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名晓竹 于 2025-1-25 16:44 编辑
沧浪辞赋基础班毕业试卷
学号:赋二30 网名: 无名晓竹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赋?赋的特点?
答: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赋的特点:①铺采摛文,体物写志。②赋句中基础句式是骈句,骈句是一切赋文组成中不可或缺的句式。第一特点骈句就是偶句,主要以四、六言为主,并且也夹杂五七八九言句式。除骈句外还有漫句,漫句即散句。骈句、漫句和发语、送语等,合织而成赋句。第二特点就是骈句的字数超过4个字以上得加虚词。虚词和发送语是区别诗味,词味,体现赋味的重要因素。辞赋句式第三个特点就是领字的运用。③辞赋篇幅上和内容上的特点 :赋文不拘字数,少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④辞赋用韵的特点是:词藻华美、对偶形式多变、用典和用韵讲究,是一种特殊的古代美学形式。
2、什么叫骈文、骈赋、律赋、诗赋、俗赋?它们流变的过程。
答: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不押韵。
骈赋:骈赋又称俳赋,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
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
诗赋:诗和赋。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和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律赋是赋体的一种,它从六朝骈赋中蜕变而出,是赋体律化的结果。它的定型和盛行于唐,并因被纳入科举考试而形成创作高峰。
赋的流变过程:由古赋(汉代及其以前)--骈赋(魏晋南北朝)--律赋(唐朝)--文赋(宋朝),主要是由欧阳修和苏轼倡导)
3、汉赋与文赋的区别?
答:汉赋,是在战国、两汉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 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生僻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所以辞赋在汉代领一时之风骚。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
而文赋的产生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文赋导源于楚辞、汉赋。
4、什么叫壮句、紧句、长句、隔句(包括六种隔句),试各举一例。
答:
壮句就是三字单句对。
如:观夫行四海,览千山。
紧句就是四字单句对,紧句是四六常式之一。
如:星沉大海,日薄西山。
长句为一对五至十几字的单句对。
如:东山之牧马,南岭之放羊。
见京坻之流衍可期,睹稼穑之艰难有以。
顺时设教而靡不获所,同律和声则尤至其何。
5、什么叫提引词,提引词有什么特点?
答:“提引”,承上启下之意。即所谓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提引在中。提引,可以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也可以是句与句之间的“提引”。
用法:
①大凡壮句,其前面通常需辅以提引词。
②提引词用于整句开头,也就是用在骈句上句的开头。提引词不需要对偶,所以骈句下句前不再加任何提引词。鉴于此,我们在判断句式时,应将提引词剔出后再论,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③一字的“提引”多用于发篇或句与句之间承接,二三四字及以上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就是另起段落的开头。
④换段、换内容、换韵一般都要用提引词,以提醒读者的注意。
⑤在同一赋中,提引词一般不能重复使用。
提引词的特点:
①提引词均为一些文言语气词,或是由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而组成。
②提引词从一字到三四字的都有,当然,四字以上的也偶可见之,只是比较少。
③提引词在骈句中的使用致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要单独划分节奏。“提引词”的使用,是赋文与诗词最明显的区别。
6、①什么叫虚词?②什么叫骈句的领字?③虚词和领字各有什么特点?
