献- 4866 次
金钱- 9695 枚
|
发表于 2024-10-1 16: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前三十年,柳是松的反面陪衬,是被贬的。它是无有气节,无有志向,难经风霜,只恋小家的形象。
而松,是不惧寒冷,不择土地,有志天涯高山,永远蓬勃向上的战士风姿——这是时代的需要,文学属于时代——面对国际形式的严峻,美国封锁,苏联修正,六十年代饥荒,还有知识青年奔赴乡村和边疆,时代呼唤松的精神,松的意志。
《现代京剧沙家浜》有一个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唱的是松,表达的是人的意志,传递的是一种决心,传唱一时。与其时间稍早的,则有新诗名家张万舒的《黄山松》,它的影响也已超出了诗界。
而比这两首更早的,是散文《松树风格》,这篇散文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语文课本的重要一篇。其作者,是政治家即首任广东省委书记后来国家副总理陶铸,文革时属于四号人物。
前三十年,松树的形象,其地位已远超古代四君子,不啻在文学。
柳在当时是无奈的,现在应该也已自然平反,恢复名誉:长丝飘飘,风摇多姿,或绿或黄,依依多情,是公园、小区、湖畔河旁不可多得的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