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有画新解(连载之二)
文培博博
其二、善于创造空旷静谧的意境。 王维在意象的使用上与众不同,善于对诗中意象加以修饰,能使意象艳起来、立起来、活起来。但是,若要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单靠修饰、包装意象还是不够的。设立、营造、烘托出作者可心的、读者向往的意境才是关键所在。诗词、绘画、音乐都从属艺术,艺术都讲究意境,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在艺术的意境中,艺术家描绘的景、事、物等意象是情感的载体,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同时,艺术家表达的情感,又必须渗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也就是“化情思为景物”。意境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和“化情思为景物”二者的有机统一。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形象和想象的互助,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在众多的美学概念中,“意境”与“意象”是解读中国诗歌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概念。意象是诗歌中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如人、物、花、鸟、山、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处处鲜明的景观形象。意境则是由众多人物、景观形象所营造出来的情感空间,它超越了具体的形象和意象,通过诗人情感的粘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整体美感。换言之,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意象多次组合后产生的整体效果。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王维部分诗歌作品的意境—— 五绝《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荆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的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初冬景象,虽然空旷静谧,但是色泽斑斓,因而富有诗情画意,并没有萧瑟、没有枯寂、没有冬天的寒意。 全诗清新明快,意境空濛,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根据王维的艺术特长和他一心向佛之意念,我们可以判断,王维空旷静谧的意境,“空”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考虑的,“静”是从音乐的角度考虑的,而“空和静”又是佛家基本教义的要求。这首诗是他以绘画、音乐、禅意入诗的佐证和典范。 五绝《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绝《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两首五绝的确体现出王维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刻画了空谷人语、弹琴长啸的形象,他还以画家对光的把握,提炼出斜辉返林、明月相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佛家境界。可以说王维追求“空而静”的意境,是他头脑中的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美术”“音乐”“教义”三方面影响和引领下,促成了他的诗歌意境与众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五绝《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两首五绝和五律又是王维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得意之作。 两首诗都描绘了辋川别业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景色;刻画出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有意思的是,王维在诗中运用了哲学中对比统一的手法。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明明是写静,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蝉噪、人歌。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零零星星的动,反衬出大环境的幽静,这就是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都借鉴了南北朝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表现手法。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五律《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这首诗,描述的是王维自己在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如何修行的过程。其中记录了自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作者对禅理的一次顿悟。王维走到山穷水尽之处,席地而坐,静看白云飘浮,猛然悟到一个禅理,这就是“空”。也就是说,如果人能够去掉执念,像云一样了无心事,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象云一样轻松,可以悬浮空中,随风飘荡。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有顿悟,自然身心愉快。“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和山间的老汉相遇后,就随意谈笑风生,毫无顾虑期盼了。 五绝《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为五绝,犹如一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芙蓉树“木末”“红萼”“涧户”“齐开”“同落”的鲜明形象,而且通过景物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创造出如前所说的“空旷静谧”、禅意缭绕的意境。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王维的诗中多处出现“空”“静”“寂”等字,尤其多“空”字:“空山不见人”、“空翠湿人衣”、“洒空深巷静”“夜静春山空”、“空山新雨后”、“薄暮空潭曲”“空悲惜人有”“空知返旧林”“秋槐叶落空宫里”“不向空门何处消”等等。可见在诗人的眼中,山空、林空、谭曲空、涧户空、宫中空、喜也空,悲也空,仿佛一切都是空的;在他的心中,小路静、巷子静、夜静、颜色静,就连动景在他看来都是恬静的:那宽阔水田中惊起的白鹭,那春天夜晚被月光惊扰鸣叫的山鸟,那寂寞中自开自落的芙蓉花……。 