答:
虚词:
①.空话;假话。
②.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领字:是指在一个联句里面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
虚词的特点是:
①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②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
③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领字的特点是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7、什么叫平仄?骈句的平仄和骈文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答:
①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②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总结如下:(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5)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
8、什么叫词珠、骈珠,请从《滕王阁序》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词珠,标注注解及出处,并做成骈珠。
答:①词珠就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骈珠就是据典故自行炼化而成的骈句。词珠:绣闼 [xiù tà]:装饰华丽的门。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披绣闥,俯雕甍。” 唐 武元衡 《行路难》诗:“风飘雨散今奈何,绣闥雕甍緑苔多。”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闥,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
二、填空题
1、骈句的特点是对偶的上下句的每个节奏点平仄要(相对)。 (壮句)句子前必须有题引词;(四)个字以上需要加虚词。
2、诗的最后一个节奏点是三个字,骈句的最后一个节奏点是(两)个字或者(四)个字。
3、诗没有领字,骈句可以(有)领字,领字单独(一)个节奏。
4、骈文的文体特征,即(对偶)、(声韵)、(用典)、(藻饰)。六朝骈文形式的特点主要有(对)、(典)。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不押韵骈文的题目里面不要带(赋)字,骈文(骈体文)不需要(押韵),押韵的是(赋),赋属(边缘)文。
5、杜牧的《阿房宫赋》更是(汉)赋的典范。还有《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都属于(汉)赋。
6、律赋一般限韵是(八)个字。古代科考选择一般是(四)个平韵,(四)个仄韵。
7、赋之首段技法有(直起)、 (陪起)、(题前起)、(对起)、(翻起)、(暗笼) (明擒)、(颂扬起)、(古体); 赋之其他首段技法有(开篇实起法)、(破题法)、(虚起法);
8、赋之次段技法有(塑源)、(顺拍)、 (逆翻)、 (映合);赋之中间诸段技法有(铺叙)、(互勘)、(提起)、(点染)、(停顿)、(反正)、(折落)、(开合)、(浅深)、(推原)、(推论)、(赞叹)、 (旁衬);
9、赋之末段(尾) 技法有(颂扬)、 (怀古)、(寓意)、(推原)、(推论)、(赞叹)、 (旁衬)、 (托题)、(压题)、 (翻题)、 (杂体)。
10、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 (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 (行文相邻),跟律诗中的偶句相似。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不对偶、不要求押韵的句子为散句,散句又叫 (漫句)。
11、对偶是一种修辞格,运用了(对偶)的文句就是偶句,也就是骈句。排偶指(字数相同) (不避同字)、 (不避平仄),是修辞学界提出的一种既有(排比)又是(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12、排比是指三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13、古偶句虚词除外,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了(相同)的字,这种特色形式的对偶句,叫 (古偶)。
14、赋后往往有“乱”,乱为赋中最后一节,起(总起)作用。
15、马蹄律的声律规则,其特点是(斜对脚迈蹄)。左边比作“平”声,右边比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迈出,即成“仄平平仄”。
三、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x表示)
1、骈文不需要押韵,但句脚需要通篇走马蹄,不可以文白参杂。(√)
2、隔句不必遵循马蹄律。(X)
3、有领字的骈句,领字都是单独划分节奏,上下句领字的平仄可以不相对。(√)
4、曹明纲先生总结文赋的特点为“韵散配合、骈散兼施、用韵宽泛和结构灵活”。(√)
5、诗赋的语言要求是句式整齐而不对偶,不含或少含虚词。(√)
6、“膏摇唇而增炽兮,焰掉舌而弥葩。”是骚体句式(√)
7、根据艺术风格之差异,俗赋约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通俗故事型;另一种为诙谐调笑型。(√)
8、可以直接换韵、换段、换内容,不用提引词。(X)
9、散句可以放在一篇辞赋的最前面或最后面?也可以放在段落的前后(X)
10、押仄韵时,骈对上多以四声为用,可以在上、去、入三种声调中变化。(√)
11、骈赋、律赋一般都在偶数句用韵,文赋可以奇数句用韵。(√)
12、骚体赋常有换韵,最主要的体式则是带有语助词“兮”,以及含有虚词,以此调剂诵读节奏,渲染情感。(√)
四、作一篇骈赋《黄河赋》或《长城赋》,字数300-400之间。
《长城赋》
赫赫炎汉,茫茫塞边。赞长城之雄伟,沿大漠之旁穿。东濒沧海,西枕祁连。接崇山以龙走,绕峻岭而蛇蜒。古砖攒砌,基石充填。
观夫巨龙蜿蜒,华光璀璨。塞垣傲立,为世间之奇珍;古迹遗存,称天下之首冠。怀往昔之峥嵘,瞻未来之辉焕 。精神不朽,耀华夏之荣光;民族复兴,展土疆之浩瀚。
若夫豪雄吕政,秦氏先贤。驱匈奴于漠北,筑紫塞以靖边。一夫荷戟,万骑莫前。长城守邦,保家国于运泰;大汉复土,御胡马之侵残。
观其雉堞巍峨,烽台耸焕。凝士卒之魂,浸征夫之汗。万民负土,忍饥寒之苦辛;累岁兴工,遭痛迫之灾难。孟姜女哭,崩坚固之墉垣;杞梁妻哀,立洁操之崖岸。
至若黄沙漫卷,戍旗高悬。去病卫青,出此关而扬赫;翁孙李广,凭此障以显贤。硝烟遁散,印迹留传。
想夫秦赵燕齐,各修关捍。驱黔首以抢修,集民力而兴缮。士兵挥戈,热血沃沙;将帅披心,雄志冲汉。
嗟乎游人交织,飞栈贯通。龙行霄汉,气贯长虹。叹古人之伟绩,感岁月之峥嵘。长城之魂,耀吾邦之青史;民族精神,昭华夏之向荣。
|