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文诗看格律诗违规的历史痕迹 我在编写《五言通体回文集》时,顺便对格律诗的格律演变情况做了个统计,估计对诗词理论研究者很有参考价值,但因为局限于五言回文,因此价值有限。 考察的选例标准: 1.宋朝开始,清末止。原因:唐诗格律虽成熟,但未定型,所以不考察。 2.句中节奏点的字要平仄相间。主要指二四字,一平一仄,不能同平或同仄。一首中只要有一句节奏点的字平仄相同便不入选。 数据如下: 押韵 顺读为仄声 宋朝无;金朝1;明朝5;清朝26。 回文诗押韵,顺读逆读平仄都相同 宋朝2;明朝30;清朝73。明清时这类诗顺读合乎格律的明7清7,其他顺读分别有三平收三仄收折腰体孤平等问题。 上下句失对 宋朝无;明朝2;清朝4。 折腰体绝句 宋朝无;明朝2;清朝7。 失粘的律诗 宋朝无;明朝无;清朝2。 孤平 宋朝无;明朝4;清朝32。 三平收 宋朝1;明朝9;清朝11。 三仄收 宋朝2;金朝1;明朝25;清朝82。 3. 句中节奏点的字平仄不相间(不合第2点的放在此) 宋朝1;明朝10;清朝20。 具体分析说明: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 一、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这个“一般”限制得好,它正反映了格律诗用韵的发展情况。宋朝时,那不是“一般”,而是“近体只用平声韵”,用的是“只”,也就是“一律”,绝无例外。不过宋代回文已没遵守。金朝有用仄声押韵的一例,其实作者是南宋大官,出使金朝被拘而出仕金朝,这说明南宋时格律诗押韵出现松动,明朝时更松动,清朝时押仄声韵的已不少。也就是说,“近体多用平声韵,但也可用仄声韵”了。 二、五言回文诗的押韵比较特殊。 宋朝时格律诗顺读规定用平声韵押韵,那么回文读时是不是也理所当然的用平声韵?结果发现,用平声韵则回文必然出现三平收或三仄收。有宋一代只出现两例顺逆都用平声韵的,宋人的五言回文诗都采取顺读押平声韵,逆读押仄声韵,说明宋人最能客观行事。大概后来格律诗可押仄声韵就是受五言回文诗的影响吧。这种“顺读押平声韵,逆读押仄声韵”的传统继承了400多年,到明朝时渐渐忘记了这种规律,不少人开始顺读逆读都押平声韵,这是种顾头不顾尾的现象,便出现顺读正确,回文则必定三平收或三仄收,甚至顺读也做不到格律合规。从清朝来看,用这种押韵来写的,作者似乎本意就是文字游戏而已,因为顺读能符合格律的只有7例,占清朝五绝回文顺读逆读平仄都相同的总数10%。清朝时“顺读逆读都押平声韵”已成了普遍现象,于是五绝回文诗就变得不严谨了。这种不严谨的情况从明至今流行了500多年,直到网络时代才由奇诗派两读字的理论,解决了“顺读逆读都押平声韵”会出现三平收三仄收的问题。 三、格律诗要“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指一联的上下句平仄要相对。这个规则应该说古今都遵守得较好。上下句失对的情况,宋朝时是根绝的,明朝和清朝也只是偶然现象。 邻句相粘是指两联之间,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平仄要一致。否则叫失粘,失粘的现象在唐朝很普遍,称之为折腰体,那是受古风的影响。格律诗定型后,失粘定为病,也是古风从句式枯燥到有变化的过程。今人写折腰体的人很多,但不能因为多而为正确,因为它不符合格律诗的句型要求。因此折腰体属于病体,委婉些说是变体。失粘(折腰体绝句)在宋朝没有先例,明朝律诗无例,绝句也只两例,说明仍然遵守规矩,清朝也不上十例,也是遵守得较好的。 因此“对句相对,邻句相粘”今天我们仍然值得遵守。 四、孤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这是宽松的说法,专指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除了押韵字,其他四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另有一种严格的,没有韵脚的句中,只有一个平声的也叫孤平,如仄仄仄平仄。本文取例是按前一条进行的。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在五言回文中,宋朝没有孤平,说明宋人严格执行纪律。但到清朝有32例,数量非常大,说明这条已接近礼崩乐败了。 五、三平收、三仄收 宋朝时,三平收、三仄收在回文诗中都只偶然出现,说明宋人把三平收、三仄收同等看待,都在严禁之列,从节奏和乐理看,前宽后严,尤其是节奏,后三字是两个节奏,应该平仄相间,不能够两个节奏平仄相同,该严禁。从明朝开始,二者开始分化,三平收虽然也频频出现,但三仄收则已满眼皆是,清朝竟有82例,占60%——80%,所以大家说,三仄收可以不算病了。这是理论与实际的矛盾。 六、句内平仄相间 一句当中,二、四、六分明,五言中便是二、四分明,即逢双必反,也就是节奏点上平仄要相间,二平则四仄,二仄则四平。后人有大抝一说,大抝破坏了节奏点的平仄相间,是无法救的,所谓的下句救,则是病上加病,连下句节奏点也破坏了,病入膏肓啦。因为句内平仄相间是格律诗的基本要素,违反这一条就不是格律诗了,学者砖家定的救大抝真是无知。 这一点当然又是宋朝遵守得最好,只有1例违规,明朝有10例,清朝已有20例,今人甚至有许多人还故意写点救大抝的诗来显示才华,我说那不是才华,那是无知。 小结 格律诗定下的条条框框,从回文诗的写作看,宋人最遵守,清人已很有些不遵守纪律了。今人应该对这些条条框框进行理论探讨,正确的不因大家破坏而推翻,有需要改革的的地方则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