王维说自己“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让我们来看看,受佛、道深刻影响的他,在诗中常用哪些修饰语来创造意境的:山路元“无”雨,“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寒”山转苍翠,墟里上“孤”烟。涧户“寂”“无”人,兴来每“独”往,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无”“空”“独”“幽”“深”“闲”“静”“寒”“孤”“寂”“独”等字是王维在作品中经常使用、反复出现的。大自然中永远存在、永不停息、纷纷扰扰的音响动象,在这些字眼的修饰下,显得如此的清净与静谧,而且禅韵盎然。王维钟爱的空旷、静谧、孤独、安闲、幽寒、寂深的意境在这些字眼的带动下呼之欲出,禅意满世界,夜静春山空,佛家弟子、道家诗人对此意境情有独钟也。 有人说王维有些诗“字字入禅”,这是有根据的。他的心灵是闲静淡泊的。他喜欢陶醉于孤独和寂寞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他是那样的悠闲清净:“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兴来每独往,盛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是那样的与世无争:“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把一切置之度外的佛教信徒,长年整天虔诚地悟空、信禅、好静,禅宗、佛教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他晚年作品的意境里。 苏轼在谈作诗时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寥师》)这里“妙”即指有意境。要想作品有意境,就必须善于运用“空”与“静”,因为只有在“静”中方能了解一切“动”,方能感受弥满周边不息的生命气息;只有在“空”中,才能体察宇宙之广大,意境之深远,使自己的胸襟坦荡、思绪飞扬,进入自由洒脱、闲适空灵的意想境界。东坡先生此诗是从诗人写诗的角度写的,说只有在“静”和“空”中,诗人才能更自由地获得创作灵感。其实广大读者何曾不需要如此,因为只有在“静”和“空”中,读者才能获得细读、细思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描绘的意象和声音,才能有机会细品诗中的意境,思想、情感,才有可能与作者同喜同悲,达到共鸣。 由此看来,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诗中有画”是说诗歌最宝贵的并不在文字之内,而在文字之外,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画的意境;“画中有诗”,就是讲绘画也要有诗的韵味,使诗情和画意融汇在一起,通过绘画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看得到的景色人物,而且还有视觉无法看到,却可以感受到、领悟到的诗情,也就是从有限的绘画中体悟到无限的意境。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包括形体、色彩、物体动态、景物层次等,称为“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依托,落实到对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实境不能仅限于物体堆积,它必须以虚境为容体,落实到对情感的具体抒发上。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用鸟鸣、人停、水流、树茂、山耸之实境,衬托出天高、地广、雨濛、人稀的虚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扩大了空间,给读者留下了进行二度创造的余地。 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是对文学作品的再认识以及在作品基础上的新发现。新发现的生长点就在意境的虚实之间,而王维的“空旷静谧”,恰恰就处于模棱两可的虚实之间,聪明的王维瞄准间隙,下足功夫、做尽文章。先以色彩鲜明的形象展示,再以自己的诗情画意引导,辅之以空旷静谧的环境,促使放飞读者的想象力,在其意境内飘浮翱翔,腾挪跳跃,形成更优美的、更具读者个人特色、地域特色的新意境,似有非有,若有若无,达到能够使读者感到诗中见画,诗中闻声、诗中品禅,余味无穷的效果。 说到底,意境在客观上仍是虚境,是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并被读者和听众感悟出来的幻象,其中的有与无、清晰与模糊,要根据创作方的表达能力、接受方的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以我最近创作的《植物园·依韵和程道恒老师》为例—— 大谷飞红老圃香,泉流潺潺岸苍苍。 喷金溅玉燃情烈,溢彩流霞创意彰。 锦鲤衔丝摇翠柳,孩童采景绘黄杨。 无边风月观无尽,巧手园丁四季忙。 创设优美、有序、动人的意境当然是重中之重。作品开头像开始绘画一样,重点预设了植物园众多意象的层次空间(大谷花圃、溪岸苍苍、无边风月,包括了远景、中景、近景),其次有景观实体(山水林泉,花草游鱼,园丁孩童),还展示了众多色彩(喷金溅玉、溢彩流霞,翠柳黄杨)。通过诗句传达给读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在脑海中反射出植物园重重叠叠的景物、花花绿绿的色彩,叮叮咚咚的泉流、自由自在的游人。准确地说,我是通过语言来塑造意境,读者是通过意境来感受语言,认识环境,欣赏植物园的形象色彩。可喜的是,诗友们感悟到了,他们评价说:有画面感,诗画融合;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描摹出色,场景鲜活。诗如画画如诗,读美诗如赏美画!运笔娟秀,余味无穷……。这些评语基本上指出了此诗的特点,对我所作的努力给予了莫大的肯定和鼓励。若没有预留广阔的空间,直接用形容词进行描述,随之一通感慨抒情,不重视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环境意象的刻画塑造,走马观花、一笔带过,是难以表达植物园优美静谧的意境,难以形成这样井然有序、灵动通透之效果的。 可以说,意境是王维技巧的发祥之所,是作者的创作终点,是读者的欣赏起点;是姊妹艺术的交汇融合点;是产生诗中之画、画中之诗的温床,是诗歌与绘画、作者与读者双向奔赴的聚会场。所以说创造意境,是我们在诗中抒发情感,实施造型、绘画技巧的关键所在;同样,理解意境,也是读者体察诗情画意的关键之处。 有作品就有意境,有意境就可沟通,有沟通能跨越时间、地域的障碍,洞穿古今中外。有意境作者与读者就能寻找到一处宽阔安静的空间,进行心灵的对话。有意境才能吸引读者耐心地坐下来,与作者在作品意境中的相互联系,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往。一次阅读一次交往,多次阅读多次交往,一来二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产生特殊喜好,甚至能够达到情感共鸣的状态。过去王维的迷弟迷妹,现在王维的粉丝跟班,就是在无数次情感共鸣中产生并壮大的。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一句,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王维钟情的“空旷静谧”“富有禅意”的意境,在当下的中国,只能是风景区、佛教场所小范围、局部性的意境了。如今中国飞机“四通八达”地飞,高铁“八纵八横”地跑,现在的诗人,不能只局限于唐人的眼光了,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善于创造出描绘符合现实生活场景的更宏观更广阔的意